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学校的肇端

2.1 复习笔记

一、文明进程与学校的兴起

(一)文明的孕育

影响文明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1.气候

2.地理

(二)文明古国的文化

1.古埃及

古埃及的居民主要是由非洲北部迁至尼罗河流域的土著构成,他们创造了铜石并用的文化。

(1)古埃及文字

表形字。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就有了表形字,这些字用一些简单的图画来表达意思,即表形字。

表意字。在表形字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表意字。

表音字。由于用表形字和表意字还不能完全展现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于是又出现了表音字,表音字的特点在于赋予表形字以一定的声音,从而衍生出24个表音符号。

部首符号。但是有些字发音虽相同,却指代不同的事物,所以用表音字也不能完全体现它们的差别,于是又出现了部首符号,用以表示这个字所属范围。

总之,经过长期演变,古埃及形成了一套由表形、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组成的文字系统。

(2)古埃及文学

文字的创造奠定了古埃及文学繁荣的基础,古埃及的文学作品内容和题材都十分丰富,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军事和社会世俗生活的状况。如神话《船舶遇难记》,箴言《伊浦味箴言》,诗歌《阿顿颂诗》、《尼罗河颂歌》、《牧童歌》等。

(3)古埃及宗教

宗教在古埃及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宗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古埃及,宗教将统治者的权力神化,这对于巩固王权、维护统治起了很大作用。

古埃及人认为,死亡是走向另一个永恒世界,灵魂永存,也相信有亡灵审判。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教信仰,古埃及人才费尽心机制作木乃伊,修建金字塔,实施厚葬。

宗教的兴盛导致了祭司特权阶层的形成,他们的力量十分强大,足以左右朝政,控制民众的思想。

(5)古埃及文明的其他方面

天象方面。古埃及人为了掌握尼罗河的涨落周期和季节变化,很早就开始了观测天象,而且制定出了太阳历,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就是从太阳历演变而来的。

数学方面。古埃及的数学也很发达,他们在丈量土地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几何学的知识,促成了几何学的产生。

水利方面。古埃及人还修建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在水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木乃伊的制作表明,古埃及人在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十分丰富。

建筑方面。古埃及最辉煌的成就是其建筑艺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底比斯阿蒙神庙等作品都闻名于世界。

2.西亚古国

古代西亚的地理位置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地域面积广大,包括了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这片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继出现了若干国家。西亚古国的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西亚古国文字

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苏美尔人将黏土制成半干的泥板,用削成尖头的芦苇秆、骨棒或木棒在上面书写,用这种书写方式在泥板上留下的字形落笔处印痕宽而深,起笔处窄而细,很像木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

腓尼基人字母。腓尼基人于公元前13世纪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共22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它简单易懂,适应了腓尼基航海和贸易的需要,因此很快就在东西方传播开来。

(2)西亚古国文学作品

西亚古国留下的文学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这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如《主人与奴隶的对话》、《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等。

(3)西亚古国的法典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居民苏美尔人就已制定出了成文法典。两河流域出现的法典主要有《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俾拉拉马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法典》等,其中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4)西亚古国的宗教

两河流域形成的关于世界的起源、诺亚方舟等传说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来源。古代希伯来人形成的犹太教及其经典《圣经》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5)西亚古国文明的其他方面

天象方面。古代巴比伦人很注重天象观测并取得了很大成就:

a.在他们所建的每一所庙宇里都设有图书馆,收藏着天文学和占星术的文献。

b.古巴比伦时期,天文学家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将天上的星体按方位划分星座,绘制出星象图,这些星座的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c.巴比伦人制定了太阳历,在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时期,人们还根据月相周期变化把一个月分为四周,每周七天(七曜日),分别由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神来掌管,这就是今天世界上通行的星期制度的由来。

数学方面。古巴比伦人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古巴比伦人曾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双重计数法。他们已经掌握了算术四则和分数的演算法,而且也在实践中运用了一些几何学的知识。

农业生产方面。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文于公元前1600年的《农人历书》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书,该书记载了大麦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对于后人了解这一地区古代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价值。

古代西亚各国还在建筑、艺术、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及医学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3.古印度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麓的印度河和恒河是南亚次大陆两条最大的河流,它们分别注入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以这两条河为中心的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构成了古印度的地理概念。一般认为,达罗毗荼人是古代印度文明最初的创造者。

(1)古印度文字

印章文字。印章文字主要是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铜制成的印章和护符上,虽然至今仍不能完全解读这些字,但它是古代东方最早的文字之一。

(2)古印度文学作品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作品,译为《圣知》,即知识总汇的意思,实际上它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期形成的宗教诗集。

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堪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相媲美,前者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而后者则塑造了印度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罗摩的形象。

小说、民间故事、寓言集,如《佛本生故事》和《五卷书》等反映了古印度文学的较高水平。

古代印度在语言学、语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成就,公元前4—5世纪,印度大语法家波尔尼撰写的《语法规律八章》详细分析了梵语的语法形态和语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语法著作之一。

(3)古印度宗教

婆罗门教。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吠陀教,后演变为婆罗门教,影响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印度出现了列国林立的局面,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不满,出现了各种思潮,佛教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4)古叩度文明的其他方面

天象方面。

a.古印度在《吠陀》中有内容涉及宇宙起源、七大行星和28星座、日食、月食等问题,人们还编制了太阴历。

b.《圣集史》一书提出了地球自转说。

数学方面。古印度数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发明了10个数字符号和进位计数法,形成了一套科学简便的计数符号,这套计数符号系统后来由阿拉伯人继承并做了进一步修改,传人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古代印度人在医学、农学、建筑艺术方面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三)学校的产生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教育作为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古代东方国家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关于学校的起源的几次重要的考古发现都集中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一带。

(1)乌鲁克古城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泥板文书,这些泥板文书有的是关于神庙经济的文书,也有的是用作学生的“课本”,如教学生单词读音的“单词读音表”等。据此,人们推断至少在5500年前,两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学校教育。

(2)苏路帕克古城遗址。1902—1903年,考古学家在苏美尔的重要城市苏路帕克古城发现了大量的泥板学生课本、作业,泥板上用象形文字刻了许多词汇表和作业,由此判断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就已经有了专门对学生进行读、写、算等基本训练的学校。

(3)马里城的考古发现。在两河流域的马里城,考古发掘出了大量古代的泥板书,并且发现了一条通道和两间大的房间。从房间的整体布局来看,非常像一所学校。据此推测,这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建立在马里城里一所使用楔形文字教学的学校。

2.学校产生的原因

学校的产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1)生产力的发展

当人类处于蒙昧的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极不发达,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来建立学校,同时也不可能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员。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产品,才使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分离,一部分人可以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同时,社会产品更加丰富,为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和条件。

(2)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的运作并确保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需要一部分掌握了政治、文化、宗教等诸方面知识的人来参与奴隶制国家的管理,这就要依靠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教会他们这些知识和技能。

组织领导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也是国家的基本社会职能之一,只有行使好这些职能,国家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大。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因此,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使学校教育的产生成为必然。

(3)文字的出现以及科学知识的丰富

文字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只能通过耳传口授传递信息,文字产生后才有可能记录更多更广的知识经验,并把它们传授给其他人。

文字使知识的继承和传递更加可靠和规范,为学校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学校教育内容是源自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科学知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更加丰富。

3.学校产生的意义

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教育逐渐开始从人类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在专门的地点和场所进行的、运用特定手段并为了实现某些特殊目的的特殊活动。人类教育的历史方向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

(一)学校类型和教学内容

1.宫廷学校

(1)宫廷学校的含义

宫廷学校是较早创办的一种世俗学校,出现在公园2500年前的古埃及。宫廷学校设在王宫里,主要招收皇家贵族、高级官吏的子女入学,目的是让这些贵族子弟学会管理国家的知识,培养他们管理国家的能力,为使其成为高级官吏做准备。

(2)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

宫廷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书写、阅读、宫廷习俗和仪式”,学生们要学习社会道德、政治和法律方面的知识;

学习宫廷社交的礼仪,懂得社会习俗;学习军事课程,如练习射箭、骑马、掷标枪、狩猎等;

学习辞令,有训条写道:“辞令比武器还有力”、“巧妙的辞令胜过贵重的绿宝石”;学习天文、数学、建筑、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宫廷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还需到国家行政机关去实习,获得实际的经验,这样从宫廷学校结束学业后即被委任为官吏。

2.职官学校

(1)职官学校的含义

职官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的中王国时期,这种学校主要由政府部门建立,以培养各级官吏从事国家管理工作为目的。由于政府事务繁忙,需要大量管理人员,这类学校遂应运而生。

(2)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

职官学校的学生除学习读、写、算等基本课程外,主要学习各种专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学习修建宫殿、庙宇、陵墓,学习治病之术等。

由于从事一个职业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因而职官学校的教学内容也非常丰富,涉及法律、政治、数学、医学、天文、建筑等多种学科知识。

学生的学习时间持续10年左右,毕业后即在学校附属的管理机构工作。

职官学校的招生对象比宫廷学校宽泛,不限于皇家贵族。

3.文士学校

(1)文士学校的含义

文士学校亦称为书吏学校。古语中即为“书吏”之意。由于楔形文字较为复杂,一般人很难掌握,具有文字阅读和书写技能的书吏在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里很受欢迎和尊重。由书吏任教的学校称为文士学校。

(2)文士学校的教学内容

在文士学校里普通书吏会阅读、书写、计算;高级书吏懂得数学、天文、医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并且通晓法令和政府公文等。

文士学校的学生依其所学课程的不同,修业年限也不同,若在学习读、写、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再学习数学、天文等知识,修业年限则较长。

家境一般或贫寒的子弟都可入文士学校学习,富家子弟也有入文士学校的,但往往都是去研修一些较高深的知识,以便将来成为高级书吏。

4.世俗初等学校

(1)世俗初等学校的含义

世俗初等学校是在公元前2世纪从会堂学校中分离出来的,其性质是社会资助设立的公共教育。同时犹太教会规定家庭必须送6岁以上的儿童入学,每个市镇必须设一所学校,这使希伯来的学校教育得到很大普及。

(2)世俗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

6~10岁的儿童学习《五经》和简单的读、写、算,《塔木德》也是希伯来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

a.《五经》,即《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是希伯来学校最初的学习经典。

b.《塔木德》即《法典大全》,由《法典》和《法典诠解》两部著作合并而成,是希伯来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10岁以后的儿童主要学习口头法律,时间通常为3~5年。

15岁以后,若家庭经济状况足以支付学费,则继续学习更深的法律知识、宗教理论,或学习数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3)世俗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

初等教育普及;

视教师为神圣的职业,全民尊师;

具有宗教神学气息。

(二)教学方法及特点

1.强调记诵

记诵是一种古老的、常用于学习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从几种世俗学校的学习内容来看,都脱离不了最基础的读、写、算等知识。古代希伯来的教育对记诵法十分推崇,学生经常被要求高声朗诵并逐字逐句地记忆经典。

2.注重练习和实践

古埃及、苏美尔的文字都很难书写,学生只有在反复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因此,抄写成为了学生日常最重要的作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书写练习。此外,世俗学校还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世俗学校、职官学校的学生都要在行政机关实习,以锻炼专业知识和技能。

3.盛行体罚

在世俗学校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体罚的方式来训育学生。为此,古代苏美尔的学校里还有专门的惩罚机构“学监”,凡违规者,均要遭到“学监”的鞭笞。这种严酷的教育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东方各国的学校教育。

三、古代东方国家的宗教学校教育

(一)古埃及的宗教学校教育

1.寺庙学校的含义

寺庙学校建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古埃及最早建立的宗教学校,又称僧侣学校。它附设在神庙内,其宗教学校教育实际上是早期寺庙生活的一部分。寺庙学校招收的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属于高级学校,老师则由祭司担任,他们既是宗教人员,又是教学人员,同时还是研究人员。著名的寺庙学校有海里欧普立斯大寺、加纳克大寺等。

2.寺庙学校的教学内容

(1)学生们除神学外,还广涉文学、法律、数学、天文、医学、建筑、流体力学、绘画、雕刻等学科领域的知识。

(2)学习修业期限不固定,依所修科目而定,有的学生直到可以为僧方才毕业。

(3)兼具教育与研究功能,是古埃及教育的最高层。

(二)古印度的宗教学校教育

1.吠陀学校

(1)吠陀学校兴起的背景

种姓制度

约在公元前900年,印度进入“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等级制度,形成了婆罗门(僧侣阶层)、刹帝利(武士阶层)、吠舍(一般贫民)以及首陀罗(土著居民)四个种姓,各种姓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范围。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保留了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以《吠陀》为主要经典,认为最高神“梵天”是宇宙和人间的主宰。婆罗门教还将万物有灵论改造为“业力轮回”理论,宣扬因果报应,要求各种姓分别遵守各自的规定,否则就会有“恶报”降临。这使婆罗门教成为了维护种姓制度的思想武器。为了宣扬教义,婆罗门教创办了培养教士的宗教学校——吠陀学校。

(2)吠陀学校的教学内容

吠陀学校以《吠陀》为读本,主要传授婆罗门教思想。《吠陀》不仅是宗教经典,还是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因此学校不仅向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文学、历史以及民风民俗方面的知识。

(3)吠陀学校的生源及教师

吠陀学校早期只招收婆罗门子弟入学,以保持其至高种姓地位。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学生来源扩大,属于武士贵族的刹帝利和作为手工业者、商人的吠舍子弟也可入学,但是教师仍然只能由婆罗门教士担任。

2.古儒学校

(1)古儒及古儒学校的产生

随着人们对《吠陀》解释和研究的深入,以《奥义书》为代表的解释《吠陀》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它们含有很深奥的宗教和哲学思想,非常人所能解读,由此衍生出了专门阐释经义并向他人传授这些知识的“古儒”,这些古儒仍属于婆罗门种姓。公元前800年,古儒们开始在家中设校授徒,“古儒学校”由此兴起。

(2)古儒学校的教学内容

古儒重点让学生学习“六艺”,即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这是释读吠陀经典的基础。

文学、伦理、历史、礼仪、美学等也都是古儒学校学习的内容。

古儒学校的教学内容始终以婆罗门教的经义为核心内容,它既是宗教传播中心,又是印度学术研究的中心。

(3)古儒学校的学生管理

古儒学校一般招收7、8岁至11岁之间的学生,入学时需经过考验,学习年限在12奶奶左右。古儒学校不收学费,但学生家长总是赠以厚礼。古儒对学生道德操行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相互关爱、保护动物、节俭诚信、不轻言苦;生活要有规律、有节制;举止应守礼有度、仪态端庄、言语婉转等。

(4)古儒学校的教学方法

古儒学校强调记诵和练习,在教学中注重婆罗门教经义的释义和理解,比纯粹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进,但古儒仍要求学生认真背诵吠陀经,反复练字。古儒在教学中常让年长的学生充当自己的助手,由其协助教师教其他学生,这对后来的“导生制”影响重大。

(三)希伯来的宗教学校教育

1.“先知之子”学校

“先知之子”学校是希伯来早期的宗教学校,其具体存在形式尚无定论,据专家学者推测,它们很可能附属于耶路撒冷的圣殿,主要向学生们传播教义、、宗教仪式规范以及律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先知之子”学校教学方式灵活,多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会堂学校

(1)会堂及会堂学校的产生

会堂是希伯来人祈祷的聚集地,无论是否有老师和正式的建筑均可进行,它实际上是希伯来人精神上的圣殿,只要有希伯来人生活就有会堂。会堂建筑往往因地制宜,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会堂与会堂学校的兴起与希伯来人的颠沛经历和犹太教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密切,流离的希伯来人期望用会堂来代替被毁的圣殿传承文化,使会堂从纯粹的宗教会所变成了兼有世俗教育功能的场所。

(2)会堂学校的教学内容

会堂学校由祭司和文士主讲《圣经·旧约》中的宗教、历史、文学、伦理、民俗等内容,以及希伯来语课程。

在希腊文化的冲击下,犹太学者将《圣经》译成了希腊文,这就是著名的《七十子希腊文译本》,也是之后会堂学校的教材。

会堂学校的性质在早期属初级学校,后来逐渐建立起了初、中、高三级的会堂教育网。初级教育阶段的学生以掌握读、写、算基础知识为主;中级阶段的青少年学习宗教、文学、历史等知识;高级阶段的学生们主要在祭司和先知们的指导下研修宗教经典和律法。

(四)宗教学校教育的特点

与世俗学校教育相比,宗教学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开办时间早;

2.门徒众多;

3.教学内容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教义,已扩展到了世俗教育内容;

4.重学术,是宗教研究和其他高深学问研究的中心;

5.社会影响力大。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

(一)学校教育的教化功能

学校教育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实施者,它对于社会教化的作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播社会道德观念

古代学校教育中常常使用一些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做教材,其中包含了道德规训、处世箴言、行为准则等内容,以此来有效地传播了社会道德观念,例如古埃及的《道福的教诲》、《死者之书》等。

2.培养各类人才

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了社会教化的责任,因此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种需求,范围十分广泛。学校教育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人才。

3.成为文化研究中心

学校不仅传播人类文化,而且还研究文化和创造文化,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学校的教学内容广泛涉及了文学、伦理、礼仪、美术、法律、政治、数学、医学、天文、建筑等领域,已然成为了文化的传播、交流、辐射中心,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

(二)社会教化的独特机构——寺庙

寺庙本为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兼有学校教育的功能,因此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教化的作用,其中以印度的佛教教育最为典型。

1.佛教教育产生的背景

(1)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印度种姓之间纷争不断,刹帝利、富有的上层吠舍对于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强烈不满,佛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2)佛教反对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主张修行以成佛,这满足和迎合了民众的心灵愿望,因此佛教广为传播。佛教规模的扩大,为推行佛教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佛教寺庙教育

(1)基本情况

佛教寺院教育接受8~20岁的儿童入学,8岁儿童需进行第一阶段学习,年满20岁后则通过考试进入第二阶段学习,考试合格者可继续留居寺院,成为正式僧侣,叫作“比丘”,开始正式从师修习佛教教义,经过10年研习后方可在寺中担任僧侣。

(2)教育内容

佛教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经典,以宗教知识为主,但也要学习哲学、文学、历史、数学、逻辑学、天文学等。

(3)教学方法

记诵是佛教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指要求受教育者反复诵读佛教的经典,并能烂熟于胸。

讲解是指僧侣详细阐述教义或解答僧俗的疑惑,帮助他们尽量理解掌握。

辩论是让僧侣们展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以获得更接近真理的认识。

自省是指僧徒们自我研修,反省自我,以独善其身。

践行是指僧徒们对教义身体力行,无论是洒扫庭除、饮食起居等日常小事,还是遇到危难大事,无不实践、履行佛教的精神要义,遵守其清规戒律。

3.佛教寺庙教育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1)寺院规模扩大,设施完善;

(2)设尼庵为妇女教育机构,为女子接受佛教教育提供方便;

(3)鼓励在家修行。佛教信众在寺院或尼庵听僧侣传经、布道、解疑,回家后按照佛教教规守戒行善,大大增加了佛教教育的受众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