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日月山川
日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有一位好友吕惠卿,两人常常在一起谈论政事、切磋诗文。有一天,王安石跟吕惠卿说,昨晚他睡不着,漫漫长夜,无心睡眠,就做了一个字谜,请吕惠卿猜猜是什么字:“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吕惠卿立马就知道答案了,可他绕了个弯子,说他也有个字谜,谜底跟王安石的相同:“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这两个字谜的谜底都是“日”,代表太阳。
王安石说“日”“画时圆,写时方”,画个太阳当然是圆形的,可为什么写起来是方形的呢?这是甲骨文“日”(),确切地说是个准圆形,有的时候也写成菱形()。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的,笔画很难刻得圆转,所以看上去方方的。“日”字的中间有个小短横,这又是什么呢?据说,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存在,可又不知道它是什么,于是发挥浪漫的想象,说太阳里住着一只乌鸦,它是一只神鸟,跟一般的乌鸦不一样,有三只脚,所以叫“三足乌”。传说后羿用弓箭射下了九个太阳,射中了太阳里头三只脚的乌鸦,乌鸦死了,太阳也就掉下来了。在汉代的画像石上经常能够看到三足乌图案,而“日”字当中一小横就是这只神鸟的象征。
这个字()有点奇怪,“日”字下面多了一个小方框。这个小方框是什么呢?这个字也许是大海之滨的人造出来的。某个清晨,他在海边看到了日出的壮丽景象,只见一轮红日从广阔的海面冉冉升起,灿烂的阳光将海水映照成了金黄色。太阳跳出海面的瞬间美得令人窒息,于是他造出了这个代表早晨的字“旦”。这个小方框象征着海面,篆文则将小方框简化成了一横,这一横可以看成海平面也可以当作地平线。一个人指天对日地发誓,我们会说他“信誓旦旦”。这并不是说他天天都在发誓,而是说他发誓时的神情非常诚恳,就像清晨升起的太阳,毫无隐藏。
“旦”描绘了日出时的情形,那日落又是怎样一副光景呢?一片苍莽的草丛,黄昏来临,太阳隐没到了草丛当中,这是甲骨文“莫”字()。“莫”的本义是“暮”,表示日落的时候。古时候没有电,夜间照明很不方便,摸黑能干的事实在不多。所以天一黑,人们就会说,不要干活了,不要看书了,不要玩了。从这个意义上,“莫”字逐渐引申出了不要、不能这些否定的意思。当“莫”的本义消失之后,人们只好在它下面再加上一个“日”来表示太阳落山,这就是“暮”字。
有个神话,说在东方有神树扶桑,每天太阳从扶桑树上升起。如果我们将代表太阳的“日”和代表扶桑树的“木”作为模件,就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会意字来:太阳刚刚升起爬上树梢就是“东”的繁体字“東”,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越升越高,终于爬到树顶,就是“杲”,表示灿烂光明;夜幕降临,太阳缓缓地落到树底下去了,这就是“杳”,表示幽暗。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東、杲、杳这三个汉字为我们形象地描绘了日复一日出现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