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救治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红细胞相关检测

一、红细胞检测
1.红细胞(RBC)

男(4.09~5.74)×1012/L;女(3.68~5.13)×1012/L;

新生儿(5.2~6.4)×1012/L;婴儿:(4.0~4.3)×1012/L;儿童:(4.0~4.5)×1012/L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加见于高原居住者,病理性增加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

2.血红蛋白(Hb)

男131~172g/L   女113~151g/L

新生儿180~190g/L 婴儿:110~120g/L 儿童:120~140g/L

临床意义:异常现象基本同RBC,由于单个RBC所含Hb量不同,Hb减少与RBC减少程度不成比例,如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比容(Hct)

男:0.380~0.508;女:0.335~0.450 新生儿0.49~0.54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减少见于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4.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仪器法80~100fl 手工法80~92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仪器法27~34pg 手工法27~31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男:320~355g/L;女:322~362g/L

临床意义: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对于确定贫血的病因有帮助,可以用公式“MCV/RBC”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前者>130,后者<130。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成人0.116~0.146;新生儿0.149~0.187

临床意义: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标,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RDW正常。

6.网织红细胞(Ret)百分数

成人:0.005~0.015;新生儿:0.03~0.06;儿童:0.005~0.015;绝对数:成人:(24~84)×109/L

临床意义: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减少见于再障。

7.红细胞沉降率(ESR)

魏氏法①<50岁:男0~15mm/h;女0~20mm/h。②>50岁:男0~20mm/h;女0~30mm/h。③>80岁:男0~30mm/h;女0~42mm/h。④儿童0~10mm/h。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病理性增快见于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活动期、组织严重破坏、贫血、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重金属中毒;减慢可见于红细胞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严重减低。

8.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3×108/L

临床意义:增多表明红系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因珠蛋白合成障碍形成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增高在重金属中毒患者的检验诊断中较网织红细胞计数更有意义,尤其是针对铅中毒患者引起的铅毒性贫血具有重要意义。

9.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EFT)

未孵育50%溶血为4.00~4.45gNaCl/L;37℃孵育24小时50%溶血为4.65~5.9gNaCl/L。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伴球型红细胞增多的自身免疫性溶贫。下降见于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C、D、E病,缺铁性贫血等。

10.自身溶血试验

不加糖 24小时<4.5%;加糖或ATP 24小时<0.4%。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伴球型红细胞增多的自身免疫性溶贫等。

11.热溶血试验

阴性

临床意义:用于PNH病的筛查,HS和自身免疫性溶贫亦可阳性,但较PNH率高。

12.冷溶血试验(D-LT)

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结果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伴球型红细胞增多的自身免疫性溶贫等。阴性结果见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肾性贫血等。

13.蔗糖溶血定性试验

阴性 定量:溶血率<5%

临床意义:是PNH病的筛查试验,阴性可基本排除PNH,阳性需要进一步作酸溶血试验确诊。

14.酸化溶血试验

阴性溶血率<5%;阳性溶血率>5%。

临床意义:PNH的确认试验,阴性不能排除PNH病,若临床高度怀疑则需要测定CD55和CD39。

15.抗人球蛋白试验

直接法阴性;间接法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患者应用甲基多巴、青霉素类和奎宁类药物后产生的自身抗体增多,冷凝集素综合征,PNH,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贫。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慢性淋巴细胞增生、结节性动脉炎、Evan综合征、肿瘤等可阳性。

16.血红蛋白电泳

血红蛋白A(HbA)占总血红蛋白96%~98%

血红蛋白A1(HbA1)占总血红蛋白2%~3%

血红蛋白A2(HbA2)占总血红蛋白1.5%~3.5%

血红蛋白F(HbF)占总血红蛋白1%~2%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电泳可以将不同的血红蛋白成分分离并进行分析,而不同发育阶段的人血红蛋白有其特有的组成,出现异常血红蛋白及其含量的不同则可提示其特有的疾病。主要应用于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如HbA2<2.0%或出现异常血红蛋白带(HbH、HbBart’s),则初筛判为α地中海贫血;如HbA2>3.5%或出现异常血红蛋带(HbF>2.0%),则初筛判为β地中海贫血。其次HbA2增高见于重型乙型血友病;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其他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性疾病等。

17.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0.3~3.1μmol;<40mg/L。

临床意义: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增加是血管内溶血的指征之一,如蚕豆病、PNH、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不稳定血红蛋白症,冷凝集综合征等。人工心脏,人工肾手术后,红细胞可被机械性大量破坏,也可使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贮存库血2~3周后,游离血红蛋白可明显升高。胆囊结石患者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水平也可升高。

18.血清结合珠蛋白

830~2670mg/L

临床意义:血清结合珠蛋白在炎症、肿瘤、创伤、感染、心肌梗死等病理状态时常显著升高,并与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19.血红蛋白H包涵体生成试验(煌焦油蓝沉淀试验)

温育1小时含H包涵体细胞<5%

20.抗碱血红蛋白HbF试验

成人:1.0%~3.1%;新生儿:55%~85%,2~4个月后逐渐下降,1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临床意义:HbF显著增高见于重型乙型血友病,轻度增高见于50%轻型甲型、乙型血友病,再障贫血、Hb Bart综合征、PNH、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铁粒幼细胞贫血、白血病等。

21.不稳定血红蛋白加热试验

加热法<5%;异丙醇法:阴性。

22.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75%

高铁血红蛋白(MHb):0.3~1.3g/L

2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红细胞G-6PD活性:6.8~12.0U/gHb;G6PD活性简易法测定:红细胞G6PD活性:8~18U/gHb

临床意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和肝损伤。及时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筛查可有效预防G6PD缺乏婴儿的发病率。急性白血病红细胞酶异常可表现为增高或减低。库存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会下降。

24.血红蛋白F酸洗脱实验

成人:<1%;新生儿:55%~85%;1个月后婴儿:67%,4~6个月后偶见。

25.HbS溶解度实验

88%~100%

26.碳氧血红蛋白定量测定

正常:0.2%~0.5%;城市居民:0.5%~1.5%

27.红细胞内游离卟啉测定(FEP)

(398.4±131.7)μg/L RBC

临床意义:红细胞内游离卟啉变化在各种贫血疾病中可显示异常结果,它也是铅接触者健康普查的项目之一。铅接触者FEP升高意味着铅抑制了骨髓中未成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酶含量。

28.全血黏度测定

毛细管黏度计法:全血黏度:男:(4.25±0.41)mPa·S;女:(3.65±0.32)mPa·S;

全血比黏度:男:(7.764±1.05)mPa·S;女:(4.568±1.60)mPa·S

全血还原黏度:(7.40±0.75)mPa·S

旋转式黏度计法:男:230S-1时:(4.53±0.46)mPa·S,11.5S-1时:(9.31±1.48)mPa·S

女:230S-1时:(4.22±0.41)mPH·S,11.5S-1时:(8.37±1.22)mPH·S

临床意义:全血黏度属于血液流变学检测范围,血液流变学检测被广泛地应用于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作为健康评价的依据之一,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血液黏度增加,对心、脑、毛细血管均有影响。

29.血浆黏度测定

男:(1.76±0.04)mPa·S;女:(1.78±0.06)mPa·S

30.红细胞聚集性测定

K值的均值为53±20

31.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黏性检测法:180S-1为小于1.00

微孔滤过法:全血滤过法;0.29±0.10

红细胞悬浮液滤过法;0.98±0.08

32.红细胞表面电荷测定

14.6~18.2秒

临床意义:红细胞表面电荷改变与许多临床免疫系统疾病、血浆蛋白紊乱有关,库存血液的红细胞表面电荷也会改变。

二、其他红细胞相关检测
1.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测定

血清:男8.61~23.8nmol/L;女7.93~20.4nmol/L;红细胞:340~1020nmol/L

临床意义:叶酸参与体内的DNA合成和基因的甲基化表观遗传学调控过程。测定血清和红细胞叶酸对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血液系统某些疾病的病情演变和动态观察均有重要意义。叶酸缺乏会影响基因的甲基化调控并造成基因组稳定性降低,从而影响多种肿瘤疾病的发生。

2.血清维生素B 12测定

148~660pmol/L

临床意义:维生素B12是体内主要的维生素之一,它参与体内的甲基转换反应,是N5-甲基四氢叶酸转移酶的辅酶。体内维生素B12缺乏时,叶酸代谢受阻,影响DNA合成和幼红细胞分裂而导致恶性贫血。当贫血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要高度怀疑恶性贫血的可能,应通过血象、骨髓象、胃镜、血清维生素B12测定等检查明确诊断。测定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对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血液系统某些疾病的病情演变和动态观察均有重要意义。肝脏是储存维生素B12的主要器官,急慢性肝损伤时均可见血清维生素B12的升高。

3.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离子交换层析:均值6.5%,范围5.0%~8.0%;

HbA1c免疫:2.8%~3.8%(IFCC计算方案)、4.8%~6.0%(DCCT/NGSP计算方案)

亲和层析:均值6.5%,范围5.0%~8.0%

临床意义: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通常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能更客观地代表慢性高血糖状态,是判断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

4.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1.9±0.25)mmol/L

临床意义:血液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及其蛋白分子N末端发生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糖化血清蛋白(GSP),由于血清中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天,GSP测定可有效反映患者过去1~ 2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当时血糖浓度的影响,同时,GSP还反映2~3周前血糖的控制水平。

5.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

男:50~77μmol/L(280~430μg/dl);女:54~77μmol/L(300~430μg/dl)。

临床意义:缺铁性贫血和干细胞坏死会导致总铁结合力升高,而遗传性铁蛋白缺乏症、肾病、肝硬化、溶血性贫血、慢性感染及白血病会导致总铁结合力降低。如TIBC增高,血清铁降低时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TIBC降低,血清铁增高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两者均增高,提示慢性感染、肝硬化、肾病尿毒症等。

6.血清铁蛋白测定

男:15~200μg/L;女:12~150μg/L

临床意义:判断体内缺铁还是铁负荷过量的指标,升高还与肿瘤有关,因此也是一种肿瘤标志物。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严重慢性疾病体内贮存铁减少导致的继发性贫血。增高见于体内贮存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和不恰当的铁治疗;恶性肿瘤;急性感染和炎症;肝脏疾病和心肌梗死等。

7.铁饱和度

20%~55%

临床意义:是反映缺铁性贫血的一项指标。

8.转铁蛋白饱和度

<20%或>50%,才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反映铁缺乏和铁增加的敏感指标。

9.血清转铁蛋白(TRF)

正常值为2.2~4g/L

临床意义:对于贫血的诊断和对治疗的检测。TRF在急性时相反映中往往降低,在慢性肝疾病及营养不良时亦下降,因此可以作为营养状态的一项指标。妊娠及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注射可使血浆TRF升高。

10.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正常值0.76~1.76mg/L

临床意义:细胞表面上转铁蛋白受体数目反映了与之相关的可供应的细胞铁的要求。因而,铁供应的减少将导致血清转铁蛋白合成的调整,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是功能性铁状态的一项特异性检测指标,不受各种干扰因素(如急性或慢性炎症、怀孕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