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运输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中国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中国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急于摆脱军事化工业生产带来的萧条困境,竞相输出资本与技术。为了寻求国际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发展商业航空运输的热潮。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之中。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1919年3月,中国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1921年2月改为航空署,隶属于军政部),并陆续购买美国的飞机。1920年5月8日开通了北京—天津的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1921年7月1日北京—济南民用航线又投入运营,航空署还举办过北京—北戴河的暑期临时航班以及参观海滨和长城风景区的游览飞行。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了她的民用航空史。在1919~1949年的30年中,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发展十分缓慢,从有文字记录的统计资料(1936~1949年)来看,到1949年,中国定期航班运输年周转量还不到1亿吨公里。

新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结合中国民航管理体制改革来看,总体上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主要是军队管民航,经营上采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航空运输规模较小且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民行规模很小基础十分薄弱,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40多个小型机场。1950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157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万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70年代初期,航空运量长较低,每年增长绝对量很小。由于管理模式的限制,生产发展受到约束,且票价相对较高,人民生活水平低以及自然灾害等,再加上飞机小运力不足,使得航空运输不能取得较大发展。从1973年开始,随着波音707和伊尔62等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引进以及航线的增加,特别是中欧、中美长途国际航线和香港地区航线的开辟,促使我国航空运输有了一个较快的增长。

第二阶段是从1978到1992年。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外贸、旅游得到发展,加速了航空运输增长。整个80年代是我国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深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对外贸易和旅游都以较快速度增长。同时,民航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国家改变民航隶属关系,成立了新的地区管理局、国家骨干航空公司和一些区域性的航空公司,先后成立了七大民用航空地区管理局和七大国家骨干航空公司。民航开始实行企业化经营,运量较大的机场也独立出来,为各航空公司提供服务。同时,建设机场以及空中交通管理和机务维修等设施,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为航空运输提供了更大的保障能力。特别是引进波音747和一大批中型飞机,更使得航空运输突飞猛进。但是航空运输市场是卖方市场,运力仍呈短缺状态,旅客买票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供需矛盾相当尖锐。

第三阶段是从1992到1998年。“八五”期间,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下,全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发展和对外开放出现新高潮。在此期间,经国家批准组建了以中国国际、中国东方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涌现出一批地方性的航空运输企业。部分航空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在国内外上市。这一阶段,沿海经济特区特别是开发海南热潮,国内航空旅游兴起,极大地带动航空运输业发展,航空运输平均增长23.4%,但这一时期航空运输事故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航空运输的增长。“九五”期间是航空运输在民航发展史上呈现起伏波动、形式多变而且也是存在较多争议的时期。尽管航空运输仍保持增长,但幅度有所减缓。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年均增长11.4%。民航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航空运输完全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航空运输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处于低迷状态;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竞争激烈,铁路提速和高速公路建设,对航空客运特别是中短程客运影响甚大;亚洲金融危机,对航空旅客和货物运输带来重大不利影响,尤其是国际和香港航线由于航空运输市场状况不好,航空公司削价竞争,大打“价格战”,加之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和监管机制,市场竞争无序,航空运输生产和经济效益降低,引发颇多社会异议。

第四阶段是从1998年至今,民航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施新一轮的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政企彻底分开、民航总局与所属企业彻底“脱钩”,使企业真正走上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进行重大的行业结构调整,组建航空运输集团;机场实施属地化管理,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建设民航的积极性。目前,这一阶段的改革正在实施当中。

1978—2001年,我国民航运输增长速度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是交通运输增长速度的3倍,是世界航空运输增长速度的4倍。在国际民航组织各缔约国排名中,运输总周转量由1978年的第37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9位。中国已发展为世界航空运输大国。

图1-2 1976—2001年中国民航定期航班运输总周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