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华语电影中国特色研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3/27186073/b_27186073.jpg)
第四节 直面社会生态的批判锋芒
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中所指的典型环境可视为文艺作品中主人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和人物能够产生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现代学科划分来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周围环境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属社会生态学的研究范畴。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要求展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即一个改变人物命运的生存空间,一组不可以被重复的生活场景的拍摄……要求故事情节的典型性,体现在:一方面,人物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环境中不得不经历一系列具有传奇意味的命运过程;另一方面,主人公在与环境的对抗中豁显更大的本质力量和人性完满。以此观之,不难发现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更高、更具艺术根性的创作范式。”
《天狗》和《被告山杠爷》《生死抉择》分获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故事片奖项,这三部影片均能直面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生态,叙述大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种种作为,显现出批判现实的勇气和锋芒。
《天狗》的叙事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变革造成思想观念改变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物欲空前膨胀。山西省西部吕梁山区的泮源村山高岭峻,交通不便,虽土地贫瘠,农作物连年歉收,却树木参天,森林资源丰富。伤残军人李天狗(“狗子”)退伍后即被安排到泮源村担任护林员。李天狗恪守着看护林木的职责,却也因此阻断了以孔家三兄弟为首的全村人盗伐林木的生财之路。影片对泮源村村民在利益面前的丑态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并运用对比蒙太奇将他们对李天狗一家前后的态度变化一展无余。
李天狗一家三口来到村里的第一天,全村出动,夹道欢迎,鞭炮齐鸣,隆重之至。按乡俗,对待最尊贵客人的礼仪,每人要敬上一碗水,同时还要唱上和韵的歌谣。村主任亲自给李天狗奉水,村民一人领唱,众人和之,热情洋溢。歌谣称“英雄进了泮源村”“从此成为一家人”,李天狗的爱人桃花也羞涩地喝了一碗清水,被唱作“桃花红彤彤”“美人配英雄”,小儿子秧子也不例外,被唱成“金娃”“富贵人”“有享不尽的福分”。不仅如此,各家各户争相送来礼物:吃的有鸡、羊、蛋、菜,用的有锅、壶、碗、瓢,盖的有棉被、毛毯,总之,一应俱全。自从李天狗发现端倪,退回礼物,并要求大家不要再砍树之后,村民们就一个个翻了脸。李天狗从村委会出来给大家发烟的场景,直观地反映出盗伐与反盗伐两种立场的尖锐对立,也为后来的冲突不断升级做了铺垫。在升格镜头中,李天狗走到画面的右下角,对面的村民占据了左面和上面的大部分画面,呈包围趋势,以弧形的人墙与之抗衡,这个影像暗示了英雄将从众人争相巴结的对象转变为众矢之的。接下来孔家三兄弟以请客吃饭的名义借机收买李天狗,努力做最后一搏,四六开共同分赃的条件下李天狗仍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其浩然正气令恶霸深感拉拢无望。于是村民们联合起来报复李天狗,配合默契。孔家三兄弟断了李天狗家的水源,小卖部的“厚眼镜”就乘机哄抬可乐价格,李天狗家被断电,“厚眼镜”就以天价出售蜡烛;孔老二污辱桃花,“老板筋”就顺势编出荤段子,进行谣言中伤;他们还对稚儿下手,骗秧子进山,杀羊警告,对李天狗夫妇进行精神恐吓和打击……终于,全村里应外合,在李天狗巡山归来时制造了流血惨案。影片真实地反映了护林员李天狗所处的社会生态图景,将英雄置于村民公敌的位置。在遭到全村人棍棒毒打,身受五处刀伤的情况下,李天狗由村路爬到林中(常人走路需四十分钟),用汉阳造的老枪将正在盗伐参天古木的不法分子击毙。李天狗恪守“祖国的山头不能少了一寸土、一棵树”的坚定信念,尊奉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神圣原则,用生命捍卫了国有财产和祖国的尊严。
“影片不仅反映出泮源村是孳生现实腐败的温床,而且创作者还从历史的维度上折射出国民性的普遍弱点,从而使《天狗》抵达一个新的现实主义高度。”泮源村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村民们生活较为贫困;觊觎并伺机盗伐周边的国有林场,获得非法收入,以此提高生活水平,已成为村民们“致富”的共识。而李天狗的恪尽职守使全村人在前几任护林员身上刚刚建立的发财美梦破灭,遂对其异常痛恨。这表明此地人文环境恶劣,村民不辨是非、唯利是图。村民不知何为正义和良知,何为邪恶和卑劣,何为国家利益、集体财产,何为一己私利、非法所得,更遑论滥砍滥伐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和给子孙后代造成的恶果。他们看到的只有眼前那点营苟之利,谁阻挡他们,谁就是眼中钉、肉中刺,需要同心协力地拔除。他们没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对孔家三兄弟的一手遮天不敢言亦不敢怒,对其用不法手段得来的财产反而艳羡不已,争相仿效之。利益的驱使还令他们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情感,人情变得异常冷漠。孔家三兄弟自不必说,为盗砍林木,不惜血溅屠刀、杀人灭口;村主任亦无视职责之所在,在李天狗受难时袖手旁观,以躲避搪塞为能事;普通村民“老板筋”受雇于孔家,对其竭尽效忠,毫无愧意地对李天狗表明自己只认钱不认人的价值观……这些都反映国民性格中“瞒和骗”“卑与伥”的劣根性,是民族精神中的瘤弊。“厚眼镜”“老板筋”这类物身上“积聚了众多国民性的劣质,他们身上既有历史传承的沉重,也有转型期浮出的颓败,是中国农村艰难行进的缩影”
。
《被告山杠爷》讲述的是堆堆坪村主任——清正廉明的山杠爷在处理本村事务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而触犯刑律之事。影片以思想的深邃性和对现实的批判力引起人们对边远地区法制建设的思考。山杠爷是按照中国传统儒家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治理村庄的。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清官之道,为人正派,是非分明,做事果断,公正无私。为了村子的发展和富裕,他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堆堆坪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基本没有,还年年得到乡里的奖状,被评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山杠爷是党和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但山杠爷更是堆堆坪的家长。他将堆堆坪看成自己的家,村民谁犯了错就处罚谁。他打腊正耳光,因为腊正作为党员不仅不支持村里修水库还大放厥词;他为了知道明喜在外打工的地址逼他回乡种地而私拆明喜写给妻子的信件;他为了禁止村民喝酒闹事、延期交粮而私自将村民关押、禁食;他还将屡次虐待婆母的恶媳捆绑游街,致使其上吊自杀。在整治“刁汉泼妇”的同时,山杠爷对待村民又像对待儿女一样慈爱,他为孤寡老人送炭送物、为缺劳少力的家庭耕种田亩、提拔为村子铺路的党员、给关禁闭的人送去糖水……真正做到了廉以洁己、慈以爱民、赏罚分明、成效卓著,以道德操守的高洁对村民形成巨大的感召之力。
尽管山杠爷惩治的都是“刁汉泼妇”,但其无视村民人权、侵犯村民隐私权,还私自拘囚、私设公堂的人治措施还是触犯了法律。山杠爷犯法固然与他没有多少文化、法律知识空白有关,然而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堆堆坪特殊的社会生态环境。这个偏僻贫瘠的山村,还处于农耕社会的阶段,经济上比较原始落后;大多数村民没有文化,最高学历止于初中;此地又无司法机关,普法的春风还未吹进封闭的坪内。在这样的土壤上,家长制、集权思想、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山杠爷坚信“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只要自己清正无私,以身作则,就能震慑一方。在念初中的孙子虎娃对他的做法提出质疑后,山杠爷振振有词:“一个村跟一个国家,说到底是一码事。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村规就是国法;把一个国家看成一个村,国法就是村规。”因此他理直气壮地执行打人、关人、禁食、游街的村规,认为是在为党尽职、为民谋福。而那些被山杠爷整治过的村民,则更是认为他廉政爱民,无一例外发自肺腑地对其交口称赞。被私拆信件的明喜夫妇认为山杠爷拆信是父母害怕儿女走弯路,是对孩子的爱护;被山杠爷打了一顿耳光且取消党员资格的腊正,感谢山杠爷将他打醒,使他对为村子谋福利的工程有了深刻认识,且借助此水库,通过努力实干,不仅自己增加了收入,还为村里修路架桥,起到了党员的带头作用。山杠爷被抓前夕和接班人腊正的一番谈话,尤让人感到传统农耕社会生态下,农民法律知识的严重欠缺和在广大农村普法的重要性、紧迫性。虽然腊正表示要建一个电视转播台,让村民了解国家大事,知道外面的世界并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但当山杠爷问到如果村中还出现类似不交粮、不敬老事件应采取何措施时,腊正坚决表示要按前辈的做法,山杠爷点头赞许。这说明,在堆堆坪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态中,党的老、青两代村领导始终没有意识到人治的错误和法治的必要性,这是与党的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对于党的事业的巩固和发展是极具危害的。山杠爷被警车抓走,随着一声凄厉的喊声,村民无论男女老幼,齐刷刷地跪下为其送行。村民的认可与眷恋,更让人意识到山杠爷触犯法律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生态使然。“影片揭示了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的社会弊端,特别是遗留在人们头脑当中的封建思想的沉疴。”范元导演的这部影片敢于触及历史积弊,直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作品所展现的人治与法治的冲突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化反思价值,而且对推动农村法制建设更具振聋发聩的意义。该片被评论界称为‘一部出色的政治文化寓言’‘现实主义力作’”
,的确是实至名归。
由上海电影厂出品、于本正导演的影片《生死抉择》成为2000年第二十届金鸡奖评选的大赢家,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影片是具有强烈政治属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反腐倡廉为故事核心,通过国有企业中阳纺织厂改革的事件,集中地反映了腐败现象的本质、根源和严重危害,通过海洲市市长李高成在重重困境和矛盾中反腐肃贪的正义行动,有力地揭示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该片创作者以艺术家的道德和良知,不遗余力批判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达到了同类题材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锐度,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警示。
影片一开始就将刚刚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的海洲市市长李高成置于复杂的社会生态中:自己曾经领导的中阳纺织厂近些年连续亏损,不仅完全丧失了往日的辉煌,而且银行欠款已达4亿元之多,工人们长期发不出工资,陷入贫困境地,厂党委决定兼并重组的计划更引起工人们强烈质疑和对领导班子腐败贪污的揭发。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随着调查的深入,李高成发现中阳纺织厂还有惊天的秘密。原来,厂级干部人人腐败,从而发展成严重的集体腐败。每年国家下拨拯救、改革国企的资金,不仅没有应用到工厂的扭亏和建设中,反而被厂长郭中姚等人拿去开办了许多子公司,自己任股东,大捞特捞,挥霍无度;他们还聘请离退休的高级干部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借助其以前的关系网为不法资产保驾护航,一路绿灯;公司还定期以奖金、红利的名义派送巨款以腐蚀拉拢相关部门干部,稳固保护伞的力量……而这一切是以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代价的,直接后果是国有资产迅速流失,工人生活无以为继。技术熟练的老工人领不到退休金,不得不再次为中纺厂子公司打工,工作繁重、收入微薄,还要备受欺凌。情况还不仅如此。在物质诱惑面前,李高成的亲人和妻子都被拉下了水。只有初中文化的四弟当上了中纺旗下娱乐城的总经理,月收入3000元;善良贤淑的妻子,为了智障的女儿今后生活有所保障,从收受名贵花草到接受为女儿参保的险金最后发展到收受巨额贿赂;而自己也在不知情的状态下竟成了同流合污者。更令李高成震惊的是,自己从中纺厂厂长一直升迁到市里,业绩突出、廉洁奉公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郭中姚将价值40万元的名画赠予省委副书记严阵,投其所好替自己表了忠心!而且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领导在整个腐败案中一直都是掌控全局的罪恶黑手!现实矛盾盘根错节,社会生态危机重重,在李高成身边,展现的是一幅集体腐败和精神堕落的群丑图!这就把李高成逼到了法理与人情的两难境地。如果揭发腐败分子,不仅要与一手提拔自己的老上级公开决裂、分道扬镳,而且要对和自己共事多年的中纺领导班子“痛下杀手”、绳之以法。更让他痛心的是,要伤害到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和智弱无助的女儿,甚至毁掉原本温馨幸福的家。而作为市长,一旦案情大白,自己难免因失察和督亲不严而遭到党纪处分,甚至被革职。如果姑息养奸,则党的事业将濒于生死存亡的边缘。“我们所正身处的时代转型时期本身就蕴含着党和人民同极少数腐败分子之间不可调和的尖锐冲突及相关矛盾,这个冲突在当代不仅剧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搏斗,同时还因为它错综复杂,牵扯到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的方方面面而更加引人注目。”影片中的主人公面对从未经历过的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织成的一片矛盾之网时,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但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李高成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了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乃至生死置之度外,向一切腐败分子庄严宣战的道路。“影片《生死抉择》不但正视了腐败的严峻,而且让人们看到以李高成为代表的党内正义力量是怎样对丑恶力量展开惊心动魄的殊死斗争的,看到党对腐败的不懈惩治,看到李高成等广大党员干部在反腐斗争中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看到廉洁和腐败的反复较量中反腐败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这部影片不仅以艺术的方式直面社会生态,深入地探讨了制止和清除当今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顽症痼疾,还满足了人们对廉政中国的美好想象。虽然关键时刻万书记带回中纪委的指令,李高成免受打击的结尾难免落于窠臼,但影片仍不失为一部成功之作。
“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它的本性和震撼力就在于批判锋芒和理性审视。如果泯灭了批判性和历史审视感,除了与这个定义格格不入之外,也丧失了它赖以动人的最主要的魅力。”《天狗》《被告山杠爷》和《生死抉择》正是在此基点上创作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