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江苏导游服务能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要点详解】

一、中山陵

1简介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于1926年春动工,1929年夏建成,面积8万余平方米。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2主要景点

(1)音乐台

音乐台在中山陵广场南面,建于1932年至1933年,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由关颂声、杨廷宝设计。2017年12月2日,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音乐台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在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收古希腊建筑特点,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从而创造出既有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又有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

音乐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布局呈半圆形。半圆形圆心处设置一座弧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舞台及照壁,圆中心是舞台,舞台长约22米,宽约13.33米,高出地面3.33米。台后建有大照壁,是音乐台的设计主体,仿中国传统五山屏风样式,表面以水泥斩假石镶面,既为舞台背景,又是起到反射声波作用,同回音壁原理相同,以汇集音浪。紧靠乐坛正前方有一汪月牙形莲花池,呈半月形,池底有伏泉,池半径为12.67米,用以汇集露天场地的天然积水,池水终年不涸,可以增强乐坛的音响效果。乐坛两翼筑有平台,有台阶与花棚衔接,上砌钢筋混凝土花棚。舞台下辟有休息室、盥洗室和贮藏室等。舞台前为观众席。设计者巧妙利用草坪的自然起伏,设计成由高到低的半圆形观众席,可容纳3000余名观众。

(2)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建于1932年冬,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款建造,陵园工程师顾文钰设计。“流徽榭”三个楷书大字是由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

流徽榭三面临水,一面傍陆,以石阶与岸相连。平面呈长方形,长13米,宽9米,四周围有约一米高的蓝色栏杆;卷棚顶,上覆白色琉璃瓦;立柱表面均为蓝色;檐椽施以白漆蓝纹;梁枋、雀替均施以彩绘;地面镶嵌红色八角形小瓷砖。

(3)仰止亭

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的二道沟侧的小山丘下,由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选址捐建,是中山陵的所有纪念建筑中唯一一座由个人捐建的建筑。

(4)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原名藏经楼,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1934由中国佛教协会发起募建。此楼专为收藏孙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主要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现辟为孙中山的经典菱处,还展出奉安大典珍贵史料。

孙中山纪念馆主楼前为一椭圆形的广场,四周花木扶疏。广场北侧两段石阶上便是主楼。第一段石阶正中矗立着孙中山先生铜像,铜像高2.6米,重一吨多,是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尊铜像曾矗立于新街口广场的中央,时间长达24年,为许多南京市民所熟悉。第二段石阶平台上置有一对铜鼎,系南京化学工业总公司于1989年开馆之际捐赠。主楼是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挑檐飞角,气势不凡,檐脊覆黄色琉璃瓦,主脊与垂脊以龙凤、狮头吻合,脊顶中央饰紫铜回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主楼共三层,底层为讲经堂,并有夹楼听座;二楼为藏经、阅经及研究室;三楼为藏经室。主楼后的碑廊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大型碑廊,长125米,左右对称,镶砌有冯玉祥将军捐赠的“三民主义”学说全文碑刻,共6讲138块,计15万5千余字。每讲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等人书写,是一组书刻俱佳的珍贵文物。

(5)行健亭

行健亭位于中山陵西南隅道路旁,中山陵陵园大道与明陵路相接处。行健亭为方形钢筋水泥构筑,边长为9.3米,高9.5米,重檐攒光顶,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形美观,坚固实用。亭的每个角有4根支柱,4个角共根柱,均饰以红漆。亭内横梁、额枋、藻井、雀替都饰以彩绘,两重亭顶均覆以蓝色琉璃瓦。在万绿丛中的行健亭,恰如一枚彩色斑斓的明珠,光彩熠熠,生辉不已。行健亭四周,设有水泥栏杆,高40厘米,可供游人坐憩。

(6)永丰社

永丰社在行健亭斜对面,地址中山陵3号。1933年,永丰社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建,抗战期间被毁。1993年,管理部门按原貌重建。2014年9月11日,经过中山陵景区策划、南京先锋书店精心打造,先锋书店在此开张营业,成为中国唯一以诗舍命名的书店——永丰诗舍。

(7)美龄宫

美龄宫是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下榻的别墅,正式名称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有“远东第一别墅”的美誉。

美龄宫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重檐山式宫殿式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在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着1000多只凤凰,是中国唯一一例。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内部装饰奢侈豪华,装饰以旋子彩绘,特别是蓝底云雀琼花图案出自工笔画家陈之佛之手,独一无二。四周林木藏盛,终年百花飘香。汽车可直抵宫门,楼底层为接待室、秘书办公室等,二楼西边是会客室、起居室,东边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卧室。

二、明孝陵

1简介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1961年3月,明孝陵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又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2主要景点

(1)下马坊

下马坊位于朝阳门(今中山门)外孝陵卫,是陵寝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下马坊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高9米,宽6米,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指示文武各级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以保持陵区的肃穆和对陵寝的尊崇,违者以大不敬论处。

(2)神烈山碑

神烈山碑位于下马坊东边36米处,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立的。碑通高4米,碑额篆刻“圣旨”二字,碑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三个字。原有碑亭,现已不存在,仅存四角石柱础。

(3)享殿

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的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4)宝顶

宝顶近似圆形,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为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周围砌有砖墙。宝顶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于民国时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5)石像生武将

明孝陵石像生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另有望柱1对。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孝陵石像生是明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

三、灵谷寺

1简介

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1983年,灵谷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国务院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中山陵附属谭延闿墓、邓演达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主要景点

(1)山门

灵谷寺山门是灵谷公园的大门,于20世纪30年代重建,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红山门后有一条青石铺就的道路,在道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阵亡将士牌坊。该牌坊建于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是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建的,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2)无梁殿

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

无梁殿前有一汉白玉赑屃,上驮一碑,这块碑是谭延闿的墓碑,上面原有蒋介石题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字样。墓碑之下有龟趺座,四周围有石栏,为谭延闿墓的起点。后来原碑文磨平,由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临摹乾隆笔意题书“灵谷深松”。

(3)灵谷塔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民囯20年至民国22年(1931~1933年),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该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该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全部用钢筋水泥建筑。每层以绿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绕有走廊(云座),围以石栏杆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级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绕台可鸟瞰钟山景物。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三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底层外壁石刻“精忠报国”为蒋中正题书,侧门分别是“成功”“成仁”,后门为“有志竟成”。

(4)松风阁

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于1931年起建造,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

(5)宝公塔

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灵谷塔。宝公塔原为七级,砖木结构,明初在今灵谷塔位置,建造烈士公墓时迁移至此,为覆钵体形式,1941年完工。

(6)将士公墓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位于无梁殿东西后三个方位,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落成,共建有公墓3座,第一公墓居中,位于无梁殿后面;第二、三公墓位于无梁殿东西两侧。三个公墓共葬入1029名国军阵亡官兵,多数是北伐和淞沪会战的阵亡将士。

牌坊建于1933年,建造在42级石阶之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5间,钢筋水泥结构,座基外镶花岗石,绿色琉璃瓦盖顶,饰有水泥脊兽,斗拱三级,四角起翘。前后门额上镌刻有“大仁大义”“救国救民”八个大字,左右门额上配有瓷质国民党党徽。

(7)玄奘纪念堂

大雄宝殿东跨院的正厅为玄奘法师纪念堂,里面陈放着六面七级飞檐桃角檀香宝塔一座,塔内安放着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唐朝高僧,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据文献记载,玄奘法师圆寂于西安,葬于兴教寺塔,黄巢起义时遭盗。后来,宋朝天禧寺和尚法政,在陕西终南山紫阁寺得玄奘法师顶骨,迁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建了一座砖塔,埋藏顶骨,名为“三藏塔”。清未遭兵燹而毁。

四、夫子庙

1简介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夫子庙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

夫子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5A级旅游景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2主要景点

(1)大成殿

大成殿是夫子庙的主殿,高16.22米,阔28.1米,深21.7米。殿内正中悬挂着一幅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高6.50米、宽3.15米。殿内陈设仿制2500年前的编钟、编磬等十五种古代祭孔乐器,定期进行古曲、雅乐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礼仪的大型明代祭孔乐舞,使观众听到春秋时代的钟鼓之乐、琴瑟之声,展现二千多年前的古乐风貌。大殿四周是孔子业绩图壁画,形神并具。庙院被两庑碑廊环抱,墙上镶有三十块由赵朴初、林散之、沈鹏、武中奇等著名书法家撰写的墨宝真迹碑刻。碑廊里陈列着被誉为“中华一绝”的雨花石展览。

(2)乌衣巷

乌衣巷位于秦淮河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为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3)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位于夫子庙学宫东侧,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建设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已开放的部分场馆包括博物馆地下一层,地面上明远楼、至公堂、号舍、碑刻及南苑的魁光阁等,含11个展厅。

(4)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5)美食街

夫子庙美食街位于夫子庙南端,东起平江府路,西止来燕路,建成于1997年。建筑造型各异,高低错落有致,青砖小瓦,粉墙坡屋,古朴典雅,与夫子庙古建筑群融为一体。内部设施一流,颇具现代气息。仿古花岗岩路面两侧镶嵌着彩色广场砖,菱形的花坛、回绕的长廊、花园式的广场、古典式的矮架路灯,营造出温馨而优雅的氛围。沿街坐落着晚晴风味轩、晚晴茗轩、金陵春酒楼、夫子庙康乐城、秦淮人家、白鹭宾馆等一批知名餐饮娱乐企业,荟萃了海内外美食精品。

(6)夫子庙照壁

夫子庙照壁位于夫子庙中轴线的最南端,文德桥东侧内秦淮河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高大雄伟,全长110米,高10米,是中国照壁之最,有“天下第一壁”之称。夫子庙照壁与全国各地孔庙显著不同的是,它以秦淮河自然河流为泮池,上有双龙戏珠图案。在风水上,照壁起着装饰和遮蔽的作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建制。

五、南京城垣与中华门城堡

1简介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8年,终完成京师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比北京明城墙更长,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有“世界第一大城垣”之称,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周长更是超过60公里,为世界历史之最。

2主要建筑

(1)城门

城门,是衔接城市内、外的交通要道和观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垣攻防战中的焦点。城墙一周共设13座城门,东有朝阳门,南有聚宝(即中华门)、通济、正阳(即光华门)3门,西有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门5门,北有太平门、神策、金川、钟阜4门。13座城门中,聚宝、石城、神策门、清凉门4门保存至今。

正阳门(光华门)

正阳门,今称光华门,是南京京城的正门,位于御道街最南端,是南京内城南段城墙三座城门中最靠东的一座。正阳门是内外均为瓮城的复合型瓮城,对城内城外有双重防御作用。

通济门

通济门,明初由原集庆路旧东门截城壕增建,扼守于内外秦淮分界,门向东北为皇城,向西南则是商业区,为南京咽喉所在,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瓮城城门。通济门是一座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内部结构极其繁复,其形状在中国也绝无仅有,一座城楼,两条上城马道和人行道,三座瓮城,四道门垣皆为拱券砌筑,以及若干瓮洞,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均为条石砌筑。

中华门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中国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现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山门

三山门,面临秦淮河,为水陆两栖城门,是旧日从水路进出南京城的主要通道,俗称水西门。三山门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的主城门。规模仅次于聚宝门(今中华门),与通济门略同,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船形或者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

石城门(汉西门)

石城门,位于民国时期增辟的汉中门以南,现位于南京汉中门广场内,坐东面西。石城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唐都城的大西门,明代改建后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皆为拱券砌筑,旧时为南京城城防的锁钥,兵家必争之地。

清凉门

清凉门,因坐落在清凉山得名,现由一道城门和一圈椭圆形瓮构成,主城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楼上的城楼已经不存在,城顶上存留一块绞关石,上凿有两个绞孔,瓮城呈半圆形,正对城门,坐东朝西。

定淮门

定淮门,位于南京城西,外秦淮河东岸,原名马鞍门,因临近明初城内的马鞍山,故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秦淮河发生水患,马鞍门易名为定淮门,以求秦淮安定。定淮门有一座门券,高约8米,宽约6米,城门外侧有一层石质拱券,其上是城砖拱券。

仪凤门(兴中门)

仪凤门,又称兴中门,位于南京城北下关卢龙山(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城下建由水洞2座,处于钟阜门与挹江门之间,军事位置十分重要。1931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改仪凤门为兴中门,取振兴中华之意,由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谭延闿并为兴中门题写门额。

钟阜门

钟阜门坐西向东,几乎和仪凤门相对,是两座距离最近的城门。两座城门取龙凤呈祥寓意。

金川门

金川门坐南向北,因古代有金川门涵洞使得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得名,门外设有金川桥一座,城门附近设置有水闸,控制护城河和外金川河的流通。

⑪神策门

神策门相对其他城门来说规模较小,是南京明城墙十三个内城城门中唯一一个设有左右两个门洞的城门,也是十三座城门中唯一采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结构的城门,且瓮城门不正对着城门,而是开在瓮城的东北角,因此成为十三座城门中结构最独特的一座城门。

⑫太平门

太平门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门,因城门外为天牢所在,时常传出囚犯的哀呼之声,希望城内太平和谐,故取名“太平门”。原为单孔城门,2014年复建为三孔城门。

⑬朝阳门(中山门)

原为单孔券门,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兴建中山大道时,将朝阳门拆除,把门基挖低,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并改名为中山门。

(2)瓮城

瓮城,古称“闉”,又称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外的附属建筑,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矩形、方形等。13座城门中,朝阳门、神策门各有一道瓮城,石城门有两道瓮城,聚宝、通济、三山门各有3道瓮城。

(3)桥梁

明南京城门外护城河的桥梁,是人流车马往来的要道口,故大多以坚硬的石质材料为主要构件,主要有石城桥(石城门外)、三山桥(三山门外)、聚宝桥(聚宝门外,即古长干桥)、九龙桥(通济门外)、夔角桥(正阳门外)、平桥(朝阳门外)等。明初建造在相关河道上的著名桥梁中,最大的石拱桥是上方桥(即七桥瓮),由于这座桥是拱卫京城的门户,以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4)藏兵洞

南京中华门藏兵洞是我国比较著名的藏兵洞。中华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共设3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据估计可容纳3000人。

六、总统府

1简介

南京总统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5万余平方米,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现已辟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建筑布局

南京总统府除中轴线外,东西两侧还各有三四条自成一体的小轴线。总统府建筑群经历六朝、明、清、太平天国和民国等历史时期,最终奠定建筑群现今的基本格局,在一次又一次扩建、改建、重建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大小共八条轴线。

(1)中轴线

总统府建筑群的主轴线,由门楼、大堂、二堂、八字厅、会客厅、麒麟门、政务局楼、子超楼组成。建筑风格前半部分以中式为主,后半部分则以西式居多。

(2)西轴线

西一轴线:由临时大总统秘书处、中山广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楼组成。这条线的建筑以展现孙中山业绩为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是核心。

西二轴线:由太平湖及周边建筑、“图书馆”楼、游客餐厅组成。

西三轴线:由主计处办公楼、桐音馆、花厅、观戏台及孙中山起居室组成,成形于1870年,曾国藩重修督署时期。

西四轴线:主要由贵宾休息室、礼堂、四小院组成,成形于上世纪30年代。

(3)东轴线

东一轴线:主要由东部诸小院、东湖及文官处宿舍楼组成。

东二轴线:主要由6排平房组成。这里原有10排平房,2003年,整体规划拆除了4排平房。余下的6排中,4排作为晚清与民国展览用房,2排用于复原马厩和军乐队的场景。

东三轴线:主要由陶林二公祠及行政院南楼、北楼和北门组成。

3主要建筑

(1)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景区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保存有较为完整、风格迥异的近现代建筑遗存,有中式官衙建筑、中式园林建筑、西式建筑以及民国公共建筑等,共分三个参观区域,中区(中轴线)主要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和西花园,以及参谋本部等;东区主要是行政院旧址、马厩和东花园。

(2)门楼

总统府门楼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遗址,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民国标志性建筑。原址是清两江总督署头门,太平天国时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1864年6月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拆毁,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1929年,由姚彬建筑师设计,新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

(3)子超楼

子超楼位于总统府中轴线北端,是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及官员们的办公楼,为中国新民族建筑(现代建筑),是典型的民国公共行政建筑。子超楼由南京鲁创营造厂承建,耗资106952元(银元),设计者为虞炳烈。1936年元月称为主席办公楼,1948年5月改称总统府办公楼。1943年8月林森在重庆遇车祸逝世后,该楼以林森的字命名,称作子超楼,以资纪念。

(4)煦园

煦园,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复园)相对称,现与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南京总统府连为一体。煦园以小著称,面积仅有1.4公顷,虚实相映,层次分明,园以水为主,水体南北走向,整个水池周长约1866米,面积约占全园一半多。煦园是晚清江南园林保存较好的一处,也是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作。1982年2月,煦园在内的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5)方胜亭

方胜亭,俗称“鸳鸯亭”,是民国前江南唯一的方胜亭。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亭基方胜,上为双顶、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梁柱间有很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因其少用斗拱,为出挑檐,只得加大这种斜角支撑物。亭里可见一些龙凤狮虎等动物形状的刻绘。

(6)复园

复园在清朝时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期在这里建东花园。当年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楼台亭阁等建筑。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时被毁。国民政府时期曾是行政院的一部分。2002年根据史料复建了原东花园的一部分。

(7)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

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用汉白玉精制而成,碑身是“万”字回纹。碑阴刻有碑记,由著名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撰文,共322个字。在1951年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00周年之际,南京“百年纪念筹备会”决定勒石立碑,建议中共中央主要导人为纪念碑写碑文。毛泽东提议由时任政务院副院长的郭沫若书丹,郭欣然命笔,11字一气呵成。该碑于1952年1月1日竖在总统府大门南面大照壁的花坛前。2002年8月31日,因长江路拓宽,碑从总统府大门前移走。2006年12月在东苑内重竖。

七、雨花台

1简介

雨花台风景区又名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简称雨花台,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中华门外1公里处,面积为153.7公顷,绿地覆盖率达90%以上,是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组成。有雨花阁、甘露井、甘露井亭、二忠祠、乾隆御碑亭、李杰墓、明太监义会碑、杨邦乂剖心处、方孝孺墓、木末亭、辛亥革命人马合冢、木樨苑、曦园、怡苑、梅岗、雨花石博物馆、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等20余处名胜古迹和楼台亭阁馆。

2主要景点

(1)雨花台烈士陵园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丘陵中岗,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面积1.13平方千米,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广场、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墓群,纪念亭等。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雨花台烈士陵园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雨花阁

雨花阁位于雨花台风景区东部名胜古迹区古雨花阁遗址处,复建于1997年,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该阁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四檐八角形仿明清古典园林建筑,坐北朝南。屋面为绿色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每层楼面均由单向式楼梯相连,楼层外围均设置了闭合式栏杆,阁台底部外沿由79组花岗石雕花栏杆围合。整幢楼阁除屋面外均以枣红色为基本色调。

(3)二忠祠

二忠祠在历史上是一个掩埋忠骨的地方,里面祭祀的是宋代名臣杨邦乂和文天祥,他们以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后世的敬仰。

南宋抗金英雄杨邦乂,拒不降金,被金人在雨花台下剖腹取心,宋高宗赐谥号,建“褒忠祠”,是祭祀杨邦乂的祠堂。150年后,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在押解大都(现北京)的途中经过建康(南京),在《怀忠襄》一诗中表达了对杨邦乂的敬仰之情和殉国之志。因他从小景仰杨邦乂,两人又同为江西吉水人,文天祥殉难后,人们在“褒忠祠”附祀他,遂改名“二忠祠”。1998年复建“二忠祠”,其主体建筑为九檩举架单檐歇山仿古寺院建筑。

(4)木末亭

木末亭位于雨花台东岗之巅,始建于明代,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木末”二字,最早见于屈原的《九歌·湘君》,意为高于树梢之上,以此名亭,谓亭秀出林木也。在雨花台建木末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因为在木末亭畔,有泰伯祠、有南宋杨邦乂剖心处,有明代大学士方孝孺墓,有海瑞祠、曹公祠遗址等,也有称赞历代志士仁人高风亮节之意。

(5)李杰墓

明开国勋贵李杰之墓位于三忠祠旁,坐北面南,四周翠竹环抱,规制颇宏。现有神道碑一通,石刻4对8件,即石羊二、石虎二、石马二、石武将二,分列神道两侧。

(6)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位于雨花台江南第二泉后山,雨花台烈士陵园北山坡上。方孝孺墓从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墓建祠开始,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明代方正学(孝孺)墓碑,是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八月,两江总督李鸿章所立。其旁的碑志为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重修的。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重修方孝孺墓。现墓区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铜胸像、24块碑刻组成。方孝孺铜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所塑,碑刻均由当代知名书画家所书。墓前平台、墓碑、墓丘及墓后照壁组成轴线对称式布局,依山就势,保持原有的环境风貌。

八、牛首山

1简介

牛首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属宁镇丘陵西段南支,由牛首山、祖堂山、将军山、东天幕岭、西天幕岭、隐龙山等诸多大小山组成。牛首山,山高248米,因东西双峰对峙形似牛角而得名。

牛首山是中国佛教名山,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牛首山周围有感应泉、虎跑泉、白龟池、兜率岩、文殊洞、辟支洞、含虚阁、地涌泉、饮马池等自然景观,以及宏觉寺、弘觉寺塔、郑和墓和抗金故垒等人文景观。牛首山风景宜人,每年春天,金陵百姓倾城出游,故有“春牛首”之称。清乾隆年间,牛首山以“牛首烟岚”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中。

2主要景点

(1)佛顶宫

佛顶宫坐落于牛首山西峰之处,为佛顶圣境区的核心之一。整个佛顶宫以佛祖顶骨舍利供奉为主题,外部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外供养和内供养。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覆盖在小穹顶之上,象征着佛祖的无量加持;小穹顶下部为莲花宝座造型,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佛顶宫内部由地上部分的禅境大观和地下部分的地宫构成,其中地宫分为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两个部分。

佛顶宫不仅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接受信众瞻礼参拜的主要场所,还是将舍利文化、世界佛禅文化以各种艺术手法集中呈现的文化展陈场所,其中汇集了全国宗教界、艺术界、建筑界的专家团队,旨在实现“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的宏伟目标。

(2)禅境大观

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内部净高约41.2米,涵盖了地上三层,整个建筑空间面积超过6000m2,由佛陀出生、成道的禅境花园及中间的如莲剧场三个部分组成,展现了佛祖一生的行迹。禅境大观呈椭圆形,以黄、白、灰三色为基调布置出人间山水,从而让人们在行走之际领略禅意。

禅境大观的顶部是娑罗穹顶,图案来源于佛陀涅槃时的娑罗树杈。中心为全铜铸造的释迦牟尼卧像,全长7.5米,表面仿以汉白玉材质,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表现了佛祖宁静、安详的涅槃境界。剧场的南北两侧是两个禅境花园,南侧是象征佛陀出生的禅境花园,整体造型像一朵莲花,中间是一棵生生不息的无忧树;北侧是表现佛陀成道的禅境花园,中间是一棵永不凋零的菩提树,地上用黑白两色的砂石暗喻人世的混沌和佛光的纯洁。

(3)佛顶前苑

佛顶前苑是牛首山2018年的全新景点,以10万平方米的自然山水和小品景观展现了牛首山深邃的多元文化。佛顶前苑作为通向佛顶寺、佛顶宫的重要通道,设置了天阙揽胜文化景墙、集贤桥、十牛图塑石假山、心铭墙、法融广场、心莲广场、停心湖、趣牛园以及晚红小径等15处观景节点。整体通过三个层次的景致——前景“蜓戏红莲水映天”、中景“雾起白虹飘玉带”、远景“寺宇山色有无中”构成了一幅静谧秀丽的山林水墨画卷,尽显牛首山“隐秀”的环境气质。

(4)牛头禅文化园

牛头禅文化园建造在宏觉寺的遗址上。宏觉寺是牛头宗的发源地,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原名佛窟寺,又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弘觉寺塔是牛头禅文化园的核心景点,塔高45米,七级八面,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的砖塔。

(5)郑和文化园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唐二陵西侧,为明代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之墓。1985年为纪念郑和首航西洋580周年,由江宁县文教局重建。在郑和墓旁,还加筑了陈列室一座,展览陈列有关文物。

(6)岳飞抗金故垒

岳飞抗金故垒位于牛首山及韩府山山脊处,是岳飞大战牛首山时用赤褐色石块垒成的围墙,围墙底宽0.5米,高约1.5米,蜿蜒起伏,高低错落。岳飞大战牛首山,距今已有近九百年,故垒遗存至今,且还保留有一段200米长的石垒遗址。

九、大报恩寺

1简介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底,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放。

大报恩寺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全寺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主体部分(山门、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僧房、禅堂、藏经殿等)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大报恩寺以佛殿(即大雄宝殿,又称碽妃殿)、天王殿、宝塔为主体,包括金刚殿、左右碑亭、天王殿、大殿、佛殿、大禅殿、后禅殿、左右观音殿、法堂、祖师堂、无梁殿、伽蓝殿、藏经前殿、藏经殿、左右贮经廊、轮藏殿、禅堂、韦驮殿、经房、东西方丈、三藏殿、钟楼等,僧院一百四十八房,东西画廊廊房一百一十八间,经房三十八间,规模极其宏大。

2主要景点

(1)大殿

大报恩寺大殿俗称硕妃殿,位于北区正中心的位置,供奉硕妃的碑位,每年由礼部按时祭祀,除此之外终年封闭,不许人进入。

大殿底部设置大型夯土台基,残存的高度约为5.2米。外围围绕一周宽度约为1.2米的基槽。殿内共发现两排6个大型石柱础。据文献记载,该殿“高七丈一尺五寸、深十一丈四尺三寸、长十六丈七尺五寸”,按照现代尺寸换算就是高22.67米、深36.23米、长53.1米。

(2)琉璃宝塔

琉璃宝塔位于大殿后,建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9层8面,高达78.2米,甚至在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以望见,有“天下第一塔”的美誉。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底层建有回廊。塔室为方形,塔檐、斗拱、平坐、栏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

明成祖朱棣给琉璃塔御赐了“第一塔”的塔名,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绝”:

第一绝:巨构殊形,高耸云日。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

第二绝,通体琉璃,独步古今。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寸木”。

第三绝,长夜深沉,佛灯永明。每当暮色来临之时,琉璃塔上就会点燃144盏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灯,彻夜不熄。

(3)地宫

地宫为圆形竖井式,从原始山体中垂直下挖而成。地宫之内,从上至下以一层石块、一层夯土的方式有规律的填充、夯筑,共39层,是中国发现的最深的佛塔地宫。

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简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通称江东门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

江东门纪念馆是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是中国人民承段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

2陈列展览

(1)基本陈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人类的浩劫”

第一部分:南京沦陷前的形势;

第二部分: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

第三部分:南京——人间的“活地狱”;

第四部分:国际安全区不安全;

第五部分:对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战犯审判。

(2)专题陈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专题陈列

第一部分:日军侵华暴行;

第二部分:14年的艰苦抗战;

第三部分:胜利大受降;

第四部分:正义的审判;

第五部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3)临时展览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

铭记12.13展;

日本青年摄影师镜头中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宫田幸太郎先生摄影作品展;

苦难与抗争——旅顺大屠杀史实展;

《在中国的韩人抗日武装斗争》展览。

3馆藏文物

主要陈列的文物有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崇善堂、红卍字会、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尸体的照片、统计表、臂章证词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谷寿夫审判的照片、判决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