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痛症病因的中医学认识
导致疼痛的原因很多,许多古代医家尝试将其分门别类,以执简驭繁。如《古今医统》云:“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明·陈言则在《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病因观基础上发展为“三因论”,即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不节、劳倦及外伤等为不内外因。现代的中医疼痛病因也大致以此分类。
风指外风,为自皮毛肌肤侵犯人体从而导致外感疼痛的最常见的病因。风具有如下性质和致痛特点。
风邪极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头面)、肌表、腰背等阳位。故外感风邪除出现发热、恶风、汗出等表证外,常伴有头痛、颈项酸痛、身体疼痛等临床表现。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的特征。风邪致病可见病位游移,痛无定所,如风湿病的游走性关节痛。“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外感风热之邪初始可见头身疼痛,随即又可见咽喉肿痛。
寒指外寒,为冬季之主气。外寒致病位置有浅深,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于脏腑阳气,则为“中寒”。虽伤寒与中寒发病原因不一,但互有联系,互相影响,外寒损伤阳气可导致内寒,内寒阳气不足又常易招致外寒。寒邪具有如下致痛特点:
如寒邪袭表,除见头身疼痛,骨节酸痛外,还可见到因卫阳被遏所致的恶寒。若寒邪由口直入胃中,损伤脾阳则可见脘腹冷痛,呕吐清涎,或泻下清冷等;若寒邪由下而入血室,伤及肾阳,则可见少腹冷痛,喜暖畏寒。
寒邪侵犯人体往往会使经脉气血阻滞、凝结,这也是寒邪致痛的主要原因。如《素问·痹痛论》所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客太阳经脉可见一身尽痛;寒留关节可致关节剧痛。故寒邪为主的痹症又称“痛痹”。寒客胃肠,可见脘腹冷痛,甚或绞痛;寒入胞宫可致痛经。由于许多疼痛都由寒所致,故《灵枢·终始》言:“诸痛者;阴也”。《灵枢·寿夭刚柔》亦谓:“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由此可知寒邪在疼痛发病中的地位。
临床可见许多寒邪致痛同时见有筋脉经络肌肉收缩拘急的表现。寒病可见少腹痛引睾丸,风湿性关节炎常见关节挛缩拘急,胃脘冷痛常致躯体蜷缩,雷诺病遇寒则手足苍白冷痛等。
火(热)虽旺于夏季。但并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痛特点如下所述。
为阳邪,其性炎上:故火(热)邪致痛多表现于上部。如心火上炎可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肝火上炎则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胃火炽盛可见头痛、颊腮肿痛等。
火邪致痛,往往伴有津伤之症。如肺火上灼所致咽喉肿痛,多伴有咽干口渴;胃肠热盛之腹满胀痛,多见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由于津液虚少无以化气,亦可导致气虚。如许多火热所致之症,在壮热、汗出、口渴喜饮的同时,又可见少气懒言、身倦乏力等气虚之症。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肉败血,则发为痛肿疮疡。临床所见急性乳腺炎、急性腮腺炎、疖疮、肺脓肿、肝脓肿等均为火毒致病。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又易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暑为夏季之主气,其中于热者属阳暑;而伤于寒湿者属阴暑。暑邪有如下性质和致痛特点。
暑邪伤人除具有头昏胀痛的表现外,还可表现一系列的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洪大等。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故其致病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邪症状。
湿为长夏主气。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事而感受湿邪。湿邪有如下性质及致痛特点。
若湿阻胸膈,可见胸闷胸痛;湿困脾胃,可见脘痞腹胀、纳呆便溏;湿困脾阳则见泄泻、水肿;湿困卫阳,则见畏寒肢冷,骨节疼痛。
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痛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故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可见肌肤不仁,关节酸痛重着等。同时,湿邪为患,易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利脓血黏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湿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生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湿邪为患,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如湿痹(着痹)等病,往往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而不愈。
燥为秋季主气,有温燥、凉燥之分。燥邪性质及致痛特点如下:
燥性干涩枯涸,在致痛的同时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诸如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直接入肺,故最易伤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
戾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与传统病因学说的外因有别,是一种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尤其是其致病往往伴有疼痛症状,具有如下致病特点。
临床必见疼痛、发热,且大多较剧,热势较高,并有烦渴、舌红、苔黄等热象。因其常夹有湿毒秽浊之气,故发病更剧烈,症情更险恶。如风热感冒可致咽喉疼痛,但症状较轻。而戾气所致之大头瘟,则不仅咽喉疼痛较剧,且可见头面红肿。又如一般痢疾见有腹胀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等症,而疫毒痢则腹痛剧烈、利下紫鲜脓血,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或昏迷痉厥。
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故致病可散在发生,也可以大面积流行,具有传染性强,流行广泛,死亡率高的特点。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反应。七情属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则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可以导致疼痛的精神因素较多,但最直接、最重要的是“怒”。暴怒、久怒会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为病。若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甚或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既可犯脾而致腹痛腹胀、便溏飨泄,又可乘胃出现脘痛、呃逆、呕吐等症。
另外,异常的情绪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可因过怒、过喜、过悲等导致脑出血,见突然跌仆、头痛剧烈、恶心呕吐,甚至昏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冠心病患者也可因不良情绪加重心肌负担,使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加严重,甚至导致冠脉阻塞而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外伤包括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这些损伤均可造成疼痛。且具有突发性、疼痛较重的特点。
这些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瘀血肿痛、出血,或筋伤骨折、脱臼。重者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可导致昏迷、死亡。
多由沸水(油)、高温物品、烈火、电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烧伤总以火毒为患,机体受到火毒侵害时,受伤部位除剧烈疼痛外,还可伴有红、肿、热,表面干燥或起水疱。重度烧烫伤热毒炽盛,势必内侵脏腑,除有局部症状外,常因剧烈疼痛、火毒内攻、体液蒸发或渗出而出现烦躁不安、发热、口干渴、尿少、尿闭等阴阳平衡失调之象,最后可致亡阴或亡阳而死亡。
寒冷是造成冻伤的重要条件。主要见于局部性冻伤,如手、足、耳部、鼻尖和面部。初起受冻部位因寒主收引,经脉挛急,气血凝滞不畅,影响受冻局部的温煦和营养,致局部苍白、冷麻;继则肿胀青紫、痒痛灼热,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重则受冻部位皮肤亦呈苍白、冷痛麻木、触觉丧失,甚则暗红漫肿,水疱溃破后创面呈紫色,出现腐烂或溃疡,乃至损伤肌肉筋骨而呈干燥黑色,疼痛更加剧烈,亦可因毒邪内陷而危及生命。
包括毒蛇、毒虫、猛兽、疯狗咬伤等。此类损伤,轻则局部肿痛、出血,重则损及内脏,或出血过多,或毒邪内陷而死亡。
寄生虫致病除可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身体消瘦等慢性症状外,还可造成急性疼痛。如胆道蛔虫症所致之胆绞痛,疼痛呈钻顶样剧痛,甚则四肢厥冷,中医学称之为“蛔厥”。
饮食不节、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常常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也常常引发疼痛。
饮食过饱会伤及脾胃,首发症状便是腹胀腹痛,还可出现嗳腐吞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症状。而小儿饮食不节,食滞日久,又可聚湿生痰,郁而化热,出现脘腹胀满疼痛、手足心热、心烦易哭、面黄肌瘦等症,即“疳积”。
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肠胃疾病,出现腹痛、呕吐、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出现脘腹疼痛、呕吐、腹泻,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饮食过寒或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可导致体内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如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
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方面。过度劳累可以损伤脏腑功能,耗伤气血,引发疼痛,如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慢性腰腿痛、偏头痛、癫痫性头痛、高血压脑病、各种软组织损伤等都与过劳有密切关系。而过度安逸,不劳动、不运动,又可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筋骨柔脆,脾胃呆滞,体弱神倦,从而形成疼痛性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