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环境、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也称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20世纪90年代初,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将空间的概念引入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 et al.,1977)的垄断竞争分析框架中,用冰山运输成本、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等理念构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掀起了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革命,提出了“中心—外围”(Core-Periphery)模型。随着藤田昌久等(Fujita et al.,1999)、鲍德温等(Baldwin et al.,2006)对相关理论的逐步完善,新经济地理学逐渐从边缘进入主流经济学。21世纪以来,“中心—外围”模型由于不能较好地解释美国的经济新现象,且数字模拟方法过于复杂、缺乏可操作性等,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为此,Baldwin和Okubo(2006)、Okubo(2010)等学者将企业异质性引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F-C模型与F-E模型,以集聚经济和企业异质性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生产率异质性对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1 理论渊源

1977年,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用严格的数学逻辑证明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在经济学领域掀起了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革命,产生了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引入企业异质性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高潮(见表2-1)。D-S模型以严密的数学逻辑证明了斯密—扬格定理(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得出分工与交换产生的动态反馈机制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刘安国和杨开忠,2001)。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斯密—扬格定理中的规模与市场结构演变;新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分析斯密—扬格定理中的增长逻辑;新经济地理学是沟通规模结构演变与增长逻辑的中介;“新”新经济地理学从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其他理论相比,新经济地理学将贸易理论所描述的趋同力量和发展经济学强调的趋异力量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区域政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倾向。“新”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企业异质性是一种集聚力,高生产率的企业倾向于流入中心市场,企业生产率与迁移至中心市场的意愿成正比,低生产率的企业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倾向于集聚。

表2-1 新古典理论向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演进过程

资料来源:Surico P.The Agglomeration Dilemma: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J].Growth and Change,2003,34(3):261-275.

2.2.2 理论基础

(1)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冰山运输成本”、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三个方面。首先,冰山运输成本的建模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可以简化模型。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将冰山运输成本设定为距离的连续方程,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更加符合现实。其次,垄断竞争模型经过Spence、Dixit和Stiglitz等的发展,变得简化且易于处理。其中,D-S模型使用的不变替代弹性在实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模型过于复杂,多数研究缺乏显性解(颜银根,2013)。最后,生产要素不可分割等原因导致企业生产经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但并没有进入主流经济学,直到克鲁格曼在D-S模型中纳入“冰山交易成本”,考虑了空间因素的新经济地理学,才被纳入主流经济学。

(2)“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双寡头模型、非对称区域和异质企业。首先,竞争者的进入会使垄断的定位选择变得日益复杂,在合理的条件下,双寡头企业在策略互动后会产生“集聚”和“排序”两种不同的均衡结果,双寡头企业共同集聚在成本较低、市场需求规模较大的地区;或者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定位在成本较低、市场需求规模较大的地区,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会选择成本相对较高、市场需求规模相对较小的地区。其次,当市场规模和企业生产成本存在明显差异时,在模型中引入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生产成本较高、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由于内生比较劣势会避免集聚在优势区域;进一步扩展至多企业模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会集聚在生产成本较低、市场规模较大的优势区域,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则会扩散至相对劣势的区域。

2.2.3 分析框架

新经济地理学中最核心的分析框架是“中心—外围”(Core-Periphery)模型,该模型分析了两个外部条件相同的区域在“冰山运输成本”、人口流动、规模报酬递增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从均匀分布逐渐演化成“中心—外围”结构。另外,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还包括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化和产业化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与新经济地理学相比,“新”新经济地理学在分析过程中进一步引入了企业异质性,重点分析了企业异质性与集聚经济的关系,分析过程和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D-S垄断竞争模型、OTT垄断竞争模型和BEJK分析框架(陈勇兵等,2013)。

2.2.4 实证研究进展

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模型假设推导出来的结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现实经济活动,推动了相关实证研究的快速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市场潜力与空间工资结构、集聚区及其空间协调、本地市场效应、集聚与技术效率、循环累积过程和多重均衡等方面。随着“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证明相关理论预测,从而丰富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异质性与集聚经济、企业异质性与税收政策应用、企业组织选择与竞争策略、劳动者异质性与城市经济等内容。

随着“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快速发展,区域技术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资金技术外部性产生了空间层面的规模递增报酬,规模报酬递增可以有效降低区域的经济活动成本,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导致区域间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出现显著差异。另外,“新”新经济地理学重新引入了“极化—扩散”效应,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集聚超过“门槛”值时,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通过联动机制对周边区域产生扩散效应。劳动力要素流动以及技术溢出在经济发达地区容易形成强强组合的经济极化带,而在欠发达地区则表现出强弱、弱弱组合的空间关联溢出结构。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相比,“新”新经济地理学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等概念,通过内生经济变量的变化解释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