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4.1 复习笔记

一、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1.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

完善了太学的考试制度。为了鼓励学生向心于儒学,魏初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并在太学推行。它把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能力,这在古代学校管理发展进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经课试法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类似今天的预科生或试读生;满两年试通一经才得称为弟子,取得正式太学生资格。它规定以通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年级越高,通经越多,所授官位也就越高。这一思路使太学教育管理目标更为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的管理框架初现端倪。

加强学生管理。为严肃太学纪律,意欲从两个方面加以整顿。其一,从纯洁太学生成分入手,使太学成为官僚子弟教育之所,以强化太学生对其身份的荣誉感,促使太学生能珍惜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努力向学的目的;其二,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增设国子学

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西晋时期创办国子学以突出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使封建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地主对立在教育上的反映。

2.南朝的专科学校

(1)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樊篱,先后涌现了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道学等专科教育学校。尽管当时专科教育在形式、内容、规模上都还未形成完备的制度,开办的时间也不长,但确实形成了多学科教育的格局,对隋唐专科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发展:

魏晋之际,产生了魏明帝创办的崇文馆和律学,西晋的书学。但这时专科教育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南朝时期,专科教育发展比较有名的是宋文帝办的儒、玄、史、文四馆,宋明帝办的总明观,梁武帝办的五馆。

四馆与研究经术的儒学并列,这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中国古代医学专科学校的开端。

(3)从总体看,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在中国古代专科教育发展进程中处于初始阶段,很不完善。

从学校开办时间来看,所有专科教育机构都存在得不长久,并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体制。

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大多是由朝廷职能部门主办,其施教对象主要以在职官吏为多。这一做法对办学的多渠道和学科的多样化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初始性质明显。

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机构集研究和教学为一体,许多学科的教育首先是由研究的需要而引发的。

无论是从当时专科教育机构的设置,还是从学官的品秩来看,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地位远远低于儒学教育。

所以,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发展缓慢,固然与封建社会专科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有关,也与当时整个学校制度还不发达,学校教育很不正常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所导致。

3.北朝的郡国学校

北朝地方官学比南朝发达,主要表现在统治者对郡国设学的重视和地方学校学制的完备。但从教学内容看,南朝经学受玄学影响较深,注重义理之学,而北朝经学基本上承继了汉学传统,谨守章句训诂,注重名物制度的考证,虽然佛、道很盛,然始终未能超过儒学,在非儒学教育的兴办方面不及南朝发达。

4.私学与家庭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但私人讲学之风并未稍减,家庭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私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儒聚徒讲学,学生数十数百甚至几千人屡见不鲜;玄学家也和经学家一样教授门徒,弟子也常有数百人,有的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科技教育也是当时私学的重要内容;出现了妇女讲学。

(2)梁武帝时周兴嗣的撰写《千字文》,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思想教育与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自隋代开始,《千字文》一直流行到2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之一。

(3)宗族和家庭教育在这个时期有所发展。家族的学术传授在当时很普遍,许多儒学家、玄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培养起来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这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1.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三国时期,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才是举”。为贯彻这一政策,曹操在各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官,专门负责选拔人才,查考士庶人物,将人物评为九品,这时九品中正制事实上已经产生。到魏文帝曹丕执政时,该制度开始被作为选士法正式实施,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2.具体程序

各州置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司徒选择“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中正或州大中正,负责选拔人才。其程序如下:

(1)品第人物

中正官直接或派人察访本地士人的言行表现及道德才能情况,即了解士人的“行状”,或称“状”,并作出行状评语。此外,中正官还要察访本地士人的家世,即察“品”。根据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中正官将士人分成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故称九品。

(2)按品授官

中正将品第士人的有关材料造成表册,逐级上报,最后呈吏部待用。这就为被选者积累了系统的档案资料,可谓中国人事档案制度之绪。吏部根据中正所定的品级授官。通常是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3)清定品级

吏部对所定品级还负有“清定”之责,即中正官所定品级,并非一成不变,一般是三年一清定,依其行状再给予升降。

3.评价

(1)积极作用

九品中正制是选士制度的革新,是察举制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实施,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

九品中正制的清定制度,有助于士人进取和仕宦者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2)消极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以中正为核心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是否中正是能否选拔贤才的关键。自魏末晋初起,世家大族势力几乎把持了所有的中正之职,原本德才、家世并重的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以家世出身为品评士人惟一标准的贵族化制度。在这种情形下,九品中正制不仅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得选士任官上出现了“三难”,即人物难知、爱憎难防、情伪难明。

三、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1.嵇康与玄学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的主要社会思潮,也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说明玄学的兴起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变革有深刻的影响。

嵇康,字叔夜,好读老庄,倾向玄学,其代表作有鲁迅辑校的《嵇康集》和戴明扬整理的《嵇康集校注》。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养生论》《家诫》等篇章中。

2.“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嵇康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因此对人来说不应进行什么教育,一切都顺其自然。教育的作用是消极有害的,它干扰了人类那原始完善的“大朴”之心。他主张全盘否定名教及其教育,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化古朴,人性才能复归自然。

嵇康指出:要达到“越名教而任自然”和知人通物的境界就当心静无为,纵欲忘情。所谓“名教”,从根本上讲,它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小至个人道德修养、大至社会伦理、国家控制的宗法道德和秩序实体,体现儒家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特点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反映在教育上,便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

3.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的批判

针对儒家维护世俗名教的观点,嵇康专门撰文《难自然好学论》进行了系统地批驳。

(1)他集中抨击了名教所推崇的“圣人”,并一再地表白自己师从老庄,以此对抗世俗教育所推崇的圣人偶像。

(2)嵇康无情地抨击了世俗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士”。

(3)嵇康抨击了六经教育内容。认为名教和自然是对立的,六经和礼法是束缚人性的,只有扬弃名教和六经对人身心的束缚,人们才有可能获得和保养人的真性。

(4)从价值观上论证,因为自然好学论的价值标准是错误的。嵇康主张坚决地抛弃世俗教育,是在儒学被定于一尊之后,大胆地提出否定口号的第一人。但是,他并没有提出生产劳动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理论或观点,而是一味地以庄排儒,引导人们羡慕原始文明时期的自然古朴风尚和无“劝学讲文”的教育状态。

4.关于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

(1)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

嵇康对世俗教育猛烈抨击的真正目的,在于倡立理想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他认为,“自然”是支配世界本原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和自然界来说,是指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就人自身而言,是指固有本性的自然发展变化状态和过程,包括固有的仁义礼智。为此,嵇康还构想了一个理想的、包含名教在内的社会蓝图和自然主义教育模式。

(2)自然主义教育要培养的人

嵇康在《释私论》中说,自然主义教育可以养就“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的“君子”。所谓“无措”,是指排除了私心杂念而符合自然的公心。所谓“通物”,是指超脱自我,把自我投身于宇宙本体并与之合二为一。前者是就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后者是就个体与自然、宇宙的关系而言。

(3)对自然主义教育的评价

从本质上说,嵇康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仍是一种道德教育,但与儒家的教育目的有别,嵇康尽可能地保全生命,做尽自然之性的长寿“至人”;而儒家是培养履践封建人伦道德的“圣人”。

嵇康把社会的世俗精神追求与人的正当的本能需要混在一起予以攻击,并借以树立自然主义教育理想,这给他教育理论的合理性打了折扣。

5.论音乐教育

嵇康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专门撰写了《琴赋》和《声无哀乐论》。从如下几个方面发表了对音乐教育的看法:

(1)嵇康指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

(2)音乐的本质在于:“音乐有自然之和”,“声音以平和为体”。

(3)音乐不仅是顺应人性、发展人性的重要教育手段,还是使“万国同风”“穆然相爱”乃至“移风易俗”的最佳良方。

嵇康的音乐教育观,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的作用,揭示了一些音乐教育的规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又把音乐的起源归结为“寒暑代往,五行以成”,从根本上否定了音乐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需要这一科学论断,并且随意地夸大了音乐的教育作用,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6.评价

(1)缺陷

由于时代的局限,嵇康对世俗教育的批判及其自然主义教育理想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彻底的高度。此外,在理论建设形态上,嵇康尚未来得及把自己的教育观点,予以逻辑化和体系化,因其教育理论的矛盾和模糊,确实很难评价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意义

嵇康对世俗教育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提出了理想的自然主义观点,并在养生、音乐教育等方面都有所创见,部分地揭示了教育的内外在规律,含有一定的科学预见,在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许多教育观点不仅超越了前人,开启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思维,而且充满了鲜明的反叛个性和否定意识,具有划时代的代表意义。

四、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颜之推,字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者、史学家、文字音韵学家、教育思想家。他为教育子孙所写的《颜氏家训》20篇,对后世封建家庭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誉为“家教规范”。

《颜氏家训》论及家庭教育的许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主张:

1.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颜之推认为子弟思想品德好坏,取决于家教优劣,家教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着学校、社会不易达到的效果。父母要使子女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就必须严格进行家教。

2.教儿婴孩,勿失良机

颜之推主张家教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开始,越早越好。应及早从婴儿能认识外界的人与事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教育。

(1)从品德教育方面来说,应当抓紧精神专一的时期教育孩子,切不可等到长大成人,思虑懒散的时期,才去教育,那就丧失了教育的最佳时机。

(2)从智育角度来说,也必须从小教育,因为越小的时候,记忆力越好,学习的东西终生难忘,长大成人之后,家事世事繁多,注意力难于集中,学习效果就差,易于遗忘。这已为现代心理学关于儿童语言学习敏感期的研究所证实。

3.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1)颜之推认为爱子女是一般父母共同的感情,而对如何教好子女,一般父母却无共同认识。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寓爱于教,把爱子与教子结合起来。而一般父母往往有爱无教,顾此而失彼,造成不良效果。

(2)对于子女,父母不能偏爱,不应厚此薄彼。

(3)父母对待子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强制性的措施也是可以采取的,包括鞭挞惩罚,但他也主张父母对子女要慈爱。这里他提出了慈爱要有度、严厉而有格的教子原则与方法。

4.注意环境的影响

(1)颜之推认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很注意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导入歧途。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习染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2)颜之推十分重视长辈的示范作用,认为这也是环境的一种。他把这种道德榜样所发挥的作用影响称为“风化”,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仿效,丝毫不需强制。

5.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颜之推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十分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因为语言教育是基础,不从小对子女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将对子女留下极不好的影响。

6.重视儿童心理观察

(1)颜之推强调了观察儿童心理的可能性,认为儿童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其“迹”(即言行等外在现象)来观察,如果把这些观察到的结果,作为儿童教育的心理依据,那么便可以提高儿童教育的科学性。

(2)他曾提出过一种用于测试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倾向和差异性的测验方法,可以说是早期儿童心理测试的最早记载。主要是针对婴儿期感觉——运动发展的特点,用比较标准化的实物作为测试材料,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和智力等心理发展的倾向和差异性,又被称为“抓周”“试周”,这种测试虽然不可能达到现代心理测验的科学水平,但它有明确的目的、比较标准化的材料、严格的要求和连续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理论中较为科学的内容。

总之,《颜氏家训》一书在家庭教育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颜氏家训》又不放弃棍棒教育的主张,使其家教理论具有明显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体现了其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