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证备要十六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牛蒡子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宣肺祛痰,透疹,解毒消肿等作用。可用治风热感冒之发热痰嗽、咽喉肿痛,以及热毒炽盛之斑疹不透、痈肿疮毒等症。且其性偏滑利,兼能通利二便,如有上述症状又见二便不利者,更为适用。

我临床用牛蒡子,常用于以下几种病证。

第一,咽喉疼痛。牛蒡子利咽功效显著。《温病条辨·上焦篇》主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的翘荷汤,方后云:“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本草纲目·第二卷·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云:“嗌痛颌肿,黄芩、鼠粘子(牛蒡子)、甘草、桔梗。”我参考前人论述,临床治疗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常于山豆根、射干、桔梗、甘草、薄荷、玄参等清热利咽的复方中加入牛蒡子12g水煎内服,或单用牛蒡子20g水煎,先含漱、后口服,有较好疗效。

第二,风火头痛。牛蒡子味辛能升浮,味苦能沉降,然以升浮为主,升浮可以散风,沉降可以泄火,嚼之有麻舌感可以止痛,故为治疗风火头痛的要药。我临床用炒牛蒡子12g,研为细末,每服6g,每日2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饭后服,服后盖被取微汗为佳,治疗偏头痛(神经性头痛)有较好疗效。用入汤剂,每剂药可用20~30g。有学者认为,牛蒡子轻用9g,能疏风透疹,用至15g,能解表清热,用至30g以上,能显著镇静止痛。可资参考。但大剂量使用,需防寒中之弊。我曾治疗一位中年神经性头痛患者,久为头痛所苦,自将42g牛蒡子研末后于一日内服下,头痛当日缓解,但腹痛腹泻随之出现,后予健脾止泻剂调理始愈。故此,脾虚便溏者使用时应斟酌剂量。

第三,肺热咳喘。肺主宣发与肃降,牛蒡子味辛能宣散肺气,味苦能降泄肺气,可促进肺恢复宣肃之性,从而治疗咳喘,与山药配伍尤佳。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篇·第一卷》云:“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甘草与天冬并用,最善润肺,此又屡试屡效者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上篇·第五卷》谓:“杏仁与牛蒡子,皆能降肺定喘,而杏仁性温、牛蒡子性凉,伤寒喘证,皆用杏仁,而温病不宜用温药,故以牛蒡子代之。”张氏的经验之谈,值得参考。

第四,热结便秘。牛蒡子有通便作用,需大剂量使用,且生用为佳。汤剂一般用30g。然不可过量或长期服用,大便通畅则止服。

牛蒡子又可治“风湿瘾疹”,如消风散中有此品。此外,牛蒡子尚可“利凝滞腰膝之气”,常与怀牛膝、石斛等并用。

牛蒡根苦寒,《本草纲目·第十五卷》记载其主治“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轻(抗疲劳)。拌豆面作饭食,消胀壅”。又,“疗暴中风,用紧细牛蒡根,取时避风,以竹刀或荆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捣绞取汁一升,和好蜜四大合,温分两服,得汗出便瘥”。可供参考。

牛蒡子含有牛蒡子苷和木脂素类成分,其有抑制尿蛋白排泄及抗补体活性的作用,临床以此药为主治疗肾性蛋白尿有一定作用,疗程20天以上。牛蒡子还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临床用牛蒡子1.5g,研末服,一日3次,或牛蒡子15g加入汤剂中,30天为一疗程,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个别患者有腹泻反应。

生牛蒡子长于解毒利咽及通便,炒牛蒡子长于宣散风热与止咳平喘。

牛蒡子常用量为3~10g,入汤剂宜捣碎。炒用寒性略减。

本品性寒滑利,气虚便溏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