中韩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从16世纪至今,学术期刊不断摸索着走向“本土”、走向“国际”,即走向真正意义上称为学术的期刊,成为21世纪学术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任何国家都需要通过期刊评价揭示其各学科学术研究的质量,促进本国的学术发展并提高全球竞争力。尤其是同属亚细亚文化圈的中韩两国,随着国际化时代的来临,对于学术期刊的定位,对其发展态势进行评估,这种视角已越来越成为一个思考和研究的趋向。

中韩学术期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后,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与此同时,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评价理论和方法也取得了显著发展。当然,两国学术环境的变化和学术评价理论的发展,使主办者、管理者和评价者都认识到:在新的环境下,针对学术期刊的特殊功能和定位,对于中韩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本书尝试以“学术期刊评价”为切入点,探讨中韩学术期刊评价的本土化特征,通过基本文献分析,对中韩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通过回顾中韩两国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学术期刊评价”的内涵,梳理、归纳并总结学术期刊评价对于学术评价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价值,并以此作为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研究的基本目标;比较分析中韩两国学术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中韩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现状的调研进行梳理,通过文献和案例分析,调研梳理学术成果同行评价的相关要素,如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效果等,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提炼总结出当前我国学术成果同行评价涉及的大数据问题,如评价体系不完整、不科学等,作为后续研究的依据;进行学术成果同行评价改进的实证研究,对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与韩国KCI学术期刊应用系统进行梳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同行评价改进内容并提出改进策略,即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013年博士后出站,我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从比较文学、文化的研究领域跳转到学术评价领域,在试图了解这一领域的过程中,发现对亚太学术评价的比较研究,虽有文章涉及,但还没有专门的研究部门及比较研究出现。2014年5月,在学校、中心领导及韩中企业联合会(韩)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亚太研究部,组织开展亚太地区学术成果评价比较研究工作。这一平台也给了我翅膀、活力与干劲。从对中韩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产生兴趣,到拟定提纲、着手写作、修改、申报项目,直到图书出版,前后五年多时间里,一路伴随的艰辛与摸索,思辨的乐趣与焦虑,点滴的积累与时时的感动,都凝聚在这本小书的字里行间。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韩国学术期刊评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这些体系是在区域内部交往以及区域与外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塑造它们的过程远没有结束,未来也一定会有旧的内容被舍弃,新的内容增添进来。唯一不变的,是对它们的不断定义、否定、再定义。正因为如此,关于中韩学术期刊评价的体系,都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在经过几年的写作后,我需要进一步反思自己最初的一些认识。所以本课题呈现的不是定论,而是思考的可能,欢迎读者讨论、批评、纠正和补充。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韩中企业联合会(韩)、韩国研究财团(韩)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研究条件、出版经费和研究资料。在此特别感谢远在荷兰莱顿大学的胡静,她对不少篇章的选题与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于所有给予本课题研究帮助的领导、专家、同事及家人,在此一并致谢。

2018年7月于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