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
——哈钦斯
一个民族如果不自立、不自强,就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如果不自立、不自强,就会有被侵略的危险;一个人如果不自立、不自强,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独立。所谓独立,就是不需别人的帮助而能独自做某事。儿童一旦获得了独立,就能迅速取得进步。否则,其进步就十分缓慢。”[1]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不仅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独立生存的意义,形成良好的自立品质。常听一些家长相互交流育子经验,交流过程中一个共同的遗憾是,现在的孩子依赖性太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好多孩子,离开大人的照应,简直寸步难行。自立、自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成果不仅会给本人带来好处与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它会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郑板桥有句给儿子的临别赠言: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作为父母,解读郑板桥的这句话就应明白,孩子要成为“英雄好汉”,必须从小多动手、多流汗、多吃苦,让他们体验生活的困苦、劳动的艰辛。
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首先取决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幼儿期的孩子,不像婴儿期的孩子,他们总是想表现一下自己,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完成。吃饭时,他会嚷嚷着自己吃,穿衣时也要坚持自己穿。作为家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积极鼓励和加以引导,而不能什么都包办代替,不要这也不放心,那也不忍心,而要大胆放手。18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 “不要叫自己的孩子在软床上睡觉,要叫他们把各种硬铺都当做他们的软铺——因为在探险的时候,是不能自带软铺的,战争中就更不待说了。如果孩子学会了睡硬铺,那就用不着再教他,他是一辈子都会习惯睡软铺的。”[2]
当然,对小孩子来说,父母理应关心爱护他们,但不能溺爱;要适时帮助孩子,但不能大包大揽,使得孩子除了学习之外一无所能。“孩子能够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尽量去做。对孩子总是手把手教、指手画脚,把嚼碎的饭送到嘴边喂食,长此下去,他们自己主动独立地学习是不可能的。要相信儿童有惊人的力量,要尊重他们。”[3]现在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存在“唯读书论”,使得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只知道读书,从不接触日常劳动,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甚至于上了大学,还需要父母或者保姆的伺候。
在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一位中国的校长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刚入学的大学生,妈妈在家把他所有的衣服都编上号,哪天穿哪件,写得很清楚。一天,天气骤然变冷,这个学生依然按照妈妈的编号穿衣服,只穿了件薄衣服,结果被冻感冒了。他很不满意,打电话问妈妈: “为什么让我今天穿这件?”妈妈抱歉地说: “实在对不起,我不知道今天天气会变冷。”如此包办,孩子毕业后走向社会父母又该怎么办?
有教育专家曾这样告诫家长: “那些衣裳褴褛、鞋袜不整,自己舍不得看一场戏,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是最坏的教育者,这是父母送给儿童最可怕的礼物。”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普遍不愁吃和穿。于是一些父母不是努力地培养孩子的自强意识,而是让孩子的吃喝应有尽有。古言道: “溺爱难成才,宠儿多不幸。”家长们过于殷勤地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环境,实际上是将他们送入了不幸的境地。
现在,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专心学习,自己承包了给孩子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等工作,殊不知,这既忽视了劳逸结合的科学道理,也不利于孩子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即使孩子有了劳动的兴趣和欲望,一些家长也马上予以打消,认为: 孩子能干什么,还不是帮倒忙?而有一些家长却拿金钱刺激孩子的劳动欲望,无形中给孩子以误导。
《北京晨报》曾报道,家住兰州市的周女士日前收到从北京寄来的一个邮包,同事们都很羡慕她,以为周女士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给她寄来了小礼物,只有周女士哭笑不得。“哪里是什么礼物呀!是儿子穿脏的衣服,寄来让我洗!”周女士说: “都怪我溺爱呀!孩子从小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干!”
21世纪对孩子提出的“四个能力”之一就是“学会生活”的能力。很多家长乐此不疲地为孩子奉献一切,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能力的人,怎样把孩子锻炼成一个能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去生活的人。
我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刚看到时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熊被喂饱了反而是死熊了呢?就问同车的伙伴,伙伴说: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就十分好奇,从车里扔东西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喂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冻死、饿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人们的牌子,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实际上是把熊喂死了,所以说“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这件事又让我想起了科学家所做的一个试验,把一批白鼠分成两组:一组白鼠每天都被喂得饱饱的,它们吃完了就睡,睡醒了再吃;另一组白鼠每天只喂半饱,因为吃不饱,这组白鼠只能到处寻觅食物,东奔西跑。半年后,科学家看到的是: 每天吃得饱饱的白鼠不是得病了,就是死掉了,而那些到处寻觅食物的白鼠却很健康地活着。原因不言而喻,没有吃饱的白鼠在寻觅食物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免疫力,所以拥有了健康和活力。很多为人父母者,出于对子女的过分爱护和关心,也正在把孩子当做喂饱的熊或白鼠对待。现在的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除了会读书,此外一无所能,既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一旦被放到陌生的环境中就完全不知所措,变得茫然而无助。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从小被溺爱。很多父母完全不明白,对于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而言,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们为孩子把一切都准备好: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接送上学,甚至帮着孩子把铅笔都削好了,就是忘了最重要的东西: 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能力的人,一个今后在社会上能够勇敢地打拼并取得成功的人。亲爱的为人父母者,请不要把你们的孩子养成被喂得饱饱的熊或白鼠,这样做只会把他们送上失败的人生道路。让我们保留一点动物的本能,只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自理,才能有日后他们更坚强的自立。说到底,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不断提高的生存能力,才是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这些是“喂”不出来也是不能被给予的。[4]
[1]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2] 约翰·洛克: 《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第25页。
[3] 小原国芳: 《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刘剑乔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98页。
[4] 俞敏洪: 《想象力答案》, 《新东方英语》,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