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家营造成文化的港湾
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福禄培尔
一个称职的家长至少应懂得一些家庭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应懂得营造必要的家庭文化气氛,经常开展一些家庭文化活动。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的知识、思想、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等主观因素的综合。“家长的文化素养和家长受教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但家长的文化素养并不等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1]好多家长认为自己缺乏艺术天赋,五音不全,何谈家庭文化的建设?有这种想法可就错了,因为家庭文化不单是指唱唱跳跳的文艺活动,还应表现为家庭中文化设施的添置,文化科学知识的提高,伦理道德的升华,审美情趣的拓展,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文明,生活方式的科学高雅,家庭成员的和睦融洽,家庭气氛的良好规范等方面,并能够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增进家庭中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鲁迅曾说过: “文学家的孩子先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先认识斧锯,军事家的孩子先摆弄刀枪。”[2]说明家庭的陈设、物品以及家庭成员的活动,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对个人的幸福、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益的,高尚的家庭文化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就个体发展而言,家庭文化是孩子所汲取的第二份精神养料,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奶酪。家庭文化的点点滴滴,不仅是儿童认知生活的教科书,还是儿童接受某种观念、建立某种行为方式的参照物;家庭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儿童心灵徜徉的泳池,还是儿童形成良好性格的强化剂;家庭文化的诸种因素不仅对孩子辨别是非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孩子践行真善美具有监督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对4000名7岁儿童的调查表明: 和睦家庭中的孩子远比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智商高。有的年轻父母对孩子说话习惯粗声大嗓,生怕他们听不进去或听不明白,殊不知这样的高声调对孩子的听力和思维很不利。有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就训斥和体罚,使孩子心理紧张,产生忧郁和惊恐,性格孤僻、冷漠、消极。[3]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4]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组织者、实践者、传播者,家庭文化一旦形成言论环境,就会对人的言行形成制约力。家庭文化的制约力越大,社会上的越轨行为就越少。家庭文化中的重大价值观念在家庭成员中间形成认同后,就会成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黏合剂,会促进家庭内部的和睦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
邓拓为了培养儿女们对文艺、绘画、书法的爱好,经常开家庭文娱晚会,举办家庭小画展,陶冶他们的情操。
1957年的一天,孩子们从寄宿小学、幼儿园回来了,邓拓夫妇和儿女们欢度周末。他们聚集在客厅里,首先由邓拓的父亲用闽南语朗诵自己喜欢的岳飞的《满江红》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接着邓拓的爱人丁一岚招呼孩子们: “现在请阿壮唱歌。”六岁的小儿子就稚声稚气地唱起来: “蝴蝶,蝴蝶,穿着花花衣……”小儿子唱完后,七岁的女儿小虹也大大方方地唱起幼儿园学的儿歌: “太阳红红天空照,小鸟小鸟起来了。站在树上吱吱叫,见了朋友道声早!”已经上了小学的长子小云被父亲请起来朗诵: “我自幼生长在沂蒙山上,今天巡逻在祖国的海洋……我熟悉了海洋,战胜了海洋……”邓拓夫妇不断为儿女的歌声鼓掌,欢乐的声音飘出门外。
“今天是1963年9月8日。我们全家围在麦克风前。现在……”没等妈妈说完,已经长大的孩子齐声高声地喊道: “现在请妈妈唱《游击队之歌》。”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太行山打过游击的丁一岚同志便豪爽地唱了起来。歌声飞入孩子们的心田,脑海中浮现出抗日烽火年代父母出生入死英勇战斗的形象。这歌声是言传,更是身教。
唱着,唱着,一支歌接一支歌。孩子们歌唱方志敏、杨靖宇,还唱《只怕不抵抗》《团结在一起》《我们走在大路上》,个个雄壮豪迈,神采飞扬。父母都是关心世界风云的人,孩子的态度,从他们的歌声中也可反映出来。几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沉郁悲壮地唱起《黑非洲》,大哥大姐合唱《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接着,孩子们要求爸爸朗诵,妈妈担任了义务报幕员: “第一首,《浪淘沙·为纪念雷锋而作》。”邓拓带着浓重的福州口音,朗诵着自己的词:
血泪痛无穷,恨煞牧童。
参军入党育英雄。
二十二年生命史,
气壮长虹。
忘我表高风,殉职全忠。
平凡伟大一心红。
儿女万千相继起,
学习雷锋。
父亲的词深沉悲壮,是对雷锋的歌颂,是对儿女的嘱咐。朗诵刚罢,一岚同志又用欢快的调子,率领孩子们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虽然这些只是邓拓家庭晚会中的几个片段,但从这些片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邓拓同志是多么善于通过营造家庭文化来教育自己的儿女。[5]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
[2] 姚玉兰: 《浅谈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新浪博客,2007-10-8。
[3] 周义玲: 《家庭气氛与孩子智商》,《中国体育报》,1994-05-0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8页。
[5] 吴玉红:《受用一生的资本》,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第186—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