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积极发展社会工作
在今年(2015年)三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这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之后,中央再一次就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做出明确政策安排,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社会工作。
李克强总理在其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这在中央的正式报告和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是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也有一些人对社会工作不理解或做宽泛理解。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不理解甚至不认同专业社会工作,从而使当地的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事业的发展落后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中央领导明确提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就十分重要。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部门,负有具体制定、推动、落实各类政策的责任。现在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必将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具体行动。因此,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将面临一个较快发展的前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作过阐述。这次李克强总理又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纳入其中,地方政府和社会工作界应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要通过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解决基本民生方面的问题,促进新型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发展。
还有一个角度是我们应该充分注意的:我们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应对策略时曾经指出:“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社会政策托底不但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精准救助,而且包括要使社会政策的实施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在这方面社会工作的介入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公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赋予社会工作以一定的责任,社会工作要在参与社会救助的过程中,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提升社会救助政策实施的效果。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角度看待社会工作的角色,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从更加直接可感的角度、从“底线思维”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向新常态过渡可能带来的就业不充分或失业等问题。促进就业一直是中央十分关注的问题,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对促进就业有积极的意义,并能够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效果,这也是积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理由之一。在国际上,社会工作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也属于服务业范畴,社会工作在服务业中占有一定份额。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创造社会财富,也有利于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在我国居民需求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工作应该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几年来,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要发展社区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实际上这里包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专业社会工作在这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即在确保为社会工作基本对象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前提下,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我们面对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大势,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界应该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2015年4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