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研究(清华汇智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北京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概况

北京是我国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发达地区,很早就开始了探索,创新不断,引领着全国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方向。总体而言,北京的企业孵化器整体水平较高,无论是孵化数量还是孵化质量都亮点纷呈,形成了业界认可的“北京榜样”。

一、发展一路领先

回顾过往,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北京的企业孵化器都表现出了若干鲜明的特征。企业孵化器在中国甫一起步,北京便跻身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1989年3月7日,北京地区的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正式挂牌,一大批企业孵化器接踵而至,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各地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作出了表率。尤其是在推动国际企业孵化器领域,北京长期在全国名列前茅。例如,中关村丰台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所开办的培训班已经跻身国际品牌项目,许多受训的学员现已成为孵化器负责人,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此外,作为全国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北京在推动留学生创业园方面也身手不凡,不断创新孵化模式,开全国风气之先。

随着时代发展,北京企业孵化器在早期探索的基础上呈现出若干新亮点。第一,专业孵化器茁壮成长。一批专业孵化器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专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软件;二是生物;三是新材料;四是多媒体;五是环保;六是集成电路设计。第二,一大批民营孵化器魅力四射。如汇龙森、瀚海等民营孵化器已经成为业内翘楚。在全球创新一体化、创业活动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一批孵化服务机构纷纷出海远航,瀚海、清控科创等孵化器已在国外布点。此外,大量涌现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运营,为北京乃至中国的企业孵化界注入了活力与动力,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孵化机构声名鹊起。

二、条件得天独厚

北京企业孵化器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首都的科教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作为中国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的富集地区,北京可供转化的科研成果丰富,能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科技人员众多,同时北京还汇集了无数来自全国的高素质创业人才,一些成熟的大型国企创业氛围也非常活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整套创新创业产业链,不断带动北京成为全国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发源地、发动机。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北京高度”的不可复制性。

第二,政府支持有力。多年来,北京市各级政府对孵化器事业一直非常重视,下大力鼓励创新创业活动,坚持对孵化器市场化、专业化的引导方向,支持孵化器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鼓励其对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探索。最近几年,北京陆续出台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孵化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性孵化器发展规划(2013—2015)》等,从政策角度给创新创业以支持。2013年5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关村管委会等7家委办局,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首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北京科技类企业孵化体系的发展愿景和重点工作,鼓励并支持企业孵化器努力探索路径创新,坚持市场化、专门化、国际化以及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发展。

在资金支撑上,市科委从2005年起就设立了孵化体系建设促进专项资金,重点引导孵化器提升“软实力”,主要包括投融资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北京市经信委、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等机构也都对孵化器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主要包括扶持中小微企业成长、吸引留学人才创业、助推孵化模式创新等方面。16个区县也分别结合自己的区域产业布局,陆续发布了促进孵化器成长的支持政策。海淀区、丰台区、西城区、昌平区、大兴(亦庄)等地均设立了孵化器支持资金,扶植当地孵化器的发展。海淀区还专门出台了《创业期科技型企业集中办公区管理办法(试行)》,对于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促进新型孵化器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市级和区级的两级政策协调联动,极大地促进了孵化器的快速成长。

市科委紧盯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引领孵化器聚焦优势领域,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自2011年以后,市科委陆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孵育基地建设,结合首都的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了1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孵育基地,范围覆盖了7个区县。这些基地聚集的科技创新创业企业超过1300家,在孵企业总收入超过55亿元,共培养上市公司30余家,引进了“千人计划”和“海聚”等高层次人才140多人,孵化机构培育产业的聚焦效应初露锋芒。

第三,得益于一大批孵化器人的持续创新探索。北京孵化器群体人员素质非常高,工作能力特别突出,北京创业孵育协会行业位列全国最早创立的省级孵化器行业机构,成为从业人员有效的交流平台,这无疑为孵化器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创新创业,“草根创业”“大众创业”已成为当今的呼声。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时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几个月后,又将其前所未有地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予以推动。2016年2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双创基地发展众创空间,加快培育新动能,再一次将双创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四维孵化,双创空间(北京)项目中心正式启动.财经界,2016年5月.

北京在积极鼓励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继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围绕眼下的科技创业热潮,大力推进科技孵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北京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必须思考的重中之重。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形成,标志着北京市创业氛围向纵深发展。相对于留创园这种“高、大、上”的昔日创业孵化载体,如今的创业大街形态更注重引领企业孵化器向支持“草根创业”“大众创业”发展。这表明北京的创新创业活动正从点向线发展,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到面,创造新型的、社群型的创业形态,真正和社会广泛深入地联系起来。

三、成绩可圈可点

经过25年的发展,首都科技孵化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孵化能力显著增强,北京也成为国内创新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一幅以孵化机构为核心,与资本纽带、中介机构等创新资源构成的孵化服务蓝图初步形成,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

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增至11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0家,占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的27.3%。当年毕业企业数量接近650家,累计毕业企业数量超过7000家。2016年3月30日,双创空间(北京)项目中心正式启动,致力于通过独创的四维孵化模式,推进双创项目的创新与发展。此外,北京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4家。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总占地面积超过400万m2,已经与700余家中介机构、200余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从北京孵化机构毕业的企业累计超过8000家,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7万个,涌现了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及新三板公司,如网秦天下、恒泰艾普、海兰信等,累计吸引了3000多名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创办了上千家留学生企业,吸引了国家“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北京市“海聚”人才、中关村“高聚”人才300余名,成为高端创业人才和团队创业的首选之地。

乐观的数字背后,是北京孵化模式的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格局。北京孵化机构发挥科技、金融、人才等优势,探索建立了特色的孵化服务机制,涵盖了科学技术服务、创业辅导服务、天使金融服务等领域,形成了众多创业服务新路径。例如,以北京创业中心等为标志的“孵化器加加速器”路径,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为标志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加产业联盟”路径,以微软中国云加速器等为标志的“全球资源对接加技术开发平台”路径,以创新工场为标志的“早期投资加全方位创业辅导”路径,以启迪孵化器和北航科技园为标志的“孵化服务加创业投资”路径等。

北京的企业孵化器长期探索服务输出和品牌输出,重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例如,清华科技园已在全国近30个城市设立了分园;又如,中关村软件园利用“虚拟孵化”的模式,在全国多地建立分园;创新工场则步入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设立孵化基地,输出孵化模式。

同时,北京还非常重视孵化器社会组织对孵化网络建设的推动作用。2000年,在市科委的组织下,北京市设立了第一家孵化器行业协会——北京创业孵育协会,成为市级层面众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联合体。随着北京孵化器建设的持续深化,区县孵化器社会组织建设发展迅猛,可圈可点的包括东城的胡同工厂国际孵化器产业联盟、大兴的科技企业孵育协会、昌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联合会等。众多孵化器社会组织的设立,推动北京基本形成了以孵化器为核心,涵盖创业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其他创新资源等多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