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4 精神科急症病症的治疗方法
3.4.1 建立静脉通道
3.4.1.1 建立静脉通道的目的
(1)给药物和输液。
(2)获得静脉血做辅助检查。
(3)插管进入中心循环,包括右心和肺动脉,进行病理生理学监测和电起搏。
3.4.1.2 静脉输液原则
急症危重患者静脉输液应选择近心端的粗、直、大静脉,做到快速、准确、牢固,确保急救操作一次成功,使急救用药快速进入体内。临床应根据不同类型危重患者建立不同部位的静脉通道。如果患者清醒,在置入大内径管之前最好用1%利多卡因(不含肾上腺素)进行局部皮肤麻醉。置入导管后,接无菌输液器,输液器的另一端接无菌生理盐水容器。由于套管针体长,可全部置于血管内,塑料套针质地柔软,不易刺破血管导致输液外漏,可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节省时间,利于用急救。输液容器最好是不易破损的塑料瓶或塑料袋。要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并保持一定输液速度。
3.4.1.3 中心静脉穿刺
在临床急救中,中心静脉穿刺术是一种常用和重要的操作技术,常用股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由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相对高,可首选经右锁骨下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由此对危重患者胃肠外营养、药物治疗,以及其他急救治疗,都很实用。
3.4.1.4 静脉穿刺装置
一般有3型:①中空的穿刺针,包括可连接注射器和有蝴蝶样护翼的;②带腔的塑料导管,插入时套于中空穿刺针之外;③有内芯的导管,插入时通过中空的穿刺针或先通过穿刺针置入金属导丝,再经导丝置入导管。
3.4.2 氧气治疗(氧疗)
3.4.2.1 氧疗的适应证
重点对象是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困难患者,某些外科手术前后的患者,大出血休克者等。
3.4.2.2 氧疗的方法
氧疗的基本原则是以尽量较低浓度的氧使PaO 2和SaO 2回升到安全水平,而又不引起不良反应。根据缺氧的程度和临床要求可采用以下措施:
(1)非控制性氧疗:
适于无通气障碍疾病的患者。
1)鼻导管法:
用于缺氧较轻、呼吸衰竭恢复期或昏迷的患者。
鼻咽导管法:即先测量从鼻翼到外耳道口的距离,然后按此距离将前1/3涂有润滑油的导管从一侧鼻孔慢慢送入,达到深度后,导管固定在鼻梁上。常用氧流量2~4L/min,吸入氧浓度在30%以下。
“耳上式”双侧鼻导管法:将双侧鼻导管插入鼻孔内深约1cm,两侧细管经耳上固定,故称“耳上式”。氧流量2~6L/min,吸入氧浓度可达35%~50%,患者头部可随意活动,适宜于长时间使用。
鼻塞给氧:长度约1cm塞于单侧或双侧鼻孔。适于长期低浓度、低流量吸氧的患者。
2)氧帐法:
以10~20L/min给氧,在颈项部胶布固定防漏条件下,可使氧浓度提高到60%~70%,用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术前准备,应注意防止氧中毒。
3)气管内给氧法:
气管插管:分经鼻插管和经口插管,适于病情较重、神志不清的患者。
气管切开:可用于清醒患者,能长期留置,便于吸痰和对口腔护理,但易继发肺部感染,适于急救及需持续长时间应用呼吸机的患者。
4)面罩法:
开放式:将氧气导管与面罩相连后罩于患者口鼻部,根据需要选择氧流量、使用时应注意面罩位置,以免影响吸入的氧浓度,适于不能耐受导管的患者。
密闭式:供氧效果更好,在防漏条件下,氧流量为6L/分,吸氧浓度高达60%~80%,适于需要高浓度氧疗、清醒合作、只需短期间断应用的患者。面罩加压供氧时,应防止胃肠充气。
5)经气管导管给氧法:
适于需长期氧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此法不影响患者生活,减少了死腔,并节约氧气。
(2)控制性氧治疗:
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使动脉氧分压维持在55~60mmHg,血饱和度为85%~90%,既可纠正缺氧又不消除缺氧对呼吸的驱动作用。适于严重通气功能不全,既存在严重缺氧又有CO 2潴留的患者。
1)加压给氧法:
适于肺水肿昏迷、病情危重和自主呼吸微弱的患者。可根据病情连续用药或间断加压给氧。
2)鼻咽导管控制性氧治疗:
鼻咽导管吸氧的浓度(%)=21+4×氧流量(L/min)。
这是一种粗糙的控制性氧疗方法,应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
3)高频通气给氧法:
是一种高频率、低潮气量、开放式的通气方式。包括高频正压通气、高频喷射通气和高频振荡通气。以驱动压力49~147kPa、频率60~90次/分为宜。
4)高压氧治疗:
将患者置于2~3个大气压下的氧舱内用药氧,每次30~40分钟。适于缺氧不伴CO 2潴留的患者,如急性严重缺氧、重度CO中毒等。
3.4.2.3 观察氧疗效果
(1)有效适应证:
患者发绀好转、心率较前减慢、呼吸频率减慢且平稳、意识障碍减轻;或PaO 2上升至50mmHg以上,SaO 2升至85%以上,升高的PaCO 2逐渐下降,均说明氧疗有效。
(2)无效适应证:
吸氧后发绀和呼吸抑制虽减轻,但意识障碍改善不明显或加重;或PaO 2上升,但PaCO 2不降或增高,均表明氧疗无效,应及时采取措施。
3.4.2.4 防治氧疗并发症
(1)氧中毒:
长时间吸入氧或高浓度给氧(浓度超过60%时),其中毒可能性增加。
1)肺中毒:
50%以下氧属安全范围,纯氧6~12小时可损伤肺脏,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肺实质变,甚至可发展到肺纤维化。
2)肺不张:
持续100%氧吸入可导致肺泡萎陷,形成肺不张。
3)防止方法:
①低浓度吸氧,当吸氧浓度<28%时,即使长时间氧疗也不发生不良反应和危险;鼻导管吸氧浓度为30%~40%,不会引起严重后果;浓度为50%时,应控制吸氧时间不超过1周;60%时,不宜超过1天;纯氧不得超过4~6小时;②长时间氧疗其浓度不得超过45%。
(2)CO 2麻醉:
慢性肺部疾病所致的严重缺氧患者,用药非控制性高浓度吸氧时,因缺氧过快得到缓解,呼吸中枢失去缺氧刺激作用,使呼吸中枢抑制,CO 2分压升高而出现意识障碍,称CO 2麻醉。因此,应以低流量持续吸氧,如不能提高氧分压可酌情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可机械通气。
3.4.2.5 停止氧疗指征
(1)当病情好转、缺氧纠正后,即可停止氧疗。慢性肺部疾病如果停止吸氧后30分钟SaO 2仍保持在85%以上,PaO 2在60mmHg以上,PaCO 2低于50mmHg,意识清醒、呼吸平稳,可撤除氧疗。如果撤掉氧气后出现发绀、大汗、呼吸困难、血压升高、PaO 2下降、PaCO 2升高,应立即恢复吸氧。
(2)气管插管在停止氧疗前,应间歇吸氧数日。
(3)使用呼吸机者应有脱机训练过程,方可完全停止氧疗。
3.4.3 气管插管
可使患者吸氧后的有氧血液,通过有效的心脏搏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对呼吸停止患者所用的气管插管方式有气管内插管、食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插管等。气管内插管是将一特制的气管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能快速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有效通气。主要优点为确保通气和潮气量供给、保护气管和减少误吸的可能、提供气管内给药的途径,和方便进行气管内吸引。
3.4.3.1 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1)严重呼吸衰竭者:
不能满足机体通气和氧供的需要而需机械通气。
(2)不能自主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者:
胃内容物反流或气道出血,有可能误吸。
(3)自主呼吸突然停止者:
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和治疗。
(4)上呼吸道病症者:
如上呼吸道病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等影响正常通气者。
(5)麻醉:
因手术需要麻醉。
3.4.3.2 气管插管的设备
(1)喉镜:
有直型和弯型两种。
(2)气管导管:
导管的规格常用两种标记法。
1)以导管内径表示,2.5~11mm;
2)以导管周围径表示(法制标号):F标号,F=导管外径(mm)×3.14;每号相差2F,F=ID×4.0。
3.4.3.3 气管插管的方法
(1)经口气管插管:
对心搏呼吸骤停或深昏迷的急症患者,只要条件具备应立即行气管插管,通常于直视下使用喉镜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插管前先选择合适的气管内导管并准备相邻规格的导管各一根,并对套囊做充气和放气试验。在气管导管前端涂上润滑油备用。插管患者用带密封面罩和简易呼吸器加压吸氧2分钟,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使口、咽、喉尽量呈一致走向。以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下颌,并使患者张口。左手持喉镜,沿口角一侧置入口腔,将舌体推向左侧使喉镜片移至正中位置。此时可见腭垂,慢慢推进喉镜使其顶端抵达舌根,稍上提喉镜可见会厌。如用直喉镜片应继续向前,使其顶端插至会厌的下面,直接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对清醒或气管、会厌反射活跃者,施行表面麻醉。当看见声带时,右手持气管导管,斜口端对准声门裂。沿喉镜走向将导管插入,通过声门进入气管。看到充气套囊通过声带,喉镜即可退出,再将导管插深1cm或更多一点,注意在门齿上的导管标记的厘米数,导管插入后立即塞入牙垫,套囊充气,向气管导管套囊用注射器充气约5ml。导管插入后应检查气管内导管的位置,确定其是否在气管内将导管与牙垫用胶布固定,并与患者面部固定。在行气管插管过程中,每次操作时,中断呼吸时间不应超过30~45秒。
(2)经鼻气管插管:
对张口困难,下颌活动受限,颈部损伤,头不能后仰,或口腔内损伤难以经口插管等情况,应选用经鼻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的患者对导管的耐受性强,也适于需长时间保留导管的患者。一般认为头部损伤特别是有颅脑底骨折的患者不能用此方法,因为有可能使导管通过颅脑底骨折处置入颅内。此外上经鼻插管的难度较大且费时,对鼻黏膜损伤大,不作为首选。
3.4.3.4 气管插管操作步骤
(1)气管导管插入声门前的步骤:
选择气管导管,外涂少量润滑油备用。选择鼻腔通畅一侧的鼻孔(一般为右侧,如进行左鼻孔插管,头部应右斜),在鼻孔内滴入少量1%麻黄碱以收缩血管,减少插管出血。对意识清晰的患者可再滴入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患者仰卧位,头稍后仰,将导管与面部呈垂直方向插入鼻孔,导连管的斜口紧靠鼻中隔,沿着鼻底部出鼻后孔。
(2)气管导管通过声门的步骤:
当导管推进至上述距离后,如患者能张口,用左手持喉镜显露声门,右手继续推进导管进入声门(如有困难,也可用插管弯钳,夹持导管进入声门);如果患者不能张口且有自主呼吸,则可经鼻行盲探插管,导管经鼻腔向后通过鼻孔、鼻后孔,轻轻弯曲导管绕过咽后壁;继续将导管向声门推进。至此,操作者应将自己的耳朵和面部靠近气管导管的近端,依靠导管内呼吸气流声的强弱和有无来判断导管斜口端与声门之间的位置与距离,导管口越正对和接近声门,气流声越响。当调整至声响最强部位时轻轻插入导管,通过声门进入气管。
(3)气管导管未通过声门的验证:
操作者一边用左手调整头位,并触诊颈前皮肤以了解导管前端的位置,一边用右手调整导管前端的位置,重新插入。推进过程中如遇阻挡,同时呼吸气流声中断,提示导管前端已触及梨状窝,或误入食管,或进入舌根会厌间隙,此时不能用力强行插入,否则会引起黏膜损伤。
3.4.3.5 气管插管并发症
(1)损伤:
常见有口腔、舌、咽喉部损伤和出血,牙齿脱落,以及喉水肿。
(2)误吸:
上呼吸道插管和手法操作,能引起呕吐和胃内容物误吸,可用Sellick手法,即后压环状软骨,从而压塞食管,避免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
(3)缺氧:
通常每次插管操作时间不应超过30秒,45秒是极限,超过此时间将导致机体缺氧。因此,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尽量缩短插管时间,同时注意给氧,是主要防止手段。
(4)插管位置不当:
由于操作不当,导管误插入食管内,又不能及时发现,将导致严重后果,这是气管插管最严重的并发症。
(5)喉痉挛:
可导致缺氧加重,甚至心搏骤停。此时应使用肌松剂或镇静药、缓解此反应,必要时立即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
(6)插管过深:
进入一侧主支气管,导致单肺通气,造成低氧血症。
3.4.4 气管切开术
3.4.4.1 气管切开术适应证
通常用于已行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等气道保护措施后,不作为首选措施。
(1)上呼吸道阻塞者:
如急性喉炎、喉水肿、急性会厌炎、上呼吸道烧伤、喉及气道异物、喉及气管外伤伴软组织肿胀、骨折等;或由于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中毒、颈椎外伤等导致昏迷、吞咽障碍、咳嗽反射受抑制时。
(2)需要长期行机械通气者:
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发感染、呼吸衰竭时,为减小呼吸道阻力,吸出下呼吸道分泌物时或需要长期行机械通气者。
3.4.4.2 气管切开术方法
(1)器材准备:
吸引器、气管切开手术包、简易呼吸器、面罩、照明设备等。
(2)操作步骤:
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用小沙袋垫于肩胛骨下,用1%~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于颈前中线做局部浸润麻醉。切口有纵切口和横切口两种。自环状软骨至胸骨上切迹处做纵切口,适于呼吸困难严重的患者。横切口在环状软骨下3cm,双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做横切口,长4~5cm。气管切开安置成功后,拔出经口、鼻插管,向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密封气道,缝合皮肤切口。手术结束后应仔细检查伤口有无出血,导管是否通畅,呼吸情况,颈胸部有无皮下气肿,心肺听诊双肺通气情况,心音、心律是否正常,有无气胸及纵隔气肿等。
3.4.5 机械通气
指借助呼吸机代替或辅助呼吸肌,改善通气功能。
3.4.5.1 人工气道的选择
(1)面(鼻)罩:
通过鼻面罩与患者相连可组成相对密闭型机械通气,适于轻、中度的呼吸衰竭患者。
(2)气管插管:
①适于病情危重需要急救、丧失气道排异能力、随时有误吸可能的患者;②气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需要反复吸引的患者;③气道梗阻明显的患者;④缺氧严重但又不能耐受面罩的患者。
(3)气管切开:
适于保留气管插管2~3周以上,病情仍未能稳定的患者,及气道分泌物过于黏稠,经气管导管难于吸出者。
3.4.5.2 通气参数的选择及调节
(1)潮气量(VT):
成人一般为5~15ml/kg,定容型呼吸机可自接设定VT,定压型呼吸机则根据设定的吸气压力调节VT,其实际VT受肺顺应性、气道阻力的影响,最好监测呼出气潮气量,并尽量维持最大吸气压力<40~50cmH 2O,防止气压伤。
(2)呼吸频率:
应用A-CV时,成人一般选择RR为12~20次/分,并根据PaCO 2值调节。如果自主呼吸适当,设定的备用频率应低于自主频率2~4次/分,以避免患者不能触发呼吸机时引起严重通气不足。应用同步间隙指令通气时可逐步减少频率至完全自主呼吸。
(3)呼气时间(Ti):
有吸呼时比(I/E)预设的Ti及I/E应尽量与患者的自主呼吸水平相一致,以减少人机对抗。一般预防的Ti为1~1.5秒,I/E为1∶2~1∶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宜延长呼气时间,>1∶3,以利CO 2的排出。
(4)吸氧浓度(FiO 2):
应根据患者的氧合状况、平均气道压、血流动力学状态等选择FiO 2,实施机械通气。早期可用药较高FiO 2,以迅速缓解严重的缺氧。之后,需要控制吸入氧的浓度,一般FiO 2为0.3~0.6,过高的FiO 2,可导致氧中毒。如FiO 2为0 .6,低氧血症仍不能改善,可试用持续正压和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或延长吸气时间。
(5)触发敏感度良好者:
触发灵敏度应是既要灵敏而又不至于引起患者用力无关的自发切换。一般为低于呼气末气道内压0.5~2cmH 2O水平。目前有些呼吸机有流速触发系统,一般选为1~3L/min。不恰当的触发灵敏度的设置及不敏感或无反应的触发系统可明显增加患者的吸气负荷,消耗额外呼吸功,应尽量避免。
3.4.5.3 机械通气的撤离指标
(1)一般情况:
①呼吸衰竭的病因和机械通气的原因已解决或明显改善;②停用镇静催眠剂和神经肌肉阻滞药,神志恢复到正常状态;③无脓毒症;④血流动力学稳定;⑤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已纠正;⑥睡眠适当。
(2)肺的气体交换状况:
吸入氧浓度FiO 2≤0.4;呼气末正压(PEEP)≤5cmH 2O,PaO 2≥60mmHg,PaO 2/FiO 2≥200mmHg。
(3)呼吸系统能力:
肺活量(VC)≥10ml/kg;自主呼吸潮气量(Vt)≥5ml/kg;呼吸频率<35次/分,每分通气量(VE)≤10~15L或最大自主通气(MVv)≥2VE。
3.4.5.4 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
(1)并发症种类
1)皮下气肿:①多见于气管切开窦道未形成。②气囊封闭不严。③正压气体下,气管导管过短而滑出气管。
2)气道黏膜糜烂:①多见于导管过粗过硬,久压成瘢痕。②气囊充气过度,压力过高,压迫管壁形成缺血性黏膜溃疡或坏死,重者可侵蚀邻近大血管。③导管固定不牢,随呼吸、吞咽活动磨擦损伤黏膜。④固定位置不正,导管尖端顶住黏膜引起破损。
3)气管食管瘘:气道黏膜糜烂进一步加重即可形成,应定期做气囊放气,使囊中压力适中,导管固定牢靠,避免上下活动。
4)气道狭窄:多见于气管切开后肉芽组织内陷或溃疡瘢痕增厚所致。
5)气道感染。
(2)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1)防感染、防干燥、防黏膜损伤措施:
①在置管时间上做到置管不过晚,拔管不过早,原管不久留。②选管尺寸做到量体裁衣、粗细适中、长短相宜。③置管操作做到动作轻巧,事前检查,避免破囊。④导管固定松紧适度,避免上下滑动,痰管粗细合适,负压强弱适度。⑤导管外口干净湿纱布覆盖滤尘,随脏随换,充分湿化气道,痰管用一次更换,定期细菌培养,菌谱心中有数。⑥对管道中的冷凝液严防逆流,集水瓶应置最低位,及时倾倒瓶中冷凝水。
2)勤观察、勤检查、勤督促:
勤观察各种仪表数据是否正常,勤检查各种管道连接是否严密,有无松动漏气,勤督促各种措施是否落实。
3)吸气注意事项:
①吸气流速不应太快,吸气时间不必过长。②在选吸痰管时,做到不能太细、太粗、太软、太硬和太短,外径不应大于导管内径的2/3,以防管间空隙太小影响通气,不宜小于导管内径的1/2以防堵塞,长度必须伸出导管内口5cm以上,以防吸痰后留有死角。③吸痰管应柔韧有弹性,表面光滑,末梢有侧孔。
3.4.6 导尿术
导尿术是指用无菌导尿管自尿道插入膀胱而引流出尿液的方法。
3.4.6.1 导尿和留置导尿术的适应证
(1)急性尿潴留者。
(2)需要准确记录尿量的危重患者。
(3)尿道损伤者。
(4)泌尿系统特殊检查或治疗需导尿者。
3.4.6.2 导尿和留置导尿术的禁忌证
(1)急性膀胱炎患者。
(2)尿道狭窄,导尿管无法插入的患者。
(3)尿道损伤已完全断裂的患者。
3.4.6.3 导尿和留置导尿术的操作步骤
(1)选择适当的导尿管:
表面涂无菌液状石蜡。
(2)男性患者导尿:
患者取平卧位,操作者一手提起阴茎并向上拉直,另一只手用无菌镊夹持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深度约20cm,见到尿液后,将尿管缓缓拔出至滴尿为止,再将导管插入2~3cm。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插导尿管较困难,可选择较细的导尿管,并在插管前在尿道内滴入5~10ml无菌液状石蜡,然后再插入导尿管。
(3)女性患者导尿:
操作者一手分开大小阴唇,另一只手用无菌镊夹持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深度约10cm。见到尿液后,调整导尿管的方法同男性。
(4)放置好导尿管后的后续操作:
放置好导尿管后,接尿袋引流尿液,并妥善固定导尿管。气囊导尿管需在气囊内注入10~15ml无菌生理盐水。
3.4.6.4 导尿和留置导尿术的注意事项
(1)规范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注意验证:
插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插气囊导尿管时,应先将导尿管尽量插深,再向气囊内注水,避免气囊损伤后尿道。
(3)应对尿潴留:
急性尿潴留时,避免快速放尿,应分2~3次将尿液放完,防止一次性大量放尿导致膀胱黏膜下血管破裂出血。
(4)留置导尿术:
尿袋隔日更换一次,导尿管的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
3.4.7 清创术
指将污染的创口经清洗、消毒,然后切除创缘,清除异物,切除坏死和失去活力的组织,使之变为清洁的创口,消除创口处炎症,缓解水肿所致的局部血运障碍,尽量保留创伤处的功能。
3.4.7.1 清创原则
①基本原则是尽早进行清创。清创的最佳时间根据污染时间和污染程度而定,污染不太严重的创口,在6~8小时内,细菌尚未入侵,可做到彻底清创。②24小时以内的创口,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仍然可行清创术。③超过24小时的创面一般不提倡行清创术。④污染严重的创口,在3~4小时后就有深部组织的感染,所以应延迟缝合。
3.4.7.2 清创设备
包括消毒后无菌的镊子、手套、棉球、纱布、敷料等,冲洗时还需水壶、橡皮球、清洗机等。
3.4.7.3 清创术的操作步骤
(1)创面清洗:
初步消毒后选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清洗创面周围皮肤,毛发应予剃除,油垢可用汽油清除,再用肥皂水清洗,最后用蒸馏水清洗。周围皮肤清洗完后再清洗创部。先用等渗盐水简单冲洗,再用1%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然后再用等渗盐水大量反复冲洗。基层单位则可用无菌的塑料瓶做简单的冲洗器使用。创面冲洗后,常用碘伏消毒液,对皮肤进行皮肤消毒,也可用于创面内,消毒后按常规铺无菌单。
(2)扩创与暴露:
清创应在充分暴露后进行,仔细清除创面内异物及血凝块。为了处理伤口深部,必要时可扩大创口和切开筋膜。清理创面直至较清洁和显露血液循环较好的组织。对四肢创口应沿肢体长轴切开,可做S形或Z形或弧形切开。
(3)清除失活组织和异物:
操作要按照组织的解剖层次由浅及深逐层进行,有时判断组织是否失活有一定困难,可根据组织的形态、颜色予以判断。切开后有出血的组织可判为存活组织。坏死组织清除后创面彻底止血,以免形成新的血肿。创面内的异物应尽量取出,有些小金属异物远离伤口,不影响功能者可不予清除。
(4)引流:
较深的创口应放置引流,引流物可选用橡皮管、橡皮条、纱布条等,片状引流条可将创腔内液体引出至敷料上,管状引流物外接引流袋,有时加用负压或冲洗,以便使引流更充分。
(5)缝合:
清创后立即缝合创口称一期缝合。适于污染程度轻、血供丰富的创伤,如头面部,胸、腹腔,关节腔也应一期缝合。神经、肌肉、血管组织应以皮肤覆盖。污染严重的伤口,已发生感染的伤口,火器伤的伤口一般不予一期缝合,而应待感染控制后做二期缝合,或者只缝合深层组织,延期(1~4天后)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
3.4.7.4 清创术的注意事项
(1)清洗和消毒必须干净和彻底:
这对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的最重要。除了尽量清除血凝块和异物外,还要清除失活的组织,但在切除伤口组织以前,必须考虑形态和功能的恢复,要尽量保留和修复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肌腱较大的骨折片即使已与骨膜分离,仍应清洗后放置原位。
(2)面部及关节等部位的清创:
缝合应充分考虑瘢痕形成后对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3)伤口内止血:
应彻底,以免再形成血肿。
(4)注意缝合质量:
缝合时注意组织层的对合,勿残留死腔。对皮肤缺损可用植皮法,使损伤部位(尤其是神经、血管、骨、关节等)的表面有皮肤保护。
3.4.7.5 创口并发症的治疗
(1)创口感染:
常见原因有创口处理过晚,清创不彻底,引流物及止血带去除过晚等。创口感染会影响创口的愈合。感染的创口一般治疗要点是:病灶清除,通畅引流,保持局部抗生素的有效浓度。首先创口内要清洗干净和灭菌,创口要彻底扩创和大量冲洗,还要应用抗生素,如果全身应用抗生素,到达创口处的药浓度较小,而且如果用药的浓度过大,会导致肝、肾毒性,所以可局部抗生素冲洗或者局部附带有抗生素的敷料。一般可用局部与全身抗生素联用。
(2)创口延迟愈合:
导致创口不愈合的原因很多。局部因素有处理不当、水肿、压榨性创伤、感染;全身因素有血液循环障碍、免疫抑制或其他疾病。切口的延迟愈合是指任何创口不能预期愈合,或者是停止于创伤愈合的任何一个时期超过6周或者大于6周。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包括全身营养因素、局部制动不够、年龄因素、异物存留等。
3.4.8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
3.4.8.1 止血
现场急救止血法有多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直接按压伤口止血法:
最常用,也最简单的止血方法。
1)对出血点直接压迫止血:
紧急时可先在出血的大血管处或稍近端用手指加压止血,然后再更换其他方法。
2)动脉行径按压法:
在出血点无法按压或效果不佳时,可在动脉行径中将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压在骨的浅面以止血。
(2)压迫包扎法:
在出血位置的裹伤包上加一纱布卷或手巾、三角巾、衣服等,然后再适当加压包扎,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应注意松紧适度。
(3)填塞法:
对深部伤口出血,如肌肉、骨端等,一定要用纱布条、绷带等填入其中,外面再加压包扎,以防止血液沿组织间隙渗漏。本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
(4)加垫屈肢止血法:
①前臂出血时,在肘窝部加垫、屈肘。②上臂出血时,在腋窝内加垫,上臂紧靠胸壁。③小腿出血时,在腘窝加垫,屈膝:膝或大腿出血时,在大腿根部加垫,屈髋。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位置固定。疑有骨折时忌用此法。
(5)止血带止血法:
能有效地控制四肢出血,但损伤较大,可致肢体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故应慎用。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四肢血管损伤出血。
(6)止血的注意事项:
1)扎止血带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不超过1小时,如必须延长,应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1~2分钟。
2)加垫屈肢止血法和使用止血带,必须做出明显标志,注明和计算时间,尽快进行下一步处置。避免勒伤皮肤,用橡皮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1~2层纱布;还可用帆布带或其他结实的布带。如用绞棒绞紧作为止血带,切勿过紧。
3.4.8.2 包扎
目的在于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帮助止血。常用绷带为三角巾。急救中可用清洁的衣裤、布单等裁开包扎。不论何种包扎,都应做到包扎后固定不移动、松紧适宜。
(1)绷带包扎法:
常用的有8字形包扎法、双绷带包扎法、环形包扎法、螺旋包扎法等。颅脑和腹部伤内脏脱出时,不要还纳,必要时可用饭碗、头盔等扣住脱出的内脏或脑组织进行包扎。
(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制作简单、方便,分为普通三角巾、带形、燕尾式三角巾三种。操作简捷且能适应各个部位,缺点是不便于加压,也不够牢固。
3.4.8.3 固定
骨关节损伤时必须固定制动,目的在于减轻疼痛、避免骨折片损伤血管、神经等,并有助防治休克。较重的软组织伤也应局部固定。
3.4.8.4 搬运
现场救治伤员,必须尽快转送,搬运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进行现场抢救:
应原地检伤、止血包扎等救治后,再转运。
(2)最好用救护车运送伤员:
以提高转运的效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在救护车不能迅速到达的边远地区,宜选择能使伤员平卧的车辆转运伤员。
(3)注意固定:
例如颈部要固定,注意直线转动,骨关节、脊椎要避免弯曲和扭转,以免加重损伤。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在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暖,但意识不清或感觉障碍者忌用热水袋,以免烫伤。
(5)尽量减少严重创患者的非必要搬运:
例如在骨盆骨折中,一次不必要的搬运可致血液的额外损失达800ml甚至更多。
(蒋虹 赵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