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
用东南西北来作为四个基本方向,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方位标示法,但它们并没有实体,完全是人类的发明。就连东、南、西、北这几个字原本也和方向没有任何关系。
“东”的篆文是这样写的():一轮红日()爬到了大树,即木()的中部。传说东海之外有名叫“扶桑”的大树,每天清晨太阳顺着扶桑树的树干往上爬,照亮世界。因为有了这个神话,人们便相信“东”字表示太阳升到了树木的中部,指东方。这个神话虽然美,可惜并非事实。一直到清朝末年甲骨文出土之后,真相方才大白。甲骨文“东”字()就像一只袋子,两端扎得紧紧的,防止东西掉出来。它和甲骨文当中另一个字“橐”()长得很像,“橐”是口袋的意思,它和“东”唯一的区别是没有交错纵横的编织图案。
“东”原来是一只鼓囊囊的大口袋,那么甲骨文“南”字()呢?它是一件乐器。下半部分是陶制的钟或铃铛(),上面是打了结的绳子,用来悬挂乐器()。商代贵族的娱乐生活非常丰富,管乐、弦乐、歌舞表演样样俱全。据专家推测,这种叫“南”的乐器很可能是商都以南特有的,或者在演奏的时候习惯放在南面,所以后来就渐渐用来表示南方了。
甲骨文“西”字()像是一个用竹藤编的篮子,也有人说,这不是篮子,而是鸟筑的巢。仔细看看倒也有点像,再说鸟巢不也多是草木枝条编织成的吗?在树林里,鸟巢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西边通常会集中一些。因为鸟多有夜盲症,天一黑,视线就模糊了。如果把鸟巢筑在西边,那么当太阳西下的时候,可以借着落日的余晖找到自己的家门。你不得不佩服先民的观察力,他们长期在野外生活,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知识,所以西边就是鸟巢那边。
再说甲骨文“北”字()。古代人打了败仗,会用一个词叫“败北”。打输了和北方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北”字原来指的不是方向,而是一种姿势。你看看字形就明白了,这是两个人背靠着背。所以“北”就是背的意思。两军对垒自然是面对面的,要是打不过怎么办呢?跑呗。背向敌人撒腿狂奔,这就叫“败北”。
说到这儿你明白了吧,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是只袋子,“西”是个篮子,“南”是件乐器,“北”意思是背靠背。后来人们把它们借去表示方位,这一借就借了几千年,而且赖皮不还了。被“野蛮绑架”的汉字还有很多,比如:“来”()原本是株摇曳的麦苗,“万”()是只恶毒的蝎子,“而”()是一副茂密的长胡子。它们被借去的年月实在太久了,久得人们已经忘记它们本来的意思了。我们管这种对汉字的“野蛮绑架”叫“假借”。
假借可不是古人特有的做法。比如“囧”是网络上的流行符号,可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等情绪。然而它在甲骨文中却是一扇雕刻精美的花窗(),表示明亮。“囧”的原义我们早就遗忘,却在不经意间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它“绑架”到了流行语言中,让它再次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