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总体评述

第一章 2016年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出口增长放缓,中小企业外贸形势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速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较大经济压力,资本、土地、人力等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转型升级问题亟待解决。

在面临重重困难的同时,中小企业也面临难得的机遇。随着改革的深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举措加速实施,中小企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2016年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各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地,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将更加优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空间。

2016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小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一年。随着商事制度深化改革等重要举措的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在重重困境中寻求机遇,在创新环境中谋求机遇与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总体向好。

第一节 中小企业实有户数情况

一、实有企业总体概况

2016年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并实现多点突破,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两证整合”改革,全国市场主体保持快速增长,市场准入环境持续改善。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见图1-1和表1-1),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705.4万户,较2015年增长12.37%。其中,企业2596万户(含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5930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79.4万户。

表1-1 2016年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实有户数及注册资本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资料整理。

图1-1 2013—2016年全国市场主体实有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资料整理。

从各类市场主体实有户数结构来看(见图1-2),个体工商户仍是第一大市场主体,占比68%,较2015年的71%下降3个百分点;企业占比30%,较2015年的27%上升3个百分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比2%,与2015年基本持平。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企业快速发展,私营企业发展尤为迅速。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数量在内资企业中的占比首次超过90%。

图1-2 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实有户数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资料整理。

二、新注册登记市场主体

(一)总体情况

2016年,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两证整合”改革,全面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和“先照后证”改革,试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并完善企业退出机制,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的制度性成本,促进了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市场主体保持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市场主体发展、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有关情况》,2016年新登记1651.3万户,较2015年增长11.6%,平均每天新登记4.51万户(见图1-3)。

图1-3 2013—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资料整理。

2016年第一至第四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分别同比增长10.7%、14.8%、14.8%、6.1%。2016年第四季度,新登记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特别是11月、12月分别新登记53.6万户、51.3万户,成为2016年的两个最高点。全年新登记552.8万户,同比增长24.5%,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51万户(见图1-4)。

(二)分布情况

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二产业趋于回暖。截至2016年年底,服务业新登记企业446万户,同比增长24.7%,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80.7%;服务业实有企业1972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比2015年年底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仍是大众创业的热门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为54.5%、39.7%、36.2%和30.5%(见图1-5)。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新兴服务业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分别为47.3%、40.9%(见图1-5),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广告业快速发展,全国实有广告经营单位87.5万户,同比增长30.3%;广告从业人员390万人,增长26.9%;广告经营额6489.1亿元,增长8.6%。

图1-4 2012—2016年全国新登记企业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资料整理。

图1-5 2016年现代服务业主要行业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资料整理。

制造业趋于回暖。2016年,制造业新登记企业持续较快增长,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同比增长11.9%、19.9%、18.7%、15.8%。全年新登记44.6万户,同比增长16.9%,与2015年增速5.8%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医药制造业,家具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显著,同比增速分别为30.9%、24.4%、21.3%。

房地产业较快增长。2016年,受去库存政策及房地产销售火热的影响,房地产业新登记企业快速增长,第一至第四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32.4%、51.9%、53%、58.3%,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全年新登记13万户,同比增长50%。

金融企业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16年,受金融监管不断加强以及去杠杆政策效应的影响,金融业新登记企业发展持续趋缓,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0%,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同比下降3.7%、42.2%、48.4%,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全年新登记5.6万户,同比下降23.9%。

(三)吊销、注销市场主体情况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市场主体发展、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有关情况》,2016年清理僵尸企业成效显著,“去产能”“去库存”政策效应存在一定差异。配合“去产能”“去库存”等结构调整工作,加大对僵尸企业清理力度,与税务总局联合在全国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未纳税的企业。2016年,全国注吊销企业共计138.6万户,同比增长70.2%。其中,吊销41.1万户,是2015的15.8倍;注销97.5万户,同比增长23.6%。

“去产能”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6个产能过剩行业,注销企业3063户,同比下降39.3%;吊销企业2375户,同比增长3.3倍,其中钢铁和煤炭分别增长4.7倍和2.2倍。但受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产能过剩行业新登记企业小幅增长,全年新登记7421户,同比增长13.2%,其中煤炭和钢铁行业分别同比增长15.4%和5.2%。

三、从业人员和吸纳就业情况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市场主体发展、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有关情况》,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稳步增长,新设小微企业发展活跃。2016年,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3.1亿人,比2015年年底增加2782.1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最多,实有2.3亿人,比2015年年底增加2313.4万人,占增加总量的83.2%。

第二节 全国重要省份[1]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一、广东省

2016年,广东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量896.63万户,较2015年增长15.55%;注册资本27.56万亿元,同比增长45.24%。其中,实有企业351.31万户,同比增长45.53%。每千人拥有企业达32万户,与国际相比,该项指标已经跨越中等发达经济体最高水平,向发达经济体不断靠近。内资企业(非私营)22.17万户,同比增长10.71%,注册资本4.52万亿元,同比增长22.26%;私营企业317.17万户,同比增长27.83%,注册资本19.30万亿元,同比增长53.7%;外商投资企业11.97万户,同比增长7.66%,注册资本5085.88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实有个体工商户541.17万户,同比增长9.78%,资金数额1891.45亿元,同比增长19.04%。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15万户,同比增长11.92%,出资总额573.8亿元,同比增长19.09%(见表1-2)。

表1-2 2016年广东省各类市场主体实有户数及注册资本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工商局数据整理。

2016年,广东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61.58万户,较2015年增长16.45%,注册资本7.19万亿元,同比增长39.61%。新登记各类企业79.05万户,同比增长29.38%,注册资本7.13万亿元,同比增长39.98%。日均新登记企业12160户,较2015年同比增长29.03%,约占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的15%。其中,内资企业26684户,同比增长45.89%;私营企业75.16万户,同比增长28.86%;外商投资企业12279户,同比增长29.61%。新登记个体工商户82.04万户,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901户。

二、江苏省

2016年,江苏省累计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98.18万户,累计注册资金203171.98亿元。2016年,江苏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33.14万户,同比增长25%;新增注册资金29575.23亿元,同比增长45.2%。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54.86万户,同比增长30.4%;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7.6万户,同比增长21.8%;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0.68万户,同比下降11.7%。

如图1-6所示,2016年全省新登记的企业中,第一产业企业0.90万户,在新登记企业中占比1.6%,较2015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企业9.70万户,占比17.7%,较2015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企业44.26万户,占比80.7%,较2015年上升2.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除农林牧渔业、采矿业、金融业新登记企业户数不及2015年外,其余行业新登记企业数均呈增长态势,登记户数居前三位的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68万户)、批发零售业(15.33万户)、制造业(6.3万户),增长幅度居前三位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3.5%)、卫生和社会工作业(58.4%)、房地产业(58.1%)。

图1-6 2016年江苏省新登记企业产业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工商局资料整理。

三、山东省

2016年,山东省实有市场主体达到710.0万户,与2013年商事制度改革前相比增加了297.4万户,增长72.1%。然而,从市场主体发展质量上看,山东省与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的差距改善进展较慢。其中,各类企业190.8万户,同比增长27.4%,占市场主体总量的26.9%,提高2.6个百分点;实有企业注册资本(金)11.6万亿元,同比增长40.0%。实有公司制企业154.8万户,同比增长26.7%,占企业总量的81.1%。以小微企业为主的私营企业实有174.9万户,同比增长30.2%,占企业总量的91.7%,提高2.0个百分点。

从企业发展情况来看,2016年,山东省新登记各类企业51.3万户,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注册资本(金)2.6万亿元,同比增长75.6%;新登记企业占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的35.8%,创历史最高水平,比2015年同期提高9.5个百分点。日均登记企业1425户,同比增加301户,比2013年增加1028户,增长2.6倍。

从万人创业率看,创业空间差距较大。将市场主体或企业总量与人口数量相比较计算万人创业率,2016年山东省平均每万人创办市场主体721户,而浙江省为950户,比山东省多229户;江苏省875户,比山东省多154户;广东省826户,多出105户。与2015年同期相比,山东省与三省差距分别扩大了10户、30户和13户。山东省每万人创办企业194户,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分别为324户、313户和302户,分别比山东省多130户、119户和108户,与2015年同期相比,山东省与广东省、江苏省差距扩大了22户和15户,仅相当于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的59.9%、61.9%和64.2%。如果按照江苏省的万人创业率计算,山东省市场主体和企业数量仍有154万户、119万户的发展空间。

从注册资本(金)数量看,市场主体实力偏弱。到2016年年底,山东省实有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仅相当于广东省的45.1%、江苏省的61.2%和浙江省的91.5%;与2015年同期相比,与江苏省差距缩小4.9个百分点,与广东省、浙江省差距加大1.8个和2.9个百分点。山东省市场主体户均注册资本(金)174.9万元,广东省为307.1万元、江苏省为290.7万元、浙江省为257.8万元,山东省仅相当于广东省的56.9%、江苏省的60.2%和浙江省的67.8%,与2015年同期相比,与江苏省差距缩小5.5个百分点,与广东省、浙江省差距扩大1.9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

从市场主体结构看,企业占比较小。山东省实有企业户数居全国第三位,但仅相当于广东省的54.3%、江苏省的76.4%,差距虽与2015年相比缩小0.7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但仍较为明显;山东省实有企业占市场主体总量的26.9%,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分别为39.2%、35.8%和31.8%,分别比山东省高了12.3个百分点、8.9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

四、浙江省

2016年,浙江省在册市场主体528.6万户,其中,企业168.4万户。2016年新登记市场主体95.8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30.8万户,比2015年增长21.3%;新登记个体工商户64.5万户,增长16.2%。

《2016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浙江省小微企业总数(不含个体工商户)139.7万户,从业人员1114.5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29.9%;新增小微企业25.91万户,新增“小升规”企业4431户,“限下”升“限上”2488户。2016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上升趋势明显,综合贡献力、核心竞争力、成长活跃度、制度供给力指数均有不俗表现。2016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总指数较2014年增加11.08个百分点,与2015年相比增长7.37%。其中,综合贡献力指数增长尤为明显,增长率达18.88%。2016年,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小微企业的成长指数中旅游、信息经济和金融业领跑其他产业,全省11个市中杭州市夺冠。

五、辽宁省

2016年,辽宁省市场主体总量296.8万户,注册资本(金)6.4万亿元,比2015年同期分别增长9.9%和27.3%。企业总量突破70.4万户,个体工商户总量超过220.7万户。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8.1万户,创历史新高,私营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6年,辽宁省平均日增市场主体1318户,平均日增企业341户。

从市场主体总量结构上看,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持续增长,个体工商户比重有所下降;在企业的经济属性上,私营企业比重上升。公有制企业、私营企业主体结构比例,由2015年年底的14.41:85.59,变为2016年年底的13.57:86.43。

截至2016年年底,辽宁省企业实有数量排名前五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新登记数量排名前五的行业为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

六、河北省

2016年,河北省市场主体总量达405.8万户,居全国第七位。新增市场主体102.4万户,同比增长38.64%,平均日增2806户,增速位居全国第一。随着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长,河北省万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达547户,比2015年年底增加104户。新登记市场主体中,民营经济占98.72%,第三产业占83%。据测算,通过大力发展市场主体,2016年河北省新创造就业岗位157万个。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河北省实施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统计登记证、公章刻制备案和社会保险登记证的“六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截至2016年年底,河北省共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69万份。

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河北省还持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016年,河北省积极开展市场主体年报信息公示,市场主体年报公示率达86.76%,在全国名列前茅,行政处罚信息公示率、及时率、准确率均居全国首位。

七、河南省

2016年,河南省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99.1万户,同比增长20.7%,其中新设立企业24.6万户,同比增长29.8%。新设立企业中,创业企业近20万户,创业者超过26万人,均再创新高。2016年,河南省创业指数达到29.2,较2015年提升了5.6,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6倍。截至2016年12月底,河南省创业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位,创业人数居全国第六位、中部六省第一位。

创业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合计12.18万户,占创业企业的63.6%。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业企业同比分别增长89.8%和27.1%;区域创业活力差距增幅收窄,郑州创业最“扎堆”,2016年创业指数为86.4,是排名第二位许昌的2.7倍;超九成创业企业为小微企业,全省各地上报2015年度年报的创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共计47.73万户,占创业企业总量的97.4%。截至2016年10月底,河南省实有创新型创业企业53.81万户,占创业企业总量的5.4%,共拥有有效创新成果14.68万件。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申请创新成果的创业企业数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6年1—10月共2.04万户,连续3年增速超过38%。

八、安徽省

截至2016年11月,安徽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超过320.43万户,同比增长18.15%。其中,实有各类企业80.12万户,同比增长26.33%。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2.97万户,同比增长26.82%。其中,新登记企业16.57万户,同比增长29.96%。在新登记的市场主体中,民营经济占比超过90%,第三产业超过80%,新创造就业岗位近90万个。市场主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从2016年9月1日起,安徽省在“三证合一”改革的基础上,整合社保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比全国统一部署要求提前了一个月。截至2016年12月1日,全省共发放“五证合一”营业执照64.29万份,其中新设立23.04万户,换照41.25万户。

九、陕西省

2016年,陕西省新登记市场主体38.65万户,同比增长7.95%,在全国排第16位,与2015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个位次。截至2016年12月25日,陕西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11.26万户,累计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总量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19.72%。

从市场主体区域增长态势来看,渭南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安康市和汉中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1.85%、11.56%、9.76%、9.05%和8.1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产业增长态势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科研服务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保持高速增长,新登记户数同比分别增长137.84%、104.36%、84.89%、44.37%和40.0%。

陕西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积极配合“去产能”工作,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的市场主体。2016年全省共吊销、注销各类市场主体22.90万户。

十、内蒙古

2016年,内蒙古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新登记市场主体36.77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1007户。内蒙古市场主体达174.66万户,注册资本(金)3.75万亿元,第三产业新增市场主体占新增总量的89.09%。

十一、青海省

2016年,青海省新增市场主体7.3万户,同比增长15.7%,全省新增市场主体已超过50%,累计提供就业岗位47.7万个,为企业减负近7亿元。商事制度改革以来,青海省发放“五证合一”营业执照共计5797份,“两证整合”营业执照9287份,企业新版营业执照换发率达76.15%。

十二、甘肃省

截至2016年9月,甘肃省市场主体137.25万户,注册资本(金)2.17万亿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从业人员达403.34万人。自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到2016年9月,甘肃省新增市场主体62.66万户,注册资本(金)9641.28亿元,其中私营企业14.1万户、个体工商户43.84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增从业人员184.01万人。

2016年前三季度,甘肃省新增市场主体19.59万户,注册资本(金)3637.03亿元,比2015年同期分别增长11.75%、48.34%。其中,新增私营企业4.86万户,比2015年同期增长28.23%;新增个体工商户13.15万户,比2015年同期增长4.7%。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增从业人员57.96万人,比2015年同期增长12.64%。同时,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加快,2016年1—9月甘肃省新增“个转企”企业5202户,占全年任务的130.05%。

第三节 新三板挂牌公司情况

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全国性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新三板数据能有效地反映我国中小微企业经营情况、资本运作情况、活跃程度等。

一、总体概况

截至2016年12月,新三板挂牌公司达10163家,总股本达5851.55亿股,总市值高达40558.11亿元,市盈率为28.71,具体见表1-3和表1-4。

表1-3 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概况(截至2016年12月30日)

资料来源: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网。

表1-4 全国股份转让系统2016年各月统计表

资料来源: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网。

二、盈利情况

2016年年报显示,新三板挂牌公司整体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保持收入和利润的较快增长。2016年,新三板挂牌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净利润1160.66亿元,同比增长7.33%;公司盈利面达到79.83%。其中,非金融挂牌公司的增速更为突出,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68万亿元和1025.7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02%、17.49%。

2016年净利润超过3000万的挂牌公司共计1098家,净资产收益率为13.69%。其中,净利润过亿的68家制造业挂牌公司整体净利润增长43.58%,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7.94%。这类公司经营稳健、增速稳定,近两年规模、收入和利润增幅都超过了20%。

三、规模分布及升级情况

从新三板挂牌公司规模来看(见图1-7),大型企业数量占比6%,这类企业整体发展速度快、经营稳定,2015年盈利面超过90%;中型企业占比31%,这类企业整体处于业绩释放的高速成长期,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小型企业占比超过60%,这类企业具有研发投入大但盈利能力尚不稳定的创新创业企业的特征,其研发强度达到5.71%,盈利面达到77%。

图1-7 2016年新三板挂牌公司规模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新三板2016年年报数据整理。

新三板市场的培育功能在进一步显现,规模升级企业增多。2016年挂牌公司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2.83万亿元和1.28万亿元,同比增长20.31%和25.50%。按照国家统计局划型标准,832家公司挂牌后实现了规模升级,其中66家微型企业成长为中、小型企业,632家小型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134家中型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这些公司的平均挂牌年限接近2年,挂牌时间大多集中在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

四、行业分布

从行业特点看,先进制造业挂牌公司的增长势头十分明显。2016年,新三板5336家制造业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8483.74亿元、净利润608.51亿元,近两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0.32%和29.50%。

同时,2092家信息技术类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31.86亿元,同比增长41%,远高于市场整体水平;其中,30家净利润超过3000万元的小型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其连续两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均接近或超过100%。

部分新业态企业,由于研发和业务布局导致大量投入,利润暂时无法释放,虽仍处于亏损阶段,但其业务模式已经赢得了投资者的认同。

五、公司治理及社会责任

2016年,挂牌公司规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在挂牌前,新三板挂牌公司往往具有股权集中度高、内部控制强、经营管理相对不透明的特点;挂牌后,公司面临更高的规范性要求,其公司治理水平、社会责任意识都在逐步提升。

年报统计数据显示,占比约七成的挂牌公司在2016年度建立了新的公司治理制度,占比约55%的公司建立了年度报告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同时,725家公司聘任了独立董事,665家公司管理层引入了职业经理人;存在资金占用现象的公司约为18.23%,较2015年大幅下降了23.57个百分点。

新三板挂牌公司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经营环境也逐步改善。依托新三板,2016年共有5771家公司通过专项金融产品等方式获得银行贷款4871.27亿元,9459家公司获得政府补贴206.86亿元。

同时,新三板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熟型企业回报股东的力度相对较大。统计显示,2016年年报中,共有2350家挂牌公司公布了分红预案,占已披露年报挂牌公司家数的22.27%。其中,1734家实施现金分红,拟发放现金股利合计239.82亿元,占其2016年度净利润的47.40%。另外,8084家挂牌公司披露了扶贫与社会责任事项,其中2151家挂牌公司响应号召,积极投入扶贫工作。

六、创新研发

新三板挂牌公司的整体研发强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2016年,挂牌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22.30亿元,同比增长10.78%,整体研发强度为3.60%,较全社会研发强度高出1.53个百分点。

第四节 中小企业指数变化情况

一、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2016年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总体平稳,波动不大,运行区间为92—93(见图1-8)。

图1-8 2012—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运行图

第一季度

2016年第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92.2,比上季度上升0.4,是自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反弹。

分行业指数中,6项上升2项下降,分项指数中7项上升1项下降,下降的面有所收窄,分行业和分项指数的升降幅度都不大,成为突出的特点。

其中,工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为91.8、85.5和75.9,分别上升0.3、0.7和0.6;房地产指数为98.8,由平转升,上升0.4;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指数分别为91.9和95.4,分别上升0.8和0.7。下降的是建筑业指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分别下降0.7和0.5。

多数行业的资金状况相对好一些,劳动力的供求状况有所改善。多数行业的成本状况相对差一些,原材料购进价格和人力成本上升比较突出。企业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大,对于生产经营的投入也不大,生产经营的活力不足。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虽然总体发展比较平稳,但生产经营的活力不足,面临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低位趋稳的态势将持续。

第二季度

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92.0,转升为降,比上季度降低0.2。

分行业指数中,4项上升4项下降,分项指数中3项上升5项下降,下降的面略多于上季度,分行业和分项指数的升降幅度都不大的特点,比上季度更为突出。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为98.9、92.0和76.2,继续上升。建筑业指数为96.0,由降转升,上升0.2。工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社会服务业指数分别为91.6、85.2和95.1,由升转降,分别下降0.2、0.3和0.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为92.4,连续三个季度下降,下降0.3;8个分行业指数均位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多数行业的资金状况相对较好,特别是企业的应收账款,除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外,均有所下降。多数行业的市场、投入、效益状况相对较差,多数行业的企业订单下降,突出的是企业投资意愿不强,除房地产业外,其他行业的投资均下降。导致本季度劳动力指数由升转降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需求不旺。

目前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虽然总体比较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平稳探底的态势将持续。

第三季度

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92.3,由降转升,比上季度上升0.3点。分行业指数6项上升2项下降,分项指数7项上升1项下降,下降的面比上季度明显缩小,升降幅度不大的特点继续保持。

大部分行业对宏观经济、行业总体运行和企业经营状况的感受趋好,融资和效益状况有所改善,特别是8个行业的投资意愿都较以前有所增强。大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应收账款有所上升,突出的是8个行业的人力成本都有所上升,劳动力供不应求。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虽然总体平稳趋强,但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低位小幅波动的态势将持续。

房地产业指数连续三个季度上升,仍然保持8个分行业指数的最高位。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8点;反映市场状况的新开工面积指数上升0.9点,完成土地开发面积指数上升0.7点,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指数上升0.7点;流动资金指数、融资指数均上升0.2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4点;盈亏指数上升0.9点。但是,反映市场状况的房屋竣工面积指数下降0.5点;反映成本状况的竞拍土地价格上升,指数下降0.3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7点。

另外,第三季度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指数分别为95.7、84.9、89.9和79.9,其中,中部地区指数比上季度明显回落,东北地区指数处于最低位。

第四季度

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92.5,继续缓升,比上季度略升0.2点。分行业指数5项上升2项下降1项持平,分项指数4项上升4项下降,上升的面有所收窄,继续第三个季度保持了升降幅度不大的特点,趋稳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在新年初始,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变,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将持续目前的态势。

分行业指数5项上升2项下降1项持平。工业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上升,建筑业指数在连续两个季度上升后持平,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上升,房地产业指数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后,本季度下降,但保持8个分行业指数的最高位,批发零售业指数连续五个季度上升,社会服务业指数在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后回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由升转降,降幅最大,住宿餐饮业指数由降转升,但仍处于8个分行业指数的最低位。总体来看,行业的效益和市场状况相对好一些,但在4个行业中,除工业外其他3个行业的库存景气度较差。成本和资金景气度相对差一些,特别是6个行业的人力成本、5个行业的流动资金、4个行业的应收账款景气度较差。

分项指数4项上升4项下降,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由升转降,综合经营指数继续上升,市场指数继续上升,成本指数继续下降,资金指数由升转降,投入指数和效益指数继续上升,效益指数一直处于8个分项指数的最低位。劳动力指数由升转降,但仍处于8个分项指数的最高位。

本季度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指数分别为95.2、90.5、90.6和85.4,东北地区指数继续处于最低位。从指数变动来看,仅东部地区指数较上季度有所回落。

二、企业景气指数

第一季度

第一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91.9,与2015年第四季度基本持平,在连续六个季度下滑后出现相对平稳的运行态势。所监测的11个重点产业,能源、原材料行业延续回落走势,装备类行业发展相对稳定,而消费类行业内部差异较大,文体娱乐用品制造业表现最为抢眼,其景气指数比2015年第四季度上升1.0。

从指数运行情况看,传统行业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去产能”“去库存”将会是传统行业发展的主线。经过初步季节调整,第一季度煤炭、粗钢产量同比下降6.4%和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2.9%和12.4%,煤炭行业出现2002年以来首次行业整体亏损。三个行业投资继续低迷,其中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降幅达到30.1%。

当前工业经济两极分化明显,资源型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而信息化、智能化等新产业、新模式正在加速成长。分行业来看,利润增长较快的行业是与消费升级相关的食品、纺织服装、家具等制造业以及与产业升级相关的和技术密集型的医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等制造业。2016年第一季度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0%,在连续八个季度持续小幅下降后首度出现回升;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在各工业大类中位居前列;IT设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国内需求仍然平稳增长。

与国内需求回暖形成鲜明对比,出口形势较为严峻。第一季度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4.8%,降幅继续扩大。服装出口额同比下降16.7%,降幅比2015年第四季度扩大5.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6.5%,降幅扩大6.0个百分点;IT设备出口额同比下降16.6%,降幅扩大12.6个百分点;化工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16.5%,降幅扩大8个百分点。

第二季度

第二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92.8,在连续三年逐季回落后首次出现小幅回升。但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的影响,中经工业预警指数为70,比上季度下降3.3点,市场信心仍有待恢复,工业长期发展面临挑战。

原材料及能源行业出现“分化”。煤炭行业形势依然严峻,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电力行业景气状况则趋于好转。第二季度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为95.8,比上季度上升1.2点,中经钢铁产业预警指数由“浅蓝灯”区进入“绿灯”区运行。第二季度中经电力产业景气指数、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中经化工产业景气指数分别比第一季度提高0.5点、0.9点和0.6点。

装备制造和消费品行业稳中有升。第二季度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中经IT设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中经医药产业景气指数分别比第一季度提高0.2点、0.1点和0.8点。中经服装产业景气指数与上季度持平,延续了平稳运行的态势;文体娱乐用品制造业景气指数虽然比上季度下降0.2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第三季度

2016年第三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92.5,运行相当平稳,连续五个季度波动幅度在0.1点范围内。剔除政策等随机因素之后,中经工业景气指数降低2.2点,两者之差比上季度略扩大0.2点,稳增长政策在工业平稳运行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中经工业预警指数而言,仍然在偏冷的“浅蓝灯区”运行。

第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与第二季度持平;前三季度累计增长6.0%,增速与上半年相同;第三季度各月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分别为6.0%、6.3%和6.1%,运行也相当平稳。2016年第一至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均为6.7%,经过三月份的反弹之后,工业增速保持稳定,对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内部存在明显差异。在监测的行业中,钢铁、煤炭、IT设备制造、有色金属行业景气指数均出现了上升,特别是煤炭行业景气指数比第二季度上升0.9点,对于工业景气指数平稳发挥了积极作用。相比较而言,石油、文娱用品、医药和服装行业景气指数有所下降。

第四季度

2016年第四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92.5,呈现温和上升的态势,达到2016年最高水平。经初步季节调整,第四季度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3%,增速比第三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持续回升。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最后三个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分别为51.2、51.7和51.4,均处于扩张区间,整体为年内最高水平。

第四季度工业收入增速加快是在出口增速减缓的条件下实现的,一方面,第四季度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0.1%,增速环比下降2.4个百分点,工业增长的内在支撑愈发明显。另一方面,剔除随机因素之后,中经工业景气指数比未剔除随机因素的指数值低2.1点,两者之差比上季度略扩大0.1点,进一步说明相关政策在稳定工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工业增速趋稳的同时,继续延续动能转换趋势。经初步季节调整,第四季度装备制造业生产合成指数为109.3,较上季度提高0.3点,比全部工业平均水平高出3.3个百分点,实现连续四个季度上升;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在工业大类中位居前列;IT设备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虽略有回落,但比全部工业平均增速高3.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