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4章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等名言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中语。实际上这正是治疗当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就是强调一个“静”字,要虚静。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生先养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可以调适情志。人的情志变化是肌体对外界刺激的客观反映,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异常的情志变化,暴发性情志障碍可引发疾病。这就是《老子》的一种思想。为什么现代人那么浮躁?是因为心不静。恬淡虚无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这个是最重要的。在恬淡虚无的基础上,真气从之是一种修练方法。精神内守就是“精神”不要外泄,精气和神气留在体内,不要外泄,这样什么病都没有了。即“病安从来?”
生活中平平淡淡才是真。无欲则安;妄想徒生烦恼,扰乱情志伤人元气,七情不和,脏腑阴阳失调,百病则生。精神内守,神志不为外欲所惑,五脏不受其扰,脏腑阴阳和合,病安从来?
“养生贵在养心。”——这是孙思邈的名言。孙思邈生于西魏时代,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被誉为药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
他认为:“养生要养性,性既为善,内外百病皆不生。”就是说人要健康长寿,须得修身养性,心地善良;如果心性不善,即便吃灵丹妙药,也难保长寿。他自己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为人治病,不论贫贱富贵,都待如亲人;病人求医,不论昼夜寒暑,必亲往救治。
孙思邈曾阐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此五者无于心中,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
这种以性养生之法,则把修身养性放在祛病养生之前。如果人为世间名利而钻营,因内心喜怒而不平,沉迷于声色之好,耽溺于口腹之欲,内心就无法保持清净,自然难以养身;如果人能看轻这名、利、情、色、欲,心境达到淡然清净,此乃大自在也。
孙思邈归纳总结了养生“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认为“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同时又提出反对“十二多”:“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神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志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在此基础上希望人们“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
“十二少”是养生的真谛,“十二多”则是丧命之本。只有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畅又有所系,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其精华就是“心平气和,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