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研究架构及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
科学研究就是将科学方法系统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人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说明事物“是什么”,主要通过史实、案例、描述统计等来阐述;二是说明事物“为什么”,主要通过分析、解释或推断统计等来揭示;三是在回答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怎么办”的问题,即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蓝劲松,2008)。本书对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整体技术思路的确定大体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具体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结构
根据上述技术路线的研究逻辑,本书共安排八章内容,研究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研究结构框架
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论域,并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和结构及预期创新点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对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理论视域进行了阐述。首先以组织学习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组织学习的概念、组织学习的过程;其次对知识的新生产理论(NPK)中的知识的新生产进行了释义,并比较了“Mode 1”和“Mode 2”;再次对科研生产力理论进行了论述,主要界定了科研生产力,探究了科研生产力与科研生产关系。在阐释每一理论后,均对其理论贡献进行了评述。
第三章综述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并解析了跨学科科研生产力。首先对跨学科研究进行了诠释,然后探讨了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因素,最后对跨学科科研生产力进行了解析。本章为本书的可行性及后文提出的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相关理论提供理论与文献支持。
第四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在确定分析单元的基础上,构建类目表,建立影响因素类别,并通过编码及信度与效度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了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
第五章主要进行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多案例整体性分析。按照国家—院校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分析性概括为主,对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两所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杜克大学和普渡大学提升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构建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机制模型和科学提升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六章在对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构建了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机制模型。首先,对各变量进行测量,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对变量进行信度分析,且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变量进行效度检验;最后,对模型的构建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讨论。
第七章解析了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核心资源地图,在对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进行情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地提出了发展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策略。
第八章为本书的结论与研究展望。阐述和总结本书的主要结论,对本书没有涉及或没有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4.3 创新之处
大学从昔日的社会边缘走向社会内核,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器。这样的大学能够融知识生产与知识应用于一体,使两者互相渗透促进而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从而使其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动力之源。大学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跨学科研究在大学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中,大学跨学科研究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艰巨任务。聚焦于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应有之义。
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主题正以一种理论期待与现实紧迫的姿态悄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国外已有学者对跨学科合作所形成的跨学科科研生产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其探索模式和取得的成果不尽相同(Cummings & Kiesler, 2005; Hopp, Iravani & Liu,2008; Newman,2001; Wuchty, Jones & Uzzi, 2007)。然而,目前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Liu,2008)。就研究所及,国内关于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研究尚不多见。正因为如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如何提升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理应成为本书研究的议题,其现实与理论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本书围绕如何提升我国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这一基本问题,继承性地综合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研的现实情况和理论分析与逻辑推导,形成本书的观点,进而结合数据统计分析,验证理论观点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为对策建议寻找可借鉴的依据。
在充分借鉴与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以往研究由于缺乏对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影响因素的认识,不同学者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往往因为研究视角或样本选择的差异而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有的研究结论甚至截然对立,跨学科科研生产力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更是难以断定。这种研究现状,往往令跨学科研究的实践者无所适从。本书根据对访谈资料的结构化分析,识别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为跨学科研究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第二,本书结合国外两所大学提升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成功实践,对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因素所涉及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尝试性地构建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机制模型。通过对我国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大样本调研,建立提升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一套指标体系,构建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机制模型,为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提升提供可能的思路。
第三,本书通过扫描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核心资源地图,深入分析大学提升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整体环境,制定跨学科研究战略,加强跨学科研究顶层设计;建立共享服务体系,激发跨学科知识网络效应;促进学科边界开放,构建高效组织间学习模式;培育科研共同体,营造跨学科科研生产力发展生态环境等,丰富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