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走近中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五 脏

《黄帝内经》分别将人体五脏六腑比喻为不同的官职,将其在人体的功能和地位形象地予以社会化、人性化的阐释,颇具中国社会体制的文化色彩。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一、心——人体内的皇帝

在中医的藏象理论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用官职来代指五脏六腑的性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说心的职能相当于至高无上的君主。

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五脏与之相配的是肝心脾肺肾。按此顺序肝为首位,但各版教材均把心放在首位,是因为心在人体脏腑中的特殊地位。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卫护。

(一)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脏还有行血的功能。这是因为心和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在脉中不停地流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2.心主神明

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就是担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知识链接

心有主神明和主血脉两个主要功能。现代医学认为,心脏是个输血动力器官,说其主血脉显而易见,而言其主神明,实在是觉得难以接受。可是随着一例例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学心主神明的深意。

有很多报道称,在移植了原主人的心脏后,一些患者的性格、爱好与心脏原主人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生理学家认为,性格不是储存在大脑中,而是藏身在心脏里。美国女公民西尔万娜·佩斯卡把给她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生告上了法庭。医生感到很震惊,因为手术做得相当成功,患者的感觉也不错,她还有什么不称心的呢?原来是这位任性的妇女从护士那里听说了移植给她心脏的那个人是个殉情男子。西尔万娜顿开茅塞,终于弄清楚了为什么过去一直性格开朗和精力充沛的她,一下子变得如此郁郁寡欢。类似的例子并不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

(二)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心阳皆起着重要作用。

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应夏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通应联系着的。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天人相应,自然界中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通应。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三)心的整体联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是指血脉。心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心合脉,成了切脉的理论根据之一。

中医学认为,内在脏腑的精气盛衰、功能强弱,可以显露在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荣华外露。五脏各有其华。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显露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人的面部血脉丰富、皮肤薄嫩,又易于观察,所以望面色常作为推论心脏气血盛衰的指标。若心的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有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常在面部有所表现。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可见面色发白、晦滞;心血瘀阻,则面部青紫;如血分有热,则面色红赤;心血暴脱,则面色苍白或枯槁无华。

2.心在窍为舌

“窍”原意为孔洞,即孔窍。在中医学理论中,用来说明脏腑与体表官窍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窍主要指头面部五个器官,即鼻、目、口、舌、耳,包括七个孔窍,习惯上称为五官七窍。另外,前阴和后阴亦称为窍,故又有九窍的说法。五脏六腑居于体内,官窍居于头面、体表,脏腑与官窍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响。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舌主司味觉、表达语言。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甚至舌质糜烂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可见舌强语謇等。

3.心在志为喜

藏象学说认为,人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喜是人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一般说来,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的生理功能,但是喜乐过度又可使心神受伤。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甚至会导致发狂等精神失常的表现,如范进中举便是典型例证。另外,唐代杜甫诗曰“却看妻子愁何在,满卷诗书喜欲狂”,也反映了大喜欲发狂的精神状态。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

4.心在液为汗

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则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二、肺——五脏中的宰相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隔膜之上,上连气道,以喉为门户,覆盖着其他脏腑。肺左二右三,共五叶,是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称“华盖”,为五脏之长。

(一)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主一身之气,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2.主宣发与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是由肺气的升降运动来实现的。

3.主行水,通调水道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素问·经脉别论》称作“通调水道”。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又因为肺为华盖,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参与全身水液代谢的调节,故清·汪昂《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

水液输布障碍主要是因外邪侵袭而致肺气的宣发作用失常,故临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来治疗,即《黄帝内经》所谓“开鬼门”,古人喻之为“提壶揭盖”,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则称之为“开上源以利下流”。

4.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朝在此是“汇聚”的意思。文武百官汇聚于皇帝面前称为上朝。民间有一首唢呐独奏曲叫做《百鸟朝凤》,因凤凰为鸟中之王,百鸟均汇聚在凤凰的面前。所以这里百脉汇聚于肺,就是肺朝百脉的含义。中医诊脉可以独取寸口,从而了解全身的情况,是因为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处。肺朝百脉,百脉汇聚于肺,所以通过寸口脉可以体察全身的病变。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有助于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二是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由此可见,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的车盖。《素问·病能论》说:“肺为脏之盖也。”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肺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由于肺位最高,与外界相通,故温邪外侵,首先被犯;肺又外合皮毛,风寒燥湿外袭,皮毛受邪,亦内合于肺,故肺为诸邪易侵之脏。有一首治疗风寒犯肺的方子,叫做华盖散,便是为肺的病证而设。

2.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简而言之,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气喘、咯血、失音、肺痨、肺痿等病症。

(三)肺的整体联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主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主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

古今众多美容方剂多含入肺经的药物,其奥妙与肺主皮毛有关。肺的功能旺盛,皮肤自然细腻光泽。五谷之中的大米在五行对应金,五脏对应肺,所以多食大米可以补肺,肺主皮毛,自然皮肤会健康美丽。之所以南方人比北方人皮肤细腻,也许和南方人多食大米这种入肺补肺的食物(肺谷)有关。

2.肺在窍为鼻

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所以称鼻为肺之窍。鼻为呼吸道之最上端,具有主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觉亦差。临床上常把鼻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肺病的依据之一,而治疗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病症,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3.在志为忧(悲)

关于肺之志,《黄帝内经》有二说:一说肺之志为悲,一说肺之志为忧,但在论及五志相胜时则说“悲胜怒”。悲和忧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致相同的,因而忧和悲同属肺志。悲、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的精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过度悲哀或过度忧伤,则属不良的情志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伤肺精肺气,或导致肺气的宣降运动失调。

4.肺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故《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肺为涕。”肺精、肺气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从涕的变化中得以反映。如肺精、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寒邪袭肺,肺气失宣,肺之精津被寒邪所凝而不化,则鼻流清涕;肺热壅盛,则可见喘咳上气,流涕黄浊;若燥邪犯肺,则可见鼻干而痛。

三、脾——五脏中的后勤部长

脾位于腹腔上部,隔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是一个形如镰刀,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与第一腰椎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

(一)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脾在人体内好比一个国家的物质分配与运转机构,所以称其为五脏中的“后勤部长”。

2.脾主生血统血

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虚则易引发各种出血病证。

3.脾主升清

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二)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

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2.脾喜燥恶湿

脾喜燥恶湿,是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黏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三)脾的整体联系

1.脾在体为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脾主肌肉是由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决定的。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营养充足则肌肉发达丰满。因此,人体肌肉壮实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如脾气虚弱,营养亏乏,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四肢,又称四末,是肌肉比较集中的部位,“四肢为脾之外候”(《体仁汇编》)。所谓“脾主四肢”,是说人体的四肢需要脾气输送营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脾失健运,营养不足,则四肢倦怠乏力,甚或痿弱不用。

唇指口唇,位于口之前端,有上唇、下唇之分。唇四周的白肉称为唇四白。口唇的肌肉由脾所主。因此,口唇的色泽形态可以反映脾的功能正常与否。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如果脾的功能失调,口唇的色泽形态就会出现异常的变化。脾失健运,气血虚少,营养不良,则口唇淡白不华,甚则萎黄不泽;口唇糜烂为脾胃积热;环口黧黑,口唇卷缩不能覆齿是脾气将绝之兆。总之,口唇的形色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是脾胃功能状态的反映。

2.脾开窍于口

脾开窍于口,饮食、口味等与脾之运化功能有关。脾主运化,脾气健旺则津液上注口腔,唇红而润泽,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得以泌津液助消化,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腐熟水谷、输布精微的功能。脾主肌肉,口唇为脾之外候,故脾的生理、病理常常从口唇的变化反映出来。

3.脾在志为思

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若脾虚则易不耐思虑,思虑太过又易伤脾。所以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活动的“思”有关。

4.脾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脾在液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可见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气失却推动激发之能,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

四、肝——五脏中的将军

肝位于腹部,横隔之下,右胁下而偏左。肝为形声字,从肉,从干。“肉”指“人身”。“干”本指盾牌,引申指“防护”“自卫”的意思。“肉”与“干”联合起来表示“人体中的盾牌”,是人体中具有防护自卫功能的脏器。

(一)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2.肝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表现为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二)肝的生理特性

1.肝喜条达

条达,即舒展、条畅、通达之意。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肝的这种特性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以冲和条达为顺,既非抑郁,也不亢奋。若肝气升发不及,郁结不舒,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症状。肝气升发太过,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症状。

2.肝为刚脏

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性刚强,故称刚脏。刚,刚强暴急之谓。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故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用阳,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忌过亢。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

(三)肝的整体联系

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肝之阴血不足,筋脉失养,会出现肢体筋脉拘紧不舒,即俗语“抽筋”。

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爪甲的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肝应爪”(《灵枢·本脏》)。“肝……其华在爪”(《素问·六节藏象论》),“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素问·五脏生成》)。爪甲赖肝血以滋养,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或脆裂。可见,爪甲色泽形态的变化,对于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见到上述病变,治疗多从肝人手。

2.肝开窍于目

眼目是视觉器官。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楚正确,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和长短。在心神的主宰下,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咏而上注于目,使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虽然五脏六腑都与目有着内在联系,但其中尤以肝为密切。“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肝主藏血,“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成》),所以说,眼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两目斜视等。眼睛的视觉功能,既依赖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充养,又需要肝之阴血的濡养,所以许多眼科疾患在治疗上既照顾整体,又强调治肝,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3.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一般说来,当怒则怒,怒而有节,未必为害。若怒而无节,则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逆乱。肝为刚脏,主疏泄,其气主动主升,体阴而用阳。肝的生理病理与怒有密切关系,尤以病理为最,所谓“忿怒伤肝”(《灵枢·百病始生》)。如大怒可伤肝,使肝的阳气升发太过而致病。反之,肝的阴血不足,阳气偏亢,则稍有刺激,便易发怒。

4.肝在液为泪

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滋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见两目干涩;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五、肾——五脏中的作强之官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一)肾的生理功能

1.肾主藏精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和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养脑益智,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

2.肾主水液

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本节所及,属于后者。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来实现的。肾脏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作肾的“气化”作用。

3.肾主纳气

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

(二)肾的生理特性

1.肾主闭藏

闭藏,亦曰封藏,固密储藏,封固闭藏之谓。肾主封藏,是指肾贮藏五脏六腑之精的作用。封藏是肾的重要生理特性。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命火宜潜不宜露,故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藏象论》)。因此,肾脏只宜闭藏而不宜耗泻。肾主闭藏的生理特性体现在藏精、纳气、主水、固胎等各方面。基于这一生理特性,前人提出了“肾无实,不可泻”的学术观点,故治肾多言其补,不论其泻,或以补为泻。但是,肾病并非绝对无实而不可泻,确有实邪亦当用泻。然而,肾脏具有主蛰伏闭藏的特性,其病虚多实少,纵然有实邪存在,也是本虚标实,所以治肾还是以多补少泻为宜。

2.肾气上升

肾位于人体下部,其气当升。肾气中含有肾阴、肾阳两部分。肾阳鼓动肾阴化为肾气以上升,与位于人体上部的心气交感互济,维持人体上下的协调。

(三)肾的整体联系

1.肾在体主骨,其华在发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的功能强弱与有无与肾直接相关。小儿囟门闭合的迟缓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折,均是肾中精气不足的缘故。肾与人情志中的“恐”相对应。肾气不足的人会特别胆小怕事,时常心中不安,总觉得有人会来捕捉自己。另外,肾与五色中的黑色相应,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黑枣等都有补肾的作用。特别是黑豆,中医根据取类比象的认知方式,认为豆子形状似肾,可补肾,而黑豆无论其形状还是颜色均与肾相应,故有较好的补益作用。

发,即头发,又名血余。发之营养来源于血,故称“发为血之余”。毛发的生机根源于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壮而润泽,故又说肾“其华在发”。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精的关系极为密切。

2.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听觉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盛衰密切相关。前阴包括尿道(溺窍)和生殖器(精窍),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尿液的贮存和排泄虽属于膀胱的功能,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以及尿少、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肾主封藏,为胃之关,既开窍于前阴,又开窍于后阴。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导功能,但藏象学说常常把大肠的功能统属于脾的运化范畴。脾之运化赖肾以温煦和滋润,所以大便的排泄与肾的功能有关。肾的阴阳失调可出现泄泻、便秘等大便异常。总之,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泄关乎肾。《景岳全书·泄泻》说:“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

3.肾在志为恐

恐,即恐惧、胆怯,是人们对事物惧怕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过度的恐惧有时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

4.肾在液为唾

唾,是唾液较稠厚的部分,多出于舌下,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之金津、玉液两穴,分泌而出。《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肾为唾。”由于唾源于肾精,若咽而不吐,则能回滋肾精,若多唾久唾,则耗伤肾精,故古代养生家主张“吞唾”以养肾精。

专业词汇

1.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主“藏精气”,即生化和贮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