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读懂《基因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定律(1865)

当达尔文还在致力于他对衍生伦的研究时,一位神父正在布隆的修道院里整理他对遗传学的科学理论研究。

格雷戈尔{MISSING SYMBOL}孟德尔(Gregor Mendel),奥地利神父,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成长于莫拉维亚(Moravia)。19世纪,修道院为那些来自贫困家庭但有前途的学生们提供受教育及工作的机会。而孟德尔便是这种情况。1843年孟德尔成为了布隆圣托马斯修道院的一名修士并在教会所创办的中学做代课教师,但由于他没能成功考取教师资格,最终也没能成为一名正式的认证教师。1851年,修道院将他送进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学习物理与统计学。1853年孟德尔学成回到修道院任教,但再次于1856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失败。

孟德尔于1854年开始了他对植物杂交遗传性状传递的研究。豌豆刚好是最适宜这项研究的植物。他选择了豌豆的七种真实遗传的亲本性状的两种表现形式进行实验。

豌豆的颜色(绿色 vs 黄色)

种子的形状 (皱粒 vs 圆粒)

花的位置 (顶生 vs 叶生)

花的颜色 (紫色 vs 白色)

豆荚的颜色 (黄色 vs 绿色)

豆荚的形状 (饱满 vs 不饱满)

植株的高度 (高茎 vs 矮茎)

在1856年至1863年间,孟德尔培育了28000个植株。每一个他所研究的性状都有两个“因素”构成,而每一个都分别来自亲本的一方。他精确地计算了携带每种性状的植物数量。研究显示一个因素是显性而另一个因素是隐性的,也就是说如果一颗豌豆继承了每种类型的一个性状(杂交),那么他就具有了显性表现形式。

孟德尔式遗传 (Mendelian Inheritance)

显性与隐性的表现形式

(1) 亲本(Parental generation )

(2) F1子代(F1 generation )

(3) F2 子代(F2 generation )

显性(Dominant ,标示为R)

隐性(Recessive,标示为W)

表现型在F1 (第一代)子代中性状相似,在F2(第二代)子代中以3:1的比例显现 

显性与隐性性状的原理还解释了第二代子本是如何成生的:四分之一的植物呈现了纯粹的显性性状,二分之一进行了性状杂交并继承了显性表现形式,而另四分之一则是纯粹的隐性表现形式。他的实验使他得出了一种遗传理论,也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孟德尔遗传定律”(Mendel's Laws of Heredity)

1865年2月8号,孟德尔将他的研究展示给了一小部分来自布隆自然科学学会(Natural Science Society)的农民,植物学家以及生物学家。其中一份研究的副本则被递交给了卡尔·冯·内格里(Karl von Nageli),一位来自慕尼黑大学(University of Munich)的教授。内格里看到后做了批判性地回应,表示实验的结果虽然引人关注但还不足以证明一个新的遗传学定理。他建议孟德尔试以水兰(hawkweed)进行实验。但孟德尔在水兰上的实验因水兰奇特的繁殖性以失败告终。为此,孟德尔开始质疑他的定律并转而全身心投身修道院的日常管理中。与此同时,他的研究也隐匿于世将近40年,直到1990年再次被欧洲的科学家们重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