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非洲经济
非洲的原始农业经济发展较早,早在公元前5000年之前,埃及文明就出现了农业,尼罗河流域则是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尼罗河流贯南北,每年定期泛滥,洪水淹没下游的河谷地带和宽阔的三角洲地区,洪水退后,在那些地区留下一层十分松软而又特别肥沃的黑色淤泥,十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埃及人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挖沟修渠,筑堤打坝,建库蓄水,进行人工灌溉。在长期治水过程中,逐渐建成了一系列灌溉盆地。洪水到来,淹没整个盆地,洪水退去,再把盆地的积水排干,进行耕地播种。种植的农作物包括小麦、大麦、亚麻、水果,以及洋葱、大蒜、色拉菜、豌豆、小扁豆、菜豆等。他们还利用尼罗河谷的自然坡度开凿了一系列运河,把上游的水引向下游,灌溉农田,以此保证了农业生产的丰收,产量不断提高,自给有余。据考证,当时的小麦产量每亩可达数百斤,产量如此之高,为古代世界农业经济所罕见,他们的农业耕作技术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古埃及人的建筑业也很发达,埃及文明的三大象征——象形文字、金字塔[12]、狮身人面像,其中有两项与建筑相关。在古埃及各式各样的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当首推金字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他们建造的许多堪称奇迹的建筑,雕琢的痕迹依旧保留在这些建筑身上。
在埃及文明之后,非洲又出现了努比亚文明,它是黑人创造的文明中最早的一个,在非洲大陆仅次于埃及文明。努比亚包括今阿斯旺以南的埃及尼罗河地区和库斯提以北的苏丹尼罗河地区。公元前4000年末期,努比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处于半游牧状态,会制作陶器。约公元前3000年以后,由于埃及的入侵频繁而趋于衰落,但到了公元前2200年左右,努比亚文明有了进一步发展,少部分人开始定居。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原努比亚南部、今苏丹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出现了黑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库施王国。该王国控制了尼罗河流域形成的南北交通线,又控制着从非洲大西洋沿岸到红海和印度洋的东西要道。制陶技艺有了很大发展,使用转盘制陶,薄而表面光洁,外表图案以动物为主。库施文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铁器为主的采矿业的发展。作为古代非洲冶铁技术的起源地,他们在发现铁矿石之后将其熔化,铸成铁制的工具和武器。铁器冶炼和制造业规模相当大,冶金业发展迅速,金开采是其重要行业之一,制陶业也是重要的行业。当时的各种手工业产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可能存在一个人数较多的工匠阶层,包括铁匠、木匠、建筑设计师和泥瓦匠、陶工、织布工和石匠等。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进入了灌溉农业时期。对外贸易兴旺,同埃及、阿拉伯和印度均有贸易联系。在麦罗埃城,发现了金字塔及古代宫殿、神庙遗址,还发现有彩陶、玄武岩石碑、石雕、古罗马的镀金酒杯等遗物,以及大量古埃及、古罗马的钱币。
值得注意的是,库施文明时期的金属冶炼技术迅速由东西苏丹扩展到中非、东非和南非。大约到公元5世纪,冶金业已在全非洲形成。金属冶炼,特别是冶铁术的推广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兴起和文化的发展。在广阔的非洲大地上,相继出现了阿克苏姆文明、麦罗埃文明、诺克文明、斯瓦希里文明、豪萨文明、刚果文化、大津巴布韦文化、马拉维文化和马蓬古布韦文化,对非洲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阿克苏姆文明是古代非洲的重要文明之一,它的范围大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和厄立特里亚西部地区。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兴起,公元4世纪中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与同时期的中国、罗马并列为世界三大强国。到4世纪时,阿克苏姆王国曾达到高度繁荣,农牧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都较发达,国内的商品交换已发展到使用金、银、铜币的程度。在阿克苏姆文明中,建筑艺术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巨型方尖石碑是阿克苏姆文明的标志性建筑。这些石碑一般高3~4米,都是从花岗岩山石上直接开凿雕刻而成。在阿克苏姆考古遗址发现的石碑群,最高的一座高达33米,是世界建筑史上人类竖立起的最高的石碑。这座石碑和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是闻名世界的非洲历史奇迹之一。阿克苏姆考古遗址北面,有6世纪阿克苏姆国王卡列卜的陵墓。墓室的顶部用整块花岗岩砌成,墓壁上刻着埃塞俄比亚最古老的文字——盖埃兹文。7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走向了衰落。10世纪时,阿克苏姆文明衰亡。方尖碑这种纪念碑建筑形式被全世界的人们所采用,意大利、美国、阿根廷等国都可以看见它那高耸的身影。
在中南部非洲,到处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遗迹,还可见到古时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遗址。建有数千幢房屋的恩加鲁卡古城遗址、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大津巴布韦石头建筑物遗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标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后出现过一些有名的国家,如拥有发达农业、采矿业和对外贸易的莫诺莫塔帕王国,雕刻艺术品达到相当水平的库巴王国,社会分工很发达的乌干达国等。
埃塞俄比亚以南为东非地区。北起索马里半岛,南至南非北部沿海的非洲东部沿海,是非洲大陆和外界进行贸易交流的重要地区。7世纪,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因内部冲突而迁居东非沿海地区,自此形成移民浪潮。至10世纪末,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向东非沿海地区迁居的移民浪潮基本结束,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在长期的交往当中,阿拉伯人和当地非洲人通婚,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斯瓦希里人。9—14世纪,东非沿岸形成许多居民点。11—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最终形成一系列城邦。15世纪末,沿海城邦多达37个,比较重要的有摩加迪沙、布腊瓦、帕塔、拉木、马林迪、蒙巴萨、桑给巴尔、马菲亚、基瓦尔和莫桑比克等。这些城邦大多沿海或沿海岛而建,都是伊斯兰城邦,也是奴隶制商业城邦。在东非城邦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斯瓦希里文明。斯瓦希里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不少人居住在城市和港口,经商或从事制瓦陶、编筐帘、织网、木刻等手工业。斯瓦希里人在吸收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鲜明商业城邦文明特征的斯瓦希里文化。13—15世纪,斯瓦希里文明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多次到达非洲东海岸,与斯瓦希里人进行贸易。
非洲的经济呈现多样性,如相当精细的农业、露天的畜牧业以及最原始的狩猎。从地区看,北非的经济较发达,雨量充足地区以种植谷物为主,其他地区则是以游牧为主,商贸活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农业比较发达,作为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共培育出200多种农作物,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农作物体系,其中有稻子、高粱、粟、大豆、芝麻、蓖麻、油棕、卡里特油果、西瓜、柯拉果、胡椒等。而在非洲南端的科伊桑人,居于赤道热带森林地区、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边缘地区、东非大裂谷东支沿线地区,那里的人们还过着采集、狩猎、游牧和半农半牧的原始社会生活。尽管如此,贸易和商业几乎遍及整个非洲,连狩猎者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