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礼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龙袍的礼仪之用

鉴于礼服过于繁琐,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除祭天地、宗庙时服用衮冕,其余场合都不用;一般小祀、露布、亲征、省牲、郊庙等用通天冠。

古代中国的皇帝,高高在上,威武庄严,但是皇帝其实也很辛苦。每天早早起来,上朝决策国家重大事务,披阅奏折;参加各种重大的祭祀礼仪活动,还要学习各种知识。出于对皇帝威严的考虑,龙袍也是宽大威武,制作龙袍的面料中包含着真金真银的金属线,还有各种衬里,分量也不轻,穿戴颇费时间,穿在身上也并不舒服。因此按照不同的作用,皇帝服饰又分为祭服、礼服、常服和燕居服等。

比如,清代皇帝服饰就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七大类。礼服、吉服(龙袍)、戎服用于祭祀、朝会、吉庆等重要礼仪场合;行服、雨服、便服用于出行和日常闲居等场合。常服较为特殊,用于一般性的较正式场合,如在祭祀的斋戒期内,或如遇到先帝忌辰,及经筵、恭上尊谥、恭奉册宝等场合。因此,常服兼有礼仪性与随意性的双重性质,是介于从礼仪性向实用性过渡的一类服饰。

清代皇帝礼服是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包括端罩、衮服和朝袍三种。端罩是形制宽大的褂式裘皮服装,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身长过膝,皮毛朝外穿。衮服是穿于朝袍之外的褂式服装,圆领、对襟、平袖,身长过腰,袖长及肘,在两肩、前胸和后背各饰正面五爪金龙一团,左右肩分别饰日、月两章。衮服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皇子穿朝袍时配穿的外褂,形制虽与皇帝相同,但减去了日月两章,不能称衮服,而称龙褂。亲王以下至文武九品,穿朝袍时配穿的外褂则称为补服后补褂。清代衮服,只有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下穿。形式为圆领、对襟、长与坐齐(至晚清衣长至膝下),平袖,袖与肘齐;石青色面,石青色扣鼻,钴金圆纽子五;织、绣或缂丝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为纹,前胸、后背、两肩各一;左肩日,右肩月,团龙间以五色云,下海水江牙;春秋为棉或夹,冬用裘,夏用纱。皇子所穿者减去日月纹,其余完全相同,但不叫衮服而叫“龙褂”。(7)

清代乾隆朝定制的皇帝朝袍,标准式样为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附披肩领,上衣下裳相连属,衣长及脚,袖长掩手的长袍服装。清代皇帝朝袍有蓝色、明黄色、红色和月白色四种颜色,分别在祭祀天、地、日、月时穿用,还配有与朝袍颜色一致的朝珠、佩挂:祭祀天是蓝色的青金石朝珠,祭祀地是黄色的蜜珀朝珠,祭祀日是红色的珊瑚朝珠,祭祀月是白色的绿松石朝珠。

吉服是宫廷喜庆节日场合穿的服装,包括吉服褂和吉服袍,吉服袍即人们常说的龙袍。皇帝龙袍的形制是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四开裾的直身式长袍。龙袍色用明黄,全身饰金龙九条,其中前胸、后背和两肩正龙各一,下摆前后行龙各二,里襟行龙一。全袍列十二章纹。吉服袍与朝袍的区别在于,朝袍为上衣下裳连属式,附披肩领;吉福袍则为直身式,无披肩领。此外,二者全身所饰的龙纹形状与数量也不相同。

行服是清代皇帝外出巡行、狩猎时所穿的服装,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行带等五部分。

雨服是下雨时皇帝所穿的服装,包括雨冠、雨衣和雨裳三部分。

戎服是皇帝参加军事活动时所穿服装,皇帝的戎服称大阅甲,专用于检阅八旗军队。

便服是清代宫廷日常闲居时穿用的服装,包括便袍、马褂、氅衣、衬衣、坎肩、袄、斗篷、裤等。《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中没有关于便服的记载,但是在清代皇帝的起居和穿戴档等文献资料中有记录。

在一些现在的影视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明代皇帝不论在什么场合都穿着龙袍,这其实不符合史实。龙袍一般只在重大场合下穿戴,诸如上朝、祭天、祭祖等。日常活动,休闲玩耍时,皇帝也穿其他服装,于是就有了礼服、吉服、常服、燕居之服(清代称便服)的区别。影视剧中皇帝的服饰,往往是一个模子,即以龙袍(吉服)代替了皇帝的其他服饰。

祭祀、朝会、吉庆等重要礼仪场合,皇帝必须穿礼服、吉服、戎服。皇帝及其所穿的服饰代表着政体的形象与威严,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因此,对于服饰的用料、款式、颜色和花纹,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日常生活或非礼仪活动中,皇帝的服饰可以简单、随便,规定有所松弛。这种场合下,体现的是人的本性,自然、舒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行服、雨服、便服的用料、款式和颜色相对较为简单和随意。比起祭祀、朝会等重大礼仪,一般性的活动,如祭祀的斋戒期、先帝生辰忌日等,规模较小,政治性、象征性也相应减弱,此时皇帝会穿戴常服,兼顾庄重与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