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适应引领新常态,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对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还存在诸多误区,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以往的理念中,理论研究还不能真正解决现实面临的问题。

(一)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

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发展问题都应该是在发展经济新常态与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研究人员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革新政策判断。

高培勇研究员指出,宏观经济分析应注重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现有的政策安排应该以经济新常态为背景,不能简单地与原来的旧常态背景下的政策安排进行比较。但是目前尚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财政税收政策为例,2017年财政赤字安排23800亿元,财政赤字增量只有2000亿元,按照需求管理政策的要求,似乎财政政策积极性不够,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下,我们对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需要进行重新判断与修正,需要引入供给侧的衡量标准。在衡量财政赤字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一般性公共预算的赤字,政府预算赤字也应考虑在内,在存在大量隐形赤字的情况下,需要坚守3%的财政赤字底线,不能轻易突破,否则宏观经济运行会面临较大的风险。2016年中国减税降费额度为5700亿元,2017年计划减税降费额度为5500亿元,按照旧常态的视角,这样规模的减税力度较小,政策还应该继续加大减税力度。但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看待减税降费的目标与措施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减税降费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企业成本与调整资源配置格局,依靠传统的发放国债的形式仅仅是改变政府融资方式,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降低企业成本。因此,2017年减税降费政策选择出现一些新意。首先,政府通过借钱进行减税降费工作,财政赤字增量2000亿元;其次,通过削减政府支出的方式减税降费,主要包括:一般性政府支出削减5%,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削减非重点项目的财政支出等。因此,理论工作者应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对经济政策开展研究,并且要把政策主张上升到理论层面,引领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新的发展理念。

(二)把握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

习近平同志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解读。

沈坤荣教授认为,“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一有机整体,任何一项任务的“单兵突进”尽管在短期能够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如果缺乏其他任务的协同推进,会产生新的市场扭曲并导致市场主体产生不适当的行为预期,进而削弱长期增长潜力。这是短期稳增长与长期增长潜力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三去一降一补”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用改革来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

龚刚教授则认为,“三去一降一补”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16年布置的五大任务,是解决当前经济出现的一些短期问题。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的是长期增长问题,是中国未来对内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三去一降一补”。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根本改变,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自主研发、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