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章 司马懿的名言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
“举奸需机密,扬善要彰显。”
“夫将兵者,不战则守,不守则走,不走则逃,不逃则死。”
“司马懿,不会与他人争斗。”——这是司马懿说的一句名言。读懂这句话,胜读十年书。谦恭内敛,不争不抢,正是司马懿在职场上的写照。司马懿对对手和敌人的尊敬,让我们看到他的胸襟和气量。他还说:“我这一生遇到的都是朋友,没有敌人。”他感恩对手,向对手学习,因为正是由于对手的存在,才使自己更加强大,才能获得更长足的进步。
“那些一心想赢的人,就能赢到最后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真的能笑到最后。”——这是司马懿以“失败学”教育两个儿子说的话。
在人们的印象中,司马懿一生多次中计败给诸葛亮,最为有名的一战,是他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代表作,其实这是司马懿故意而为之。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当时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建立的北方防线全部瓦解,甚至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诸葛亮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他使用空城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他仍敢使用空城计,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猜到司马懿足够谨慎或愚蠢,而是诸葛亮知道,司马懿足够聪明,毕竟两个人斗了那么多年,对方的实力都心知肚明。
当时司马懿亲统几十万大军,来追击诸葛亮仅剩的一点残军,准备一举歼灭。但是司马懿到了西城,看到诸葛亮稳坐城头,优雅拂琴,音调絲毫不乱,而且城门大开,只有几个老兵扫地。如果攻城,诸葛亮被捉无疑。但司马懿此时考虑的早已不是军事问题,而是做人的问题。他立即下令退兵。这让人们认为他不敢攻城,怕中了诸葛亮的计谋。而实际上是因为他知道,他和诸葛亮是相互依存,互相牵制的。如果诸葛亮死了,自己也离死亡不远了。因为曹操早对司马懿才华太高保持戒心。如果不是曹军打不过诸葛亮,恐怕司马懿早就死在大牢里了。他知道诸葛亮在,他就有存在的价值。杀了诸葛亮,也等于杀了自己。
司马懿考虑事情非常长远,司马懿过人之处就是装糊涂,假糊涂才是真聪明。所以曹家斗不过司马懿。他曾说:“这天下说不定是谁家的。”而最终司马懿成了三国最大的赢家。“曹家天下归司马。”
谁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却很少有人能正确面对失败,司马懿就告诉我们,面对失败多一些耐心,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