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世一系”的概念与古代天皇的诞生有什么关系?
(1)神代以来的“万世一系”
明治时代到现在,日本当政者、神道派和保守势力都一直强调并深信,天皇是自神代以来的“万世一系”,是永无断绝的神圣存在。因此,天皇统治的日本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神国,国民必须毫不犹豫地拥护天皇统治,维持国家上下团结。这个信念虽然在日本战败后急速被否定与打压,但目前依然有不少人维护这个想法。另一方面,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在战前被政府钳制思想,也受制于“不敬罪”,自然无法对“万世一系”进行充分检讨。战后,学界从神国思想中得到解放,讨论才变得活跃。
战时的日本政府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作为力证天皇“万世一系”的根本资料。不过,到了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家重新验证、分析两书的内容,论证神武天皇至开化天皇为止的首九代天皇只是传说人物,神武天皇以外的八代天皇被称为“阙史八代”(详见前一问)。而对于大和朝廷时代为止的天皇们,目前还无法证明他们的真实身份,而且按照两书的内容去复原古代天皇的继承关系,也会发现其中至少出现了几次暗示天皇家族转换的记录。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王朝更替论”
承上所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有不少历史学家提出了“王朝更替论”,指出古代天皇事实上是几个家族通过联姻的方式结合成现在的天皇家系。然后到了奈良时代,朝廷先后编写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将古代本来不是一系的几个家系合而为一,形成了“天皇一直是同一家族相传相承至今”的假象和意识,后来进一步形成“万世一系”思想。
其中,历史学家怀疑最有可能出现“王朝更替”的,是在第26代继体天皇的时候。《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继体天皇本来是第15代天皇应神天皇的五世孙,以越前(现在的福井县)为根据地。到了第25代武烈天皇时代,大量王族在多场政治斗争中相继被杀,而武烈天皇又没有子女,于是群臣讨论后,决定到越前迎接分属武烈天皇远亲的继体天皇来继承大统。
由此,历史学家强烈怀疑继体天皇的来历,有人甚至认为,关于继体天皇是应神天皇五世孙的说法,是他的子孙捏造出来的,只因为想强调统治的正当性。
“王朝更替论”是战后一部分历史学家反省战前“万世一系”思想的回应,这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天皇的历史发展和存在意义,有着一定的作用和贡献。然而,在缺乏史料和实质证据的情况下,这样的主张也只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学说,想借此改写天皇的家系发展史,仍然十分困难。
(3)“万世一系”的成立过程
目前来说,6世纪以前天皇的历史有待更多考古挖掘的成果,才能进行验证。现时更重要的是梳理“万世一系”意识的产生过程。
“万世一系”的意识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按照可信的史料,如《续日本纪》等记载,第42代文武天皇于697年发布的即位宣命上,便提到了现御神、高天原(皇祖,天照大神所在之地)、天津日嗣等词语,这些都是在宣命之后成书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出现的用语概念。
图1-2 公元6世纪中叶的天皇继承
换言之,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子孙,受命治国,此说在7世纪的奈良时代已经确立。
然而,文武天皇的宣命文只反映“当时朝廷和天皇意识到强调自己的根源”,但将这个根源升华和绝对化,则要等到文武天皇的子孙——桓武天皇的时代。
在本书第八章第1问,我们将会提到桓武天皇不只迁都到平安京,他与儿子嵯峨天皇还积极引入中国的文教思想和典章制度,强调自己的统治合情合理,是天命所归。他们希望普及“万世一系”的观念,其中一个重要工具便是中国的“德政”“天命”思想和“祭祀帝皇祖宗”的概念。
自桓武天皇开始,朝廷便积极修史,并在各种文学作品里弘扬天皇统治起源于远古神话时代,再利用祭祀部分先皇的行动,将这种思想渗透到贵族之间。自此,“万世一系”思想的雏形就形成了。
不过,还必须处理一件事——排除中国天命思想中的“易姓革命”观。所谓的“易姓革命”,是指“只要受命于天,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不德失政的君主,自立为帝”。显然,弘扬“万世一系”思想的天皇,不可能接受这个观念。于是,中世以来的天皇和贵族只好进一步神化、美化过往的历史,将所有天皇视为同一家族的一分子,将继体天皇也视为旁系皇族,以树立一个对抗“易姓革命”的新思想,就是当出现不德失政的天皇时,只可找旁系出身、德才兼具的皇族来取代。因为历史上无先例可循,以他姓取代自然也就没有合法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