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有甲无铠
铠甲是后起的词汇。上古时期用于保护战士身体的防护服,称为甲胄。三代时期无铠,只有皮革为甲,所以不称铠而称甲。进入商代以后,青铜得到大量运用,铸造了很多鼎、盘、尊等礼器、食器、酒器;青铜也被应用于军事上,一是兵器,二是甲胄之中的胄。
甲骨文中的“甲胄”二字,像有缨饰的头盔。商代的甲胄有六七种之多,大体上是在甲胄顶部铸一铜管,用来插羽毛作为缨饰。“熄灯摘缨”说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楚庄王宴请群臣,席间让妃子向大臣将军敬酒。忽然一阵大风吹灭了灯火,大厅一片黑暗。一位将军饮酒失态,趁黑抚摸妃子的手臂。妃子趁势摘下了将军头盔上的红缨,向楚庄王哭诉臣子非礼,要求严惩失礼的人。但是楚庄王并没有怪罪,而是说:“大家开怀畅饮,何不都将帽缨摘下?”于是在灯亮之前,群臣都摘下了帽缨,那个失礼的将军并没有暴露。后来这位将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汗马功劳,为的就是报答楚庄王当日的恩情。
商代的甲胄,主要以皮革为主,头盔以青铜铸造。殷商时有铜盔,周代有青铜盔,青铜胸甲。甲即后来的铠,胄为盔,后世称兜鍪。
夏代的甲用藤木和皮革制作,即藤甲和皮甲,防护的部位局限于前胸和后背。木甲使用时间较藤甲稍晚,木甲甲片以木为芯,两面贴革,然后用丝带连缀组编而成。
甲骨文中没有“铠”字,说明商代纯粹以青铜为主要材料的铠甲还没出现。这时期甲主要以皮革为原料。商代青铜主要用于礼器,以及酒具,甚至兵器,尚未大量用于甲胄之中。在保护甲中,有少量的青铜部件,主要起装饰效果或局部增强保护功能。青铜胄多为将官所佩戴。
商代、西周时期,甲多以藤、木、皮革制成。皮甲以整张兽皮制成,只能保护前胸和后背,穿着这种裹身的整片皮甲,不便作战。随着战斗经验的丰富,人们开始将皮革裁剪成大小不一的甲片,根据身体形状缝合,皮甲片不再是单层,而是多层缝合,表面涂漆。由若干小片甲片组合而成的甲,不仅贴身,而且便于腰、腋、肩部的活动,也具有保护的作用。此外,还在皮质甲上缀以青铜护甲、青铜甲泡。缀满青铜泡、甲的甲衣,防护性较纯皮的甲要牢固,抗砍击能力更强。
皮质甲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皮革的加工技术也趋向成熟,可以制作出具有相当抗砍杀进攻能力的甲胄。《周礼》记载:“犀甲七属,兕(雌犀牛)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合甲是指削去皮革中的里肉,合以为甲,就是采用多层皮革编织成甲,其坚韧、牢固程度也有所增强。早期的甲是单层皮革,周代的甲是多层皮革,使用寿命可以达到三百年。当时的甲分为三部分,上身、下身及下腿。上身的甲可以连缀到腰间,下身直至腰部以下。考虑到穿戴方便,交战灵活,上身合甲一般是五札(即五属),也就是皮革五层。甲片与甲片之间以绳相缀而成。
青铜甲在西周才得到运用。据周纬《中国兵器史稿》记载:周代的铜札叶作正圆形,多以七片为一组。青铜甲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甲衣的保护性;但是青铜在当时比较贵重,青铜甲的数量较少,主要供高级将领使用。士兵们只能穿藤甲、皮甲,冲在第一线搏杀。
随着冶铁技术的发达,铁被用于兵器铸造和甲胄制作。《史记》中就有魏国锐卒身披铁铠、头戴兜鍪作战的记载。铁甲的出现,不仅说明制作甲胄的材料种类进一步增多,而且也说明甲胄制作技术更趋成熟。战国时期,虽然有铁甲出现,但是皮甲并没有消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皮甲仍是甲胄的主要品种。比起青铜甲和铁甲,皮甲分量轻,柔韧,使用寿命长,穿在战士身上,比金属甲灵活。冷兵器时期,近距离厮杀,灵活性很重要。
甲胄分为甲与胄,甲就是用于保护身体的甲衣,胄指保护头部的甲衣,也就是头盔。战国时期甲胄主要有藤胄、皮胄、青铜胄和铁胄(兜鍪)。皮胄就是用皮革缝制的保护头部的盔,由4至6枚皮甲片连缀而成。青铜胄,多为覆钵形,通高18—24厘米,一般约重2公斤,其保护的范围前可达眉部,后可至肩部。铁胄的外形类似当时的饭锅——鍪,故名兜鍪。1965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兜鍪实物,全高26厘米,由89片4—5厘米大小的铁甲编缀而成,顶部呈圆形平顶,用两片半圆形甲片编缀而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硝烟弥漫,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强大的兵力,骁勇善战的军队,是国力强盛的表现。《左传》、《战国策》和《史记》都记载了很多次战争。良好的盔甲,能有效保护战士身体,提高战斗力,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西周时期,秦还只是一个游牧部落。公元前771年,秦部落成为诸侯国。经过数次变法,实施富国强兵政策之后,秦国逐渐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称秦始皇。
图4-1 穿铠甲的秦代跪射俑
秦国的强大依托于军队的强大。秦军中有驾驭战车、冲锋陷阵的重装部队,他们骁勇善战,攻坚克敌,战无不胜。在秦兵马俑中出土的战袍俑、铠甲俑,都属于重装部队。秦代的铁铠技术渐趋成熟,铠甲结构精密、完善。从形制上,甲可分为长方形、方圆形、椭圆型,甲片尺寸更小,一般长3.3—4.5厘米,最长的也只有6厘米。秦国军队中还出现了穿软甲(一种夹棉絮纳实,足可抵御箭矢的絮衣)的轻装军队。这类将士不穿分量很重的铠甲,而是身着轻便的絮衣(软甲),轻装上阵,专门担任灵活机动的突击性任务,类似当今的突击队。
图4-2 汉代将帅服饰复原图(选自刘永华《中国历代服饰集萃》)
汉代出现了玄甲。《史记正义》解释道:“玄甲,铁甲也。”西汉初年,铁甲大量运用于汉代军队之中。《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这里的甲兵就是佩戴铠甲的军队,可见当时抗击匈奴的卫青军队中就有配备完整铠甲的精装部队。此外,西汉时皮甲已经退居其次,被铁甲代替。
西汉时期,炼钢业发展,出现了“百炼钢”技术,铁制铠甲制造技术代替了青铜铠甲制作技术。军戎服饰的保护功能提升,出现了保护颈部的“盆领”、保护双肩和上臂的“披膊”以及保护两腿的“鹘尾”和“腿裙”。西汉时甲胄下身防护仍比较薄弱,东汉时下甲得到了发展,到了三国时期,腿裙已经变得既长且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