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悉听尊便,先生
对于追逐海麒麟这件事,在收到霍布森部长的信之前的几秒钟,我还像不愿意去北冰洋旅行一样,感到极不情愿。当我把这位海军部长的来信读完以后,刹那间意识到自己真正的使命以及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捕获并清除这个令人担忧的怪物。
尽管我刚刚长途跋涉回来,感到很疲倦,特别希望能好好地休息一下。我也很想念自己的祖国,很想跟我的家人和朋友相聚,也很想回到我那座植物园内的小房子里,欣赏那些被我视为珍宝一样的标本。但是,现在我把一切都抛到了脑后,我把疲倦、亲友、珍贵的标本,统统都忘记了,什么也无法阻挡我,我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美国政府的邀请。
我想:“反正回欧洲的路有很多条,说不定这个海麒麟会很友好地把我带到法国的海岸,如果它能让我在欧洲的海中捕获它,那它可就太可爱了!而我至少也要拿上半米以上的牙戟回到自然科学博物馆去。”
可是,眼下去太平洋的北部找这个海麒麟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对我回法国来说,正好是南辕北辙。
“孔赛伊!”我焦急地喊了一声。
孔赛伊是弗兰德人,也是我的仆人,他生性沉稳诚实,对于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从来不会感到大惊小怪;他办事很讲原则,而且心灵手巧,什么事都做得很好。他的名字孔赛伊是“劝告”的意思,但他却不是多话的人,除非有人问他什么问题,否则他是绝不会发表任何意见的。他对我很好,我也很喜欢他,每次旅行的时候,我总是让他陪着我。
由于经常跟植物园学术界的学者们接触,孔赛伊慢慢地学会了很多知识。在生物学的分类方面,我毫不夸张地说,他简直就是一个专家,他能像杂技演员爬梯子一样熟练地把门、类、纲、亚纲、目、科、属、亚属、种、变种分得一清二楚。不过,他的学问只限于分类学方面,他的主要生活就是每天进行分类,除了这些,别的他都不会。他精通分类理论,实践经验却很匮乏,我想他大概连大头鲸和长须鲸都分不清楚!但这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小伙子。
分类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分类学就是系统学,指分门别类的科学。狭义分类学特指生物分类学,研究活着的和已灭绝的动植物分类的科学,即研究动物、植物的鉴定、命名和描述,把物种科学地划分到一种等级系统,以此反映其系统发育的情况。文中的所说的分类学即是狭义分类学。
孔赛伊跟着我到处去进行科学考察,时至今日,已经有十年了。对于旅途的时间有多久,或者路程有多远,会有多么辛苦,他从来不考虑。无论是去中国还是去刚果,他都是整理好行李就走,一句废话也不问。他身强力壮,肌肉发达,百病不侵,又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至于思考能力,在他似乎是一直就没有过。
这个小伙子30岁了,他的年龄和主人的年龄之比是15∶20。我用这种方式说我今年40岁,还希望读者们原谅。
孔赛伊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有缺点,就是太拘泥于礼节,已经到了让人恼火的地步,就连跟我讲话,他都是使用第三人称。
“孔赛伊!”我一边忙着准备出发的行李,一边又叫他。
对于这次的远行,我相信这个忠实的小伙子肯定会跟我去。如果是平时我根本就不用问他是否愿意跟我同去,但这次旅行却跟以往不同,谁也不能确定要去多长时间,而且是有危险性的,要去追捕一个能把一艘二级战舰像核桃一样撞碎的怪物。再沉着的人面对这样一次危险的远行,都会认认真真地考虑一番。孔赛伊会有什么想法呢?
“孔赛伊!”这是我第三次叫他。
孔赛伊应声而出。
“先生,叫我吗?”他一边往屋里走一边问我。
“是的,是我叫你。替我准备一下,你自己也准备准备,我们两小时以后就要出发。”
“悉听尊便,先生。”孔赛伊安静地回答。
“一分钟也不能耽误,快点把旅途中所需要的东西都放进我的箱子里,衣服、衬衣、袜子,不用数了尽量多拿,快,快去办吧!”
“先生,您的那些标本怎么办呢?”孔赛伊说。
“以后再说吧。”
“什么!先生的那些奇形怪状的动物、植物的以及大马、大蛇的骨骼又怎么办呢?”
“暂时把它们都寄放在旅馆里。”
“那只活野猪怎么办呢?”
“我们不在的时候,我会托人来喂它。另外那些用于研究的标本,我也会托人将它们运回法国去。”
孔赛伊问我:“先生的意思是我们不回巴黎去吗?”
“这个……当然……要回去……”我支支吾吾地回答,“但要绕一下。”
“先生,这个弯您喜欢绕吗?”
“呵!没什么!小事一桩!只是走了一条不是那么直接的路而已。我们要乘坐‘林肯号’出发。”
“先生觉得合适就行。”孔赛伊平静地回答。
“你要知道,我的朋友,事关那个怪物……那条出了名的独角鲸的问题……我们要把它从海上清除出去……《海底的神秘》这部四开两卷本的作者不能置身事外,必须跟着法拉格特司令官一同出发。这是光荣的任务,但是……也很危险!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目的地在哪里!这怪物的脾气很任性!但我们仍然要去!我们的舰长是个有胆有识的人……”
“我跟着先生,先生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孔赛伊回答。
“我是什么都不隐瞒你,这次旅行也许是最后一次,说不定去了就回不来了呢!你可要好好想一想!”
“悉听尊便,先生。”
一刻钟以后,孔赛伊整理好了箱子。他做这种事情太轻松了,我相信什么也不会缺少,因为这个小伙子在整理衬衣和衣服的分类方面,跟对鸟类或哺乳类动物的分类一样在行。
旅馆的电梯把我们送到底层与二楼之间的大厅。我下了几级台阶便来到了地面一层,我在那个总是围满了人的大柜台上结了账。我做了交代,托人把一捆一捆打好包的动植物标本运回巴黎,还留下了足够喂养那头野猪的钱,托人喂养它。然后我跳上了一辆马车,孔赛伊跟在后面。
马车跑这一趟的车费是20法郎。我们经过百老汇路直奔团结广场,再沿着第四号路到达和包法利街的交叉路口,拐进凯特琳大街,在34号码头停了下来。凯特琳轮渡把我们连人带马还有车运到了布鲁克林。布鲁克林属纽约的一个大区,它的位置在东河左岸。几分钟之后,我们便到达了停泊着“林肯号”的码头。“林肯号”的两座烟囱正冒着黑色的浓烟。
我们一到达“林肯号”停泊的码头,马上有人来把我们的行李搬到这艘大船的甲板上。我急忙上了船,询问法拉格特舰长在哪里。一个水手说他在船尾的楼上,并带我去见他。红光满面的法拉格特司令官立刻向我伸手,说:
“如果我没说错的话,您就是彼埃尔·阿龙纳克斯先生吧?”
“是的,”我回答,“那么您一定是法拉格特舰长了?”
“正是,正是。教授,非常欢迎您的到来,您的舱房早就准备好了。”
我行个礼告辞,好让舰长准备起航的事。有人将我带到为我预备的舱房。
“林肯号”是为了完成这项新的使命而精心挑选的,而且还进行了更合理的改造。它是一艘速度很快的二级战舰,有高压蒸汽机的配置,能使气压增加到7个大气压。依靠这样的气压,“林肯号”的平均时速可以达到18.3海里(约34千米),这样的速度是很了不起的,但要和那只巨大的鲸鱼类动物搏斗还嫌不够。
战舰内部的装备和这次航海任务的要求完全相符。对我所住的舱房,我感到很满意。它的位置在船的后部,房门和军官们的餐室相对。
我对孔赛伊说:“这个舱房很不错。”
孔赛伊回答说:“住在这里就像寄生蟹住在海螺壳中一样舒服,先生不要介意我的话。”
我让孔赛伊留在舱房里将我们的箱子好好安顿一下,自己一个人来到了甲板上,看看起航前的准备工作。
“林肯号”还被拴在布鲁克林码头的缆柱上,这时候,法拉格特舰长正在叫人解开拴住它的最后几根铁索。我们来得还算及时,如果再晚来一刻钟,甚至用不了一刻钟,这艘船就会开走了,而我也就和这次非同一般的、离奇神秘的、让人难以置信的远征擦肩而过了。虽然这次远征的记述是真实的,但是后面的内容肯定还会遭到怀疑。
法拉格特舰长迫不及待地要把船开到那个动物所在的海域,他可是一天,甚至一个小时也不想耽误。他叫来了船上的工程师。
“压力够了吗?”舰长问他。
“够了,舰长。”工程师答。
“起航!”法拉格特舰长大声地喊道。
开船的命令通过话筒传到机房,接到命令后,轮机人员立即启动了机轮。蒸汽呼啸着涌进了半开的进气阀中。一排排横列的活塞“咯咯”地响个不停,推动着机轴的连杆。推进器的轮翼不断加大速率搅动着海水,于是“林肯号”在上百艘满载观众前来送别的渡轮和汽艇的簇拥下庄严起航了。
◎ 林肯号
好奇的人们挤满了布鲁克林码头和东河沿岸,上万人发自肺腑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在密密麻麻的群众头顶上,成千上万块手帕在兴奋地招展着,不停地向“林肯号”敬礼告别,此情此景,一直延续到船抵达赫德森河口,纽约城所在的长形半岛的尖端,人群才渐渐散去。
大船沿着新泽西州海岸向前行驶,河的右岸景色优美,别墅一座连着一座。当大船从炮台中间穿过的时候,炮台鸣起了礼炮,表示对战舰的敬意。“林肯号”为了表示向它们答礼,连续升了三次美国国旗,三十九颗星在后桅横木上被照耀得闪闪发光。然后,战舰改变航向,驶进了设置着航标的航道。战舰经过沙洲的时候,受到了数千观众的欢送。
护送战舰的渡轮和汽艇一直紧随在后面,一直到了灯塔船附近,它们才回去。灯塔船上有两道灯光,标明那里是纽约航路的出口。
这时正好是下午3点。领航员从大船下来,上了他的小艇,朝着在下风方向等着他的一艘小快船驶去。煤火越烧越旺,机轮更加快速地搅动水波,大船沿着长岛低低的黄色海岸行驶着。晚上八点,长岛的灯光被甩在了西北方以后,舰船便开足了马力,在大西洋昏暗的海面上全速前进了。
·趣味百科·
太平洋
世界第一大洋,占地球约46%的水面积以及约32.5%的总面积。
太平洋跨度从南极大陆海岸向北延伸至白令海峡,西面为亚洲、大洋洲,东面则为美洲。太平洋从北纬65°44′到南纬85°33′,跨151纬度。东到西经78°08′,西到东经99°10′,跨177个经度。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航海家麦哲伦第一个使用了这个名字。
美国国旗
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旗旗面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构成,左上角还有一个包含了50颗白色小五角星的蓝色长方形。50颗小星代表了美国的50个州,而13条间纹则象征着美国最早建立时的13块殖民地。美国建立之初只有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特拉华、马里兰、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13个州。作者写本书时,美国当时只有39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