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谁说学理不实用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说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含义是,从书本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人们未必能够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本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实践。有人据此加以扩展,认为要成事就得实践,不要信什么书本。
这样的扩展有一定正面意义,因为有些书本中的内容假大空,让众多辨别不了真伪的读者非但领悟不到真知,反而中毒不浅。想要成事,肯定不能只停留于书本,还需付诸实践。以投资为例,想要获得收益,就不能停留于学习投资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要真刀真枪地去实践。
但这样的扩展也有不当之处。经过实践检验后的真知也可以记录于书本之中;有些股民在股市中摸爬滚打多年,实践经验丰富,但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这表明,该诗句有特定的含义,不宜胡乱扩展、任意套用。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知识,多为相对真理、条件真理。例如,本书介绍的会计造假现象、坏的企业战略、低等级的企业领导者的特征,就是一些相对真理。投资者如果不了解这些,或长期违背这些原则,只想凭借一套所谓“炒股秘籍”玩转市场,那么几年下来,很可能已被一连串的“雷”炸得魂不附体了。
别小看相对真理,它们可是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有用武器。社会经济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短期变化可能无章法,但长期变化则有规律可循。不遵循市场规律,玩小概率游戏,在特殊时期内可能还会偶尔奏效,从长期来看必定效果不佳。进行股票投资时,有时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为你带来不错的短期收益,有时一个正确的决策在短期内可能给你带来的却是亏损。若不从决策过程及胜负概率的角度思考,就难以判断某次决策的对与错。决策过程不当,长期获胜的概率就会很低,在这种情况下,短期的成功反而会让人误入歧途。
指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那些相对真理是从哪里来的?笔者认为,最可靠的途径就是过去几十年人类在社会科学领域积累起来的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虽不是全部,但其中一些研究成果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们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对实践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这样的学术成果就是笔者欣赏的学理。汇聚这类学理的书你能说它们“浅”吗?
单就股票投资领域来说,我们看到的国外经典著作,如马尔基尔的《漫步华尔街》、埃利斯的《赢得输家的游戏》等,均基于大量的学术研究,对各种投资策略进行充分论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
但凡世界上持续成功的股票投资家,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基本上都是好学理的践行者:人声鼎沸的时候,只出不进;无人问津的时候,大胆买入。因为金融学相关研究已证明,流动性与预期收益成反比。社会上一些不依学理行事的人,还总爱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那套小概率玩法管用,这种现象已得到心理学的证实:有些人越不懂,越自信;人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往往是最自信的,这个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已经很懂了。
价值投资者低价买入优质企业的股票,不受市场情绪的影响,伴随企业一路成长。这类实践者获得的长期成功,有着强力的学理支持。投机者长期输多赢少,也是学理早就论证过了的。在股票投资领域,有多少人比巴菲特更成功?还有什么投资部落如格雷厄姆-多德部落那样群星闪耀?
价值投资者的长期成功是遵循好学理的结果。好学理深刻地揭示了现象背后的隐含规律。在这个繁花似锦的世界,在波涛汹涌的股海,不掌握点学理,头脑中没几件像样的思维武器,就凭一腔热血、几句口号,空想成功,怕是有志难成。
可以肯定的是,书本与实践已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不再非此即彼,两者的关系变得复杂多样,并且,情境化特征明显。附加条件,设定情境,不求绝对,但求相对,按大概率成功的学理行事,是成为人生赢家的不二法宝。用好学理指导实践,不能说时时灵验,但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这是学理的力量,这是科学的力量,也是好书的标准。
好书本传播好学理,好学理培养好思维,
好思维助力好决策,好决策成就好人生。
笔者得益于众多好书相伴,才得以现在夜夜安枕。作为报答,笔者也想写出一本让人们受益的好书。如果读者真的能从中受益,笔者就满足了。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投资者关注影响企业并购的作用机理与经济后果研究(7197020736)》,以及中山大学2019年度“三大”建设文科重要成果培育专题《基于大数据的企业价值创造理论与并购决策研究》的支持。
让学理在实践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