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在古代,马是主要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工具,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马,所以马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这一点有很多成语能体现出来:一个人有领头的榜样作用,叫“一马当先”;一个人人生经验丰富,叫“老马识途”;官员接任新的职位,叫“走马上任”;祝福别人办事顺利,叫“马到成功”。跟马有关的词语数量巨大,其中许多是褒义词。
马跟一般的家畜不一样,野性很强,不是一般人能够操控的,必须由专人来驯养。这是甲骨文“马”字(),长脸,大眼,加上飞扬的鬃毛和健硕的马蹄,十分形象。跨上这样一匹骏马在原野上驰骋是件很威风的事情。我们来看看甲骨文“骑”字():一个大人()坐在马背上(),手里拿着缰绳()。到了金文中,“骑”字发生了变化(),大人还在上面,不过他胯下的马背和手中的缰绳合并成了“可”字。你可能会说:这哪里是“骑”,不是“奇”吗?没错,这个不带马字旁的“奇”本义就是骑马。骑马一人只需一匹马,不像驾马车需要两匹或者四匹马,所以“奇”又有单个的意思,现在读jī。后来“奇”字被借走表示奇怪、特殊的意思了,只好再造出一个带马字旁的“骑”来表示骑马。
想要娴熟地骑马,重要的是有驾驭能力。“驾”和“驭”这两个字里都有马,那它们之间有区别吗?我们先来看“驾”字,这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上面的“加”既表示读音也含有意思,表示枷锁。所以“驾”的本义是给马脖子套上枷锁,即马轭,便于控制它。那么“驭”呢?“驭”字的左边是“马”,右边是“又”。“又”在甲骨文中是一个手的形状(),带“又”的字通常跟手有关,“驭”的本义是用右手控住马的缰绳。
要想驾驭好一匹马,骑手必须培养和马之间的默契。马能感觉出骑手的心情,如果人犹豫不决、心存畏惧,那马也会受影响,不愿服从。所以养马不光要让它吃好喝好训练好,还得培养它和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一旦建立,是非常牢固的。杜甫在《房兵曹胡马诗》里曾称赞一匹大宛宝马,说它“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匹马是能够以身家性命相托付的知己。古人对马的热爱也体现在汉字里,翻一翻《词源》就知道跟马有关的汉字有多少,比如:“驳”是青白相杂的马,“骊”是黑色的马,“骓”是黑白相杂的马,“骅”是赤色的马。可惜,马渐渐退出了现代人的生活,跟马有关的许多汉字故事也尘封起来。
前面说了,跟马有关的词语许多是褒义词,但也有贬义词,比如“拍马屁”。据说这个词是元代蒙古族首创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以养骏马为荣。平时在路上熟人相遇,就会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然后夸一声“哟,真是好马”。开始,人们还实事求是,马好才说好,可时间一长,有的人不管别家的马好坏,只一味夸好,哄主人高兴,就这样“拍马屁”沦落为阿谀奉承的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