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十年以来,跨区域和跨国家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较新的遗产概念正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它拓展了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沿着某一条遗产线路,保护范围可以界定在不同的文化区间、区域内部、地区之间,甚至跨国界等线性区域内。线性文化遗产家族中的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文化景观、线路遗产、遗产运河、历史路径、文化廊道等遗产概念,在保护上均呈现出整体性保护的趋势。所谓整体性保护,即是不仅仅要考虑线路承载的因不同地区长期交往,在多维度的货物、思想、知识、观念互惠中所沉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还要考虑保护这些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关注生活在沿线区域范围内不同群体之愿望。事实上,早在1964年《威尼斯章程》提出保护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开始,保护范围就已经从单体文物转向区域地段,甚至串联起多个城镇或农村的方向发展。
2014年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成功,给中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申遗固然能使文化遗产得到最好的保护,至少能在法律法规和保护资金上得到相应的保障,但申遗的条件是苛刻的,毕竟只有少数的大型的线性文化遗产才能获此殊荣。中国其他地区还有许多时空尺度、文化因子、历史积淀等要素达不到申遗条件的中、小型线性文化遗产,科学选择适合于它们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是当前的一个重要命题。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跨越了川、滇、黔、藏、渝多个不同的地区范围,遗产资源涵盖了历史文化古迹、历史名城与古村落、自然遗产与风景名胜区,以及蕴含其中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展示出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复合型遗产资源的优势。如何保护并利用好这些优势遗产资源,维护地区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同时兼顾文化遗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在旅游业、商业活动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保护形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机整合,既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又使保护的成果能真正惠及民众,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帮助公众提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法律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并根据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特性,以及国家资源管控法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等因素,联动线路所经过的区域,建立起一整套遗产价值评估体系、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探索一个真正适用于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模式,以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保护途径。
本研究试图在挖掘整理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参照国际社会相关概念,分析研究各线性遗产线路的生存特点、判别标准,并对沿途的文化遗存、特色建筑及古镇、名村等遗产资源的价值构成和保护现状进行评估,并引入欧洲文化线路及美国遗产廊道保护理论与实践经验,试图建构一条集自然与文化资源、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于一体的跨区域屯军遗产廊道,以此推动廊道内的旅游、休闲、健康、文化等产业的发展。为的是重新阐释西南线性区域范围内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内涵在推动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共同作用和在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书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线性文化遗产保存现状,以“西南”的大视野,整体性地对蜀道、茶马古道、明代滇黔屯军线路、川盐入黔线路、红军长征西南之路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和统计,并将五条线性文化遗产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研究,一并关照其他类型的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为深层次的保护研究工作,统筹和制定整个区域的保护规划提供较为完整的基础性研究。一直以来,西南地区部分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分类并不清晰,如红军长征在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型上究竟是文化线路,还是线路遗产,至今专家学者争论不休。为此,本书探索式地对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分类做出了科学的判别、划分和解释,提出“同一条遗产线路的线性文化遗产可适应于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不同分类法”,为线性文化遗产的判别标准作了必要的补充。西南地区是国内线性文化遗产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但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研究以“一带一路”和谐包容、和平发展、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借鉴国外遗产廊道的实践经验,并以构建屯军遗产廊道为研究案例,提出“廊道式”保护理念,目的不仅是使沿线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宣传,同时注重线性区域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历史学、考古学、统计学、文化学、地理学、遗产学、管理学、规划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学科,体现了交叉学科在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整体性研究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契合了当今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中倡导的跨区域、整体保护的指导思想,契合了“一带一路”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精髓。
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意义在于:(1)能推进线性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单霁翔在《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中认为,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文化廊道、历史路径、线状遗迹等遗产概念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形成的基石。而这些遗产概念,不仅强调空间、时间和文化的交流,且注重“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至今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而线性文化遗产亦然,这就造成线性文化遗产定义上与之界线模糊的错觉。本研究将进一步明确线性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但使遗产的判别和分类变得清晰,更着力为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分级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某种意义上来说推进了线性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具有学术理论意义。(2)能助推遗产保护交叉学科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与现实、物质和非物质双重意义的遗产种类,保护工作的内容包括遗产地的田野调查、申报登录、勘测绘图、规划设计、环境整治、法规制定、宣传教育等,势必涉及多个部门和多种学科。对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同时为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研究优势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3)能提升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推动西南各区域文化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线性遗产线路,在功能、性质和线路本身意义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因为时空关系而存在的差异性。比如历史时期它们有可能最初只是民间小小的通道,以后逐渐演变成重要区间的驿道,或为战争、商贸、宗教等服务。对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形成的空间、时间和带来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因此而遗存下来的各个遗产节点和对区域历史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已超越了对其线路本体的研究而提升了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其内涵早已经上升到具有统一版图、兴邦治国、民族融合、繁荣经济、传播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价值涵义。而探索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文化遗产的模式,将有利于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经济,特别是文化旅游和与之相关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沿线区域范围内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线性文化遗产在促进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4)能整合优势资源,构建跨区域合作保护机制,为其他地区线性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近几年来,虽然国内学者基于线性遗产保护理念,在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长征等遗产线路上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还有许多方面,如概念的界定、判别标准、分类分级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有的甚至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针对那些还没有受到保护界关注的中、小型线性遗产。通过结合国外的管理经验和国内大型线性遗产目前已取得的成效,探索一条既适合西南地区实际情况,又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切实可行的线性遗产保护管理之路。
著者
2018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