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共和教育制度的蜕变

4.1 复习笔记

一、罗马共和时期的文明与教育

对古罗马教育的研究,一般从公元前6世纪的共和时期开始。

(一)罗马共和时期的社会情况

1.国家更替

(1)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兴建完成,并向其他地区进行扩张,建立了军事民主制度。

(2)250年后,军事民主制度垮台,国王被废,其权力由执政官和元老院接管,罗马进入了共和早期。

(3)公元前3世纪,罗马进入了共和后期,开启了全面征服之路,并于前148年征服希腊,取得了地中海霸权。

(4)公元前30年,屋大维建立元首统治,罗马从此进入了帝国时代。

2.罗马共和时期贵族、平民间的斗争

罗马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斗争主要围绕政治权利或平等问题、债务奴役问题和土地问题三方面展开,最终通过罗马的政体变革,使平民的部分要求得到了满足。

(1)政治上设立保民官、允许平民参选行政官;

(2)经济上消除债务奴役;

(3)通过了“十二铜表法”,由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3.格拉古兄弟改革

格拉古兄弟通过行政和宪法改革大大地改善了罗马的国家机构,使罗马的民主派达到极盛,是政府从贵族政治转向民主的重要象征。此后,演说能力成为了人们获得政治权力和在法律诉讼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工具,这极大地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修辞学的发展。

(二)罗马共和时期的民族性格

1.实利主义思维方式

古罗马属于农业文明,农民依靠天地的赐予生产,稳定而不惹人嫉妒,这就决定了罗马人看待一切事物的标准时是否对自己有利。此外,他们认为想到就要做到,事情一经决定就一定可以完成,这种自信深有在罗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2.宗教思维

罗马民族是泛神论的民族,他们坚信每一物体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神,人可以通过和神订立契约来借用他们的力量,因此罗马宗教中十分突出契约和仪式的作用,并且对神的力量与契约方式有着非常明确的对应。

3.实用精神

罗马在法律、行政、工程、建筑等实用知识和技术方面成绩斐然,但几无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即便是伟大的哲学家西塞罗、塞涅卡,其理论的重心也在于道德践履,关心实际用途。

4.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

罗马民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这从其建成后不间断地扩张中可见一斑。罗马民族勇敢善战、英武好斗,崇尚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同时,罗马人认为沙场立功是爱国的最重要表现,也是人生的最大荣耀,任何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利益,这也是罗马人重要的价值追求。

5.法律精神

罗马人的实用理性决定了其法律能最集中、最直接地体现人们的利益,这也使得罗马人在法律上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如自然法观念、所有权观念以及契约论思想等,不仅是当时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而且也是欧洲近现代法律理论以及法律实践的重要文化遗产。

6.教育制度

罗马的主要教育机构是家庭,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读写算、农业知识、道德义务、传统和习俗、军事训练以及法律的构成,教学方法主要以模仿和亲身经历为主。在教育思想方面,罗马人很少涉及纯理论问题的探讨,更关注教育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具体问题。

总之,农业文明决定了罗马人更注重知识性、模仿性和实际性,但随着不断的扩张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罗马的文化教育形态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三)罗马的征服与希腊文化的影响

1.罗马的征服进程

(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征服希腊后东征,传播了希腊的先进文化,使西方历史进入了希腊化时代。

(2)公元前4世纪,罗马人先后征服了意大利、高卢和西班牙。

(3)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大希腊的塔伦图姆。

(4)公元前168年,罗马吞并了马其顿。

(5)公元前146年,吞并了希腊本土。

(6)公元前1世纪,罗马成为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2.罗马接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进程。

(1)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十人委员会根据希腊梭伦法及其实行情况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2)公元前272年,希腊学者安德罗尼库斯被俘后成为了罗马最早的家庭教师,并将《奥德赛》翻译为拉丁语,初步在罗马传播了希腊文化。

(3)克雷特、狄奥更斯等希腊学者以大使身份前往罗马,与罗马贵族西斯皮奥交往密切,形成了西斯皮奥社团,他们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更大范围的传播希腊文化。

(4)不少罗马青年也主动前往雅典、罗德斯等希腊城市留学,接受高等教育。

3.希腊文化的传播对罗马文化的影响

(1)学习希腊语和希腊文化成为了一种时尚。

希腊语的使用从生活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对家庭教育、法案颁布、法庭审理、官吏选拔、文学创作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拉丁文学繁荣时期才有所衰落。

(2)希腊文化促进了罗马文化的迅速发展

罗马以希腊文化教育为样板,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拉丁文化,涌现出了作家瓦罗、西塞罗、历史学界塔西佗、哲学家卢克莱修等大师。同时,罗马人在法学、医学、地理学以及建筑、工程等方面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奥古斯都的黄金时代”。

(3)罗马的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并迅速发展

最初,罗马并没有学校,儿童和青年人的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和生活实践。希腊文化涌入后,罗马人效仿希腊建立了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其学校性质、教师地位、课程设置都受到希腊教育的重大影响,教育目的也转向了培养雄辩家和政治家。

(四)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1.希腊化前的教育

(1)教育阶段

家庭教育

罗马儿童7岁前由母亲负责教育,从7岁开始便由父亲承担教育责任。男孩的受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农业劳动、社会交往、广场演说等;女孩的受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宗教仪式、纺织、料理家务等。

青年教育

罗马青年在16周岁时成为正式公民,家庭教育就此结束,青年需要在服兵役前的一年时间跟随阅历丰富、富有声望的家庭的朋友,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礼仪和知识。服兵役时期,第一年作为士兵,有专门的教师加以指导;士兵期结束后,优秀者可被选举为参谋官,在知名人士的指导下继续学习政治、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2)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罗马人讲求德性,提倡孝道,遵守法律,热爱祖国,其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儿童勇敢、果断、庄严、谨慎、节俭等品格,熟悉社会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往往通过祖先们的英勇事迹来进行。

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罗马儿童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儿童必须记忆、学习和背诵法律条文。

文化教育。罗马儿童的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宗教、体育以及农业知识等。

(3)教学方法

罗马教育主要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和对榜样的模仿来进行,负责教育的长者往往会给年轻人树立几个榜样,让年轻人来模仿其优秀品质,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希腊文化影响后的教育

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罗马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学校的基本特点如表4-1所示。

表4-1  罗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一览表

3.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理论

(1)伽图的教育思想

伽图曾在罗马共和时期担任过执政官和监察官,著有《起源》、《道德格言》等著作,反映了罗马在希腊化之前教育的基本状况及价值取向。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军事技能训练、传统习俗教育,关注爱国主义、公民责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夸大传统道德的价值,反对希腊化教育,认为法律重于言辞。

系统总结了讲演、医学、农业、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训练方法。

伽图的教育思想只是停留在直观和经验的层面,尚没有达到理性反思的程度。

(2)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后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它曾在希腊雅典留学,重视演说能力,著有《论共和国》、《论神性》、《论雄辩术》等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

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具备雄辩能力的优秀政治家,对雄辩家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雄辩家的培养应彰显人的本性和特点,待人礼让,同时培养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雄辩家的培养有四大要素,其中道德品质的养成是雄辩家教育的首要任务,知识文化素养其次,良好地表达能力(即修辞)是演说的必要能力,优雅的举止风度也十分重要。

西塞罗的教育主张既体现了罗马的传统民族特点,又具有明显的希腊文化的痕迹,从中体现出了罗马教育的发展趋势。他的思想精华被称为西塞罗主义,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明与教育

(一)帝国时期的文教政策

1.社会状况

(1)由于疆域的扩大和奴隶制的发展,共和制已经难以管理真整个国家,中央集权的帝国应运而生。公元前48年,恺撒成为永久执政官;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独裁者,称 “奥古斯都”,标志着罗马正式进入了帝国时代。

(2)罗马帝国初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这一时期被称为罗马的“黄金时期”。

(3)公元3世纪后,罗马经济衰落、官僚政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在奴隶起义与蛮族入侵中走向衰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文教政策

(1)国家干预和控制教育

共和时期罗马的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随着希腊文化的传入,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逐渐意识到了教育和人才的价值,开始干预和控制文化和教育,这主要表现为建立图书馆和博物馆,支持和保护学术发展。

(2)给予教师一定的豁免权

共和时期罗马教师地位低下,自恺撒开始,教师陆续获得了一些豁免权。截止公元150年,教师相继获得了民事义务、税收、兵役的豁免权,外省教师的公民权也得到承认。

(3)教师由政府任命

共和时期罗马的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教师和学校,但罗马帝国逐渐集中了这一权力,由政府直接任命教师并提供薪水。教师的任命需经过中央政府允许,再由地方委员会决定。选择教师的条件主要包括:道德水平、学术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形式通常是公开演讲。

(4)限制言论自由

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实行了文化高压政策,如焚烧预言书籍、逼迫宣扬共和观念的学者等,使原本活跃的罗马思想界归于沉寂,许多学者转向研究斯多葛哲学和基督教理论。这一时期也正是基督教的高速发展时期。

(二)帝国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

1.普通学校教育

(1)小学

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善,教学条件改变不大,教学对象仍主要针对平民子女,贵族及富豪子女依然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

(2)文法学校

拉丁语取代了希腊语成为文法学校主要的教学语言,拉丁文学作品则成为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帝国的文化高压政策下,文法学校的教学逐渐地走向形式主义,逐渐脱离生活。

(3)修辞学校

拉丁修辞学校成为了主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但文化高压政策挤压了演说的空间与可能,雄辩术逐渐沦为了法庭辩护,因而雄辩术教育也走向了远离生活的形式主义,成为了贵族青年进入政界的敲门砖。

2.帝国时期的其他类型教育。

(1)医学教育

罗马最著名的医学家盖伦创作了《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是当时医学校的标准教科书,这一时期的医学教育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中世纪,奠定了萨拉诺大学的基础。

(2)建筑学教育

著名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乌斯创作了《论建筑》,他在书中提出建筑家首先应该受到广泛的、自由的基础教育;其次应该多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而非进行纯理论的学习。罗马时期的建筑学教育为基督教教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筑师,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3)法律教育

帝国时期的法律教学一般采用讲座的形式,教师评注教材,学生记忆,并到法庭旁听。当时通行的法律教材有《查斯丁尼法典》、《法学总论》、《学术汇编》、《法典》和《新律》。罗马的法律教学传统为中世纪波隆那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百科全书运动

罗马帝国时期,一些学者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效仿希腊手册,对各类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和分类,制作出的图书规模逐渐变大,最终形成了“百科全书”运动。著名的图书有:

1.《教育九卷》

《教育九卷》是罗马著名学者瓦罗的作品。全书由9个部分组成,分别论述了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音乐、医学和建筑学9种学问。图书糅合了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成就,为后来的作者提供了范例。

2.《自然史》

《自然史》是罗马著名学者老普林尼的作品。全书共102卷,整理或校对了大量自然科学类书面材料,并对维苏威火山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自然史》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代表了当时罗马学术的最高成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袖珍文法手册》

《袖珍文法手册》是罗马著名教育家多纳图斯的著作。全书以梭拉克斯的希腊文法为范本,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拉丁文法词性、词格、人称和时态变化等基础知识的问题和答案,方便学生记忆和背诵。该手册后来成为了其他拉丁作家的范本,并在西欧的各级学校教育中作为主要教科书达一千多年。

4.《费罗洛吉和马丘利的婚姻》

《费罗洛吉和马丘利的婚姻》是罗马帝国后期著名文法学家凯普拉的巨作。全书分9卷,以寓言的方式描述了七种自由艺术(即中世纪“七艺”)的内容,写作手法新颖,作为流行读物流行了几个世纪。

罗马的“百科全书”运动系统整理了各类知识,推动了文化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教育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肤浅、笼统的认识,而无法进行深入的了解。

(四)帝国时期的教育理论

罗马帝国后期的教育已经进入了理性反思的阶段,达到了系统化的高度,其代表人物昆体良的著作《雄辩术原理》,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教育的基本原理,被称为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教学法著作。

1.个人简介

昆体良是古罗马帝国著名的雄辩家、教育家。他曾师从帕拉蒙、阿弗尔等著名文法学家,长期从事律师和雄辩术的教学工作。公元70年,昆体良受命主持国立拉丁语雄辩术学校,公元90年,昆体良退休,此后主要从事著述工作,著有《雄辩术原理》等名作。

2.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

昆体良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的、精于雄辩的人”,即道德高尚的、具有完美雄辩术技巧的雄辩家。

(2)雄辩家的素质

雄辩家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应通晓希腊文和拉丁文,对辩证法、几何、天文学、哲学、音乐、法律等都有所了解,对优秀雄辩家的作品保有崇敬,具有非凡的文化修养。

(3)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昆体良驳斥了“受教育是一种少数人具有的天赋”的思想,认为教育缺少的不是天赋而是学习,教育必须与天赋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理想的雄辩家。因此,教育者必须了解儿童的天赋和特点,发挥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

(4)教育阶段

昆体良认为雄辩家的培养需要各个阶段教育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分为四个阶段。

家庭教育。昆体良认为儿童在7岁之前就应该先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初步掌握书写和阅读,以锻炼准确、连贯的表达能力。同时,昆体良还强调家长和教师应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娱乐。

初级学校。昆体良认为7岁以上的儿童应该走出家庭,到公立学校学习,培养师生之间的亲密友谊,在社会活动中学会独立与节制,逐渐走向成熟。

文法学校。昆体良认为文法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雄辩术教育做知识上的准备,如文法、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其中,文法是最为主要的课程。同时,昆体良还提出了阅读与书写交替、不同学科交替等学习方法。

雄辩术学校。昆体良认为有初步知识基础的学生才可以进入雄辩术学校。雄辩术教育包括说话能力和演讲、辩论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习辩证法、伦理学、物理学等学科。昆体良还认为演讲练习应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和法庭,在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能力。

(5)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

昆体良极力主张实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他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由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学校不应体罚学生,应通过纪律约束学生,同时注意学习与休息的结合;教师设计提问也要注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应该德才兼备、言行一致、注意把握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3.评价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源自于对自身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梳理了古罗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代表了古罗马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尤其是他提出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理论,对后世欧洲中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