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校史(2006—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科学确定发展定位,引领学校事业发展

(一)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升治校能力

2004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调整学校领导班子:吴小翎为学校党委书记,雷寒、杨少文为副书记;雷寒为校长,董志、万立华、邓世雄、谢鹏、黄爱龙为副校长。

2006年6月,中国共产党重庆医科大学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第八届委员会和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日,第八届委员会和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分别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万立华、邓世雄、杨少文(女)、吴小翎、董志、谢鹏、雷寒等7人为党委常委(按姓氏笔画排序),吴小翎为党委书记,雷寒、杨少文为党委副书记。选举杨少文为纪委书记。此后,为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重庆市委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多次调整充实。

2007年1月,任命陈志勇为中共重庆医科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副校长(正校级)。

2009年1月,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少文因病逝世。同年8月,任命陈志勇为中共重庆医科大学委员会副书记、纪委书记,免去其副校长职务。

2011年7月,任命冯跃林为中共重庆医科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书记;任命田杰为中共重庆医科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副校长;任命杨竹为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免去万立华党委常委、委员和副校长职务。

2011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医科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重庆医科大学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1人,新一届纪委委员11人。23日晚,第九届委员会和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分别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邓世雄、田杰、冯跃林(女)、伍铮、吴小翎、陈志勇、董志、谢鹏、雷寒(按姓氏笔画排序)为党委常委,选举吴小翎为党委书记,雷寒、冯跃林、陈志勇为党委副书记,选举陈志勇为纪委书记。

2014年7月,任命魏光辉为中共重庆医科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免去陈志勇中共重庆医科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常委、委员和纪委书记职务,免去董志中共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和副校长职务。

十年来,学校党委按照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班子的目标,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到中央党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延安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浦东干部学院和重庆市委党校进修学习,不断适应发展新形势,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战略思维,强化发展意识,使领导班子在决策过程中,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和眼界局限,把学校发展放在医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中来把握,放在未来医学教育和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中来思考,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

同时,学校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相关制度。在学校发展大局上始终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民主集中、沟通协商的原则,充分发挥了班子每位成员的智慧和作用,领导班子通过不断磨合、加深理解,逐步建立和形成了良好关系,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在决策过程中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从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重大事项充分讨论、集思广益,使领导班子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成为驾驭全局、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确保了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二)精心制定发展规划,逐步明确发展目标

2003年1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首次提出,高等学校要精心制定发展规划。一所大学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定位和办学目标,它关系到学校往什么方向发展。走过了50年办学历程后,重庆医科大学新的领导班子在高等教育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精心规划学校未来,科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2006年年初,学校审议通过《重庆医科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确定了“立足重庆,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和“建设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以医学为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中长期目标。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的新要求,高等教育进入转变发展模式、注重体制改革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2010年底,学校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审议。“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建设“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开放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和“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路。同时,规划提出“人才强校、特色发展、交叉集成、开放合作”四大发展战略,并将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能力提升、科研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与保障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作为“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等各项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国家“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学校在制定《重庆医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中,继续以“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开放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医科大学”为发展定位,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交叉集成、开放合作、信息技术引领、改革创新驱动”等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力争进入“一流学科”计划,并为2030年2~3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奠定基础。

(三)调整办学层次结构,大力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十五”期间,学校办学规模略有扩大,但办学层次结构严重失调。2000—2004年,各年本科招生数分别为936人、1142人、1489人、1969人、2230人,专科招生数分别为1357人、1962人、1935人、3160人、3249人,专科招生的绝对数量和增幅均远远大于本科。到2004年底,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7 149人,其中研究生1564人(占9.12%)、本科生7431人(占43.33%)和专科(高职)生8154人(占47.55%),专科在校生规模超过了本科。本科规模偏小、专科规模过大,办学层次结构严重失调,既不符合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也不适应重庆市医学卫生人才的需求,更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05年初,学校对本专科招生结构做了及时调整,即扩大本科招生,大幅度缩减专科招生。同时,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层次结构定位列入《重庆医科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自此学校开始了持续近十年的办学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在保持招生规模总量小幅增长的同时,使有限的教学资源更多地集中到学校办学重点上来。一方面,积极增设本科专业和硕士博士学位点,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持续大幅度缩减专科招生规模,少量专科招生计划主要用于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地区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通过几年持续调整,学校办学层次结构不断优化,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显著发展,研究生和本科生之比保持基本稳定,专科规模逐年缩小,形成了符合学校定位、有利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办学层次结构。本科专业数量由2006年的12个增至2016年的33个,增长了175%。2006—2016年,一级学科硕士点由6个增至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由2个增至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由2个增至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由1个增至2个。截至2015年底,全日制在校生26 782人,比2006年增加9669人,增长56.5%。其中,研究生5109人,增长121.3%;本科生20 609人,增长128.6%;专科生1064人,减少81.6%。全日制在校生中,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占比分别为19.07%、76.95%和3.97%。

(四)主动适应发展形势,增设和调整内部机构

2006年以来,为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和医学卫生事业发展,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调整和新增了一批教学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

2006年,撤销药学系,成立药学院;撤销护理系,成立护理学院。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组建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医院和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07年,撤销应用技术学院,将其原有资源和人员整合到第一临床学院、基础医学院;原应用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社区医疗中心(正处级);成立缙云校区管理委员会、信息管理系、实验教学管理中心(2009年调整为处级机构)。

2008年,设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缙云校区建设指挥部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基本建设指挥部;成立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法医学与生物医学信息研究室、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9年,经重庆市编办批准,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建制划转重庆医科大学,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组建第五临床学院,与附属永川医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10年,重庆医科大学社区医疗中心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大公馆医院。

2011年,管理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合并,成立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原管理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调整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期刊社;医学检验系更名为检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部更名为外国语学院,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大公馆医院并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成立重庆医科大学分子医学检测中心。

2012年,研究生学院更名为研究生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学院均成立研究生管理处。

2013年,成立教育研究与发展规划处;设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黄水康复医院。

2014年,成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其原有职能分别划归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和教务处,成立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科。整合信息管理系和基础医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数学教研室和物理教研室资源,组建医学信息学院、医学信息工程与应用研究所;成立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与外事处合署办公;成立袁家岗校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