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土地市场制度的关系演化
一、新加坡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土地市场制度的关系演化
(一)城乡关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往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位于东南亚最南端的新加坡,面积699.4平方千米,2015年人口有553多万,人口密度为7023人/平方千米。(96)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其城市化水平100%,国家、首都、城市和岛屿是一个统一体。其服务业发达,包括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电讯、金融服务等,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足1%,主要原因在于其园艺种植、果蔬、粮食等相关农业生产全部源于进口。虽然新加坡城镇化发展的最大约束是土地资源稀缺,新加坡政府并没有因此放慢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新加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在于政府控制和规划。新加坡政府的规划部门通过精心策划《绿色和蓝色规划》来保证新加坡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尤其是确保新加坡能够保证绿色和清洁的环境。新加坡美丽宜居的城镇化模式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完善的体制规划。
(二)土地制度
与美国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和苏联以土地公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不同的是,新加坡的土地制度是混合型的。(97)新加坡的土地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私有制为主的土地市场,此种情况下土地的所有权可以通过买卖交易由一个私有者转移至其他私有者,政府不过多对该类市场进行干预,仅要求交易者在规定时间内到政府部门进行登记、财产转交和缴纳相关费用;二是以公有制为主的土地市场,主要是指政府法定机构等向国土局进行土地购买的市场,在该市场里,土地交易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其买卖的实质是土地的所有权的变化;三是私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市场,即土地收用市场,新加坡在进行私有土地收用时,既不是“大锅饭”制度,也不是无偿收用,而是通过市场机制以偏低的价格进行买卖。(98)新加坡的土地市场源于公有和国有土地,同时,土地市场的发展也巩固了国有和公有土地制度,二者相辅相成。新加坡土地市场的发展完善证明土地市场机制并不一定非要与土地私有制结合,也可以与土地公有或国有制结合,所以那些将市场机制、商品经济与公有制和国有制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三)综合分析
新加坡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受到土地资源的严重制约,但是由于政府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城市和乡村得以快速而有序的协调发展。新加坡政府利用土地规划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这个规划削弱了土地市场的消极影响且强化了其积极影响,促使土地市场与政府干预有效结合,为新加坡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四)评价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和乡村完全融为一体的国家,这完全得益于政府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改变自己国家的经济条件和工业状况,新加坡制定的进口替代计划为工业化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快速发展,但是政府仍然认为即使经济高度发达,也要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利用土地规划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使不断减少的土地资源与高科技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