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
A.南京市
B.北京市
C.洛阳市
D.成都市
【答案】D
2.“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答案】A
3.初步建立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是在( )。
A.汉代
B.南北朝
C.西周
D.两晋
【答案】A
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 )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答案】B
5.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 )。
A.墨翟
B.孟轲
C.王充
D.韩愈
【答案】C
6.视学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开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魏国
【答案】B
7.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 )。
A.董仲舒
B.韩愈
C.朱熹
D.王守仁
【答案】A
8.封建社会地方官学何时开始设立?( )
A.秦代
B.西汉
C.东汉
D.魏晋
【答案】B
9.什么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成立?( )
A.五经博士
B.视学制度
C.博士弟子制
D.察举制
【答案】C
10.一经师的学说已“立于学官”,设立了博士,那么他的经说即称( )。
A.家法
B.师法
C.视学
D.射策
【答案】B
11.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是( )。
A.太学
B.鸿都门学
C.四姓小侯学
D.蒙学
【答案】B
12.汉代察举制实施时,在郡国推荐的是( )。
A.进士
B.秀才
C.孝廉
D.举人
【答案】C
13.汉代察举制中,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叫做( )。
A.常科
B.制科
C.射科
D.特科
【答案】D
14.下列教育家中,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说法的是( )。
A.董仲舒
B.李斯
C.公孙弘
D.王充
【答案】D
15.察举制登上汉朝仕进舞台的标志是( )的设定。
A.秀才
B.孝廉
C.博士
D.太学
【答案】B
16.汉代蒙学的识字课本是( )。
A.千字文
B.三字经
C.急就篇
D.百家姓
【答案】C
17.我国古代以声名选士的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普选制
【答案】A
18.将儒学系统化,纳入官学体系,对此作出最大贡献的是( )。
A.孔丘
B.老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二、名词解释
1.鸿都门学[北师大2011研;北大2004研;南京大学2003研]
答:鸿都门学是东汉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因校址设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建于灵帝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鸿都门学实际是宦官为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太学,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达千人。专攻辞赋、小说、尺牍、字画,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学成后多授予刺史、太守、尚书、侍中等高级官职,为中国古代专科学校之始。鸿都门学打破了以儒家经典为惟一教学内容的传统观念,提倡文学艺术的学习研究,并且还提拔出身微贱的豪强,这在教育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形式,其是具有创造性的。
2.次相授业法[华中师大2003研]
答:次相授业法是汉代私学所采用的一种转相授受的教学方法,汉代高等私学一般称“精舍”“精庐”。汉代高等私学经师身份大致有二:一是官吏兼经师,所谓“居官教授”;二是经学专门家,所谓“隐居教授”。经师们的教学风度颇有不同,生徒身份也有区别,有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之分。及门弟子,指亲自到精舍,向经师问学,直接从师受教的学生;著录弟子,是列名某一经师门下,有师弟子之名份,但不必亲自来受业,没有授受经学之实的学生。史书记载,有的经师门下,著录弟子达数千人或万余人。即使是及门弟子,人数若太多,经师也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使弟子次相授业。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的教学方法,即次相授业法。
3.汉代太学[复旦大学2005研]
答:汉代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中央官学。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定儒于一尊,于建元五年,即前136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即前124年置博士弟子。西汉博士以名流升任,东汉须经过考试,弟子入学,一由太常于京师地方直接挑选“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一由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汉武帝时一年一考,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太学作为汉代的最高学府,统治者十分重视,形成了视学的传统。
4.焚书坑儒
答:焚书坑儒是秦代统制文化学术、镇压知识分子的一次历史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而废分封之举。丞相李斯予以驳斥,认为古今异治,三代之事不是法。进而建议: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所有《诗》《书》及诸子百家书,一律上交守尉焚毁,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此议获准,于是民间所藏书籍多被付之一炬。次年,有侯生与卢生相与攻击秦始皇,后逃亡,始皇闻之大怒,使御史拿问诸生,将其中犯禁的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及儒士坑于咸阳,并告之天下。后世多认为焚书坑儒是秦代暴政的一条主要罪证。
5.文翁兴学
答:文翁兴学是西汉最早兴办地方官学之举。文翁自景帝末为蜀郡(今四川)太守,及武帝设五经博士,因感蜀地偏僻,有蛮夷风,欲激励后进,乃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张叔等开明有材者十余人,派遣至京师,受业于博士,或学习律令。并减省太守府私人用度,购置土产馈赠博士。数年后,蜀生学成还归,皆予重用,并向朝廷荐举,有官至郡守、刺史者。又兴建官学于成都市中,招收郡治以外四郊属县子弟。学生均免除徭役,其才学高者补为郡、县属吏,次等的亦可获“孝悌力田”的荣誉称号而享受种种优待。平时常选学生至官衙,就便座协理政务。文翁每出行巡视各属县,多以诸生中明经学、有德行者为随从,使之出入于官府内外,传送教令。吏民见诸生荣耀显达,争欲为之,至有不惜出重金以求入学为弟子者。蜀地于是教化大行,形成好文雅的习俗风尚,集于京师的学者之多,亦不亚于文化先进地区。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即为文翁兴学的推广。蜀民为其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唐代,其祠堂尚在成都城内。
6.设科射策
答:设科射策是汉代太学的考试办法,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也是汉太学在考试方法上的创举。设科就是设为甲乙两科,将预先拟定的问题(多是相关的若干个问题)写在策上,称做“策问”;“射”是揣摩、猜测之意,即不是指定问题让考生回答,而是将策问按难易等次分成甲、乙两科,分别排列,考生按自己的程度(或是考官认定的程度)定科,由自己随意抽取,抽到什么策问,就回答上面所提的问题,这就叫“射策”,以此来区别学生程度的高低和授官的职位不同。这套考试办法虽然还不是学校制度下的学历考试或求职考试,只是荐茂材、举孝廉的一个补充,但它对于改变“有选无试,到即拜官”的弊端,对于促进太学考试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对于以后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都有借鉴作用。
三、简答题
1.“教,政之本也;狱之末也”表达董仲舒什么教育思想?[中山大学2004研]
答:“教,政之本也;狱之末也”是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论述,表达了他重视儒家学说,强调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
(1)“教,政之本也;狱之末也”的含义是:政教即德教,是软的一手;狱即刑罚,是硬的一手。两手软硬兼施,本末并用、缺一不可,但又非平均用力,而是德主刑辅,共同服务于政,充当政的工具。
(2)董仲舒强调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他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他强调政治上首要的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他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指出要用“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对人民加强思想统治,使他们自觉地听从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达到“变民风,化民俗”“万民正”的目的。他认为如果不在政治统治中强调教育的作用,民众就会为了追求利益,铤而走险,便会形成如同洪水一样的灾难。教育就是要起到提防社会“奸邪”的作用。
2.简述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中山大学2006研]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的专制政策,这一政策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采纳施行。从此,儒学取得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并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
董仲舒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他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提出三条建议:
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
②兴太学以养士。这是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同时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实际上,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端,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这些对于促进儒学确立独尊地位也有一定的作用。
(2)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
董仲舒这三项建议被采纳,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设立五经博士。“五经”即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典。原来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因历久不置而废。于是,就迈出了独尊儒术的第一步。
②开设太学。元朔五年(前124年),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
③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入仕途径,其得以真正确立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在武帝时期。
(3)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汉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但对汉代的教育,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其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①积极影响。汉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仅对汉代的教育,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
a.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强思想教化。在这个政策指导下,儒经受到了极大的尊崇,并有了广泛的传播。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了经学的教育。这是汉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独尊儒术政策不仅有利于巩固集权主义的统治,还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稳定。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儒家学说思想较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②消极影响:
a.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学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得光大,甚而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
b.独尊儒术使得士人都将精力投注于儒学,最终使儒学越来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条框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而走向了极度保守,使中国在向近代科学迈进时步履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