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其保护利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概论

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高的生活水平,但也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以基于全球《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设立的世界遗产为例,自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处濒危遗产之后,濒危名单不断加长,2013年6月,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再次更新世界濒危遗产名录,叙利亚6处世界遗产全部列入濒危行列,加上西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最南端的世界自然遗产东伦内尔岛,濒危遗产总数已增至44处。因此,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关注那些铭刻着地球发展历史的自然遗产和记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遗产,成为各国、各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取得了飞速发展,增长速度令世人瞩目。2012年,全国GDP达到8.3万亿美元,连续十年的平均增速超过10%;城镇化率达到52.57%,城镇人口7.1亿,是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约1/4。但是,发展的背后,是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文化传统渐进性消失、生态环境持续性破坏的沉重代价。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严格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合理利用,世代传承,是建设美丽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