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的实践之路:报告·足迹·品悟(2013-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追忆抗战,缅怀先烈

实践·足迹

一、军博·军事·军魂

战争,是国之大事,生死之争,存亡之道,在1937年的中国更是如此。日军炮击宛平城,妄图侵占华北。国难当头,29军官兵奋起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力竭不敌,最终血染宛平城,英雄空余恨。正如《抗战宣言》所言,当时的中国已快要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人世悲惨之境地,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而战端一开,便是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全民抗战由此拉开帷幕,这场战争无关信仰,无关军衔,无关社会地位,只关乎四万万同胞要求抵御外侮的心。

如今,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在这70年里,人们的口口相传,文献典籍的记载,课堂老师的教诲,以及影视作品中不同侧重的还原,使得我们对这场战争只有一个碎片化的认识,使得每个人看待抗日战争都有着一个自己特定的角度。在我看来,一场战争的胜利归根结底除了取决于人心向背外,还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大,军事战略战术和装备达到有效的平衡,制约敌人,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我们从遗存下来的文物文献中窥见历史。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没有浓墨重彩,也无须添油加醋,它们的存在就真真切切地为观者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北京本身有着丰富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并且相当系统和完善。为了使我们对文物资料的观察更系统,更好地了解抗战时期的军事斗争历程,从而对这段历史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激发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我们选择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我们的实践目的地,通过网上军博查阅了大量资料,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实地参观访问。

二、每一样兵器都有故事

2015年7月5日上午10点,我们社会实践团6名成员连同我们的指导老师李赫亚老师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始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去的当天天气比较闷热,温度达到36℃,但当天参观军事博物馆的人还是很多。由于军事博物馆在进行加固改造工程,我们参观了设在外部的兵器棚,其中展示了很多抗战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兵器,包括坦克大炮汽车,还有飞机等,这些兵器中有很多是缴获日军的,还有部分兵器在战争中功绩显著,受到嘉奖。

在中央兵器棚中有一辆坦克,它并不起眼,军绿色外壳,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孔,整个表面看上去崎岖不平。这辆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用被击毁的侵华日军坦克和缴获的部分零配件装配而成的,它曾参加过锦州、天津等战役,在作战中有力地配合了步兵的进攻。这或许是一场日本侵略者发起的“讨伐战”,人民解放军奋起抵抗,用炮火击退日军的进攻,并缴获对于他们来说还没有配备的坦克,战士们的心情是欣喜的,可又异常沉重。这一次虽然胜利了,可昨天还一起吃饭的兄弟却已经不在了;这一次虽然胜利了,可下一次日军不知什么时候还会发动进攻。可不管怎样,心中的信念不会变,把日军赶出中国夺取战争最后的胜利的决心不会变。看着这辆坦克,我们脑海中显现出了很多人的身影,他们身形刚毅,为夺到这辆坦克而欢呼,围在坦克的周围抚摸,装配零件修整坦克,在坦克的旁边冲锋,倒下,再冲锋……这辆坦克的具体缴获时间和缘由已不可考,在它被缴获、装配后,又经历一场场战役,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到如今它矗立在这里供人们参观,当年与它一起经历枪林弹雨的人们早已离开。抬眼望去,一架架飞机,一门门大炮,一辆辆坦克无声地集结在这里,它们的背后一定都有着令人动容的故事,只是物是人非,我们如今只能从弹痕和只言片语中自行体会。不语,方成其肃穆,成其深厚。

三、精神永流传

2015年7月5日下午2点,我们结束了对兵器棚的参观之后,开始进行我们社会实践的第二个环节——采访参观军博的路人。我们采取两人一组的形式,分别对小学生、中年人、老年人等三个年龄段的人进行采访,采访的问题由浅入深,因人而异。由于我们采访的老人对象因为语言的问题没能成功进行下去,作为补充,我们对一位参观军博的美国人进行采访,了解外国人对抗日战争的看法,以世界的眼光看抗战。

接受我们采访的中年人近60岁,言语间表达着自己对抗战独特的见解。他们那一代人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出生,从父辈那里耳濡目染抗战的艰辛与胜利的喜悦,依旧保持着对革命的崇敬,保持着质朴又纯粹的心。社会不断演变发展,这一切的源头不能忘记,正如他所说,来军博增加军事知识,增强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即使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也应该关心国家大事,铭记历史,位卑岂敢忘忧国。

我们采访了一位带着两个1岁多的小孩子来参观军事博物馆的外国人,他对我们提出的抗战及相关问题的回答较为客观。在他看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乃至“二战”是一场十分暴力和冷血的战争,无数的民众和士兵被残忍地杀害了,这场战争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惨绝人寰的。我们谈及日本如今对于“二战”的态度暧昧遮掩,他表示认同。在他看来日本政府现在的态度不利于改善中日关系,目前仍面对许多冲突与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暂时的,随着中国的强大终会解决。除此以外,他认为国际事务总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世界的发展。

采访结束后,我们在军博的留言簿上留下了我们的感想和殷殷期盼,我们翻看起观众的留言。有一位62岁的退休女工写道:“看了历史的见证,真为我们的前辈感到自豪,但希望国家能多向下一代传播历史,不要忘记过去,努力学习,为国家多修造更加科学的武器,使国家强大,使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使后代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光荣。”言辞质朴,但情谊殷切。这也是我们想说的和想做的,战争已经远去,但我们的民族精神应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继往开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四、枪林弹雨造铁军 强我国防指北理

2015年7月5日晚上8点,我们社会实践团六名成员在学校北食堂一层开展了社会实践的心得交流,成员们纷纷说了自己的实践心得。

徐单单同学表示自己在参观展出的兵器时,联想到抗日英雄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浴血奋战的场面,感慨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如今的抗日剧神化当年的中国军队,贬低日军的军事素质以及作战能力,让年轻一代对抗日战争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她坦言,通过这次参观深知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缺乏对事实的了解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同时她也表示以后会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学习,铭记历史,不忘英雄,心怀感恩,珍惜眼前,更好地前行。

岑卓芪同学对我们采访小学生而他们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印象十分深刻,感触很深。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历史是不容许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后代所忘记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居安思危。同时也要严格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认清历史,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能感情意气用事,更不能想当然或先入为主。

李竹岩同学表示,她对支撑着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民族精神感到震撼和佩服。她说我们的民族精神穿越过黑暗却从未中断,历尽磨难但日渐日强。时间飞逝,大浪淘沙,我们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学会珍惜,学会继承,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她说,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脚下的路还很长,困难和挑战也在所难免,关键是要保持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黄文艺同学看到兵器棚里已经破旧的坦克和锈迹斑斑的炮管,感触很深。他说,今日和平是先辈用鲜血成就的,而保卫今日之和平却不仅仅需要鲜血。在科技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的国防再也不能依靠巨大的人员牺牲来巩固,我们的国防需要的是高精尖的武器装备,一流的科技人才。而作为一名北理工学子,面对这些尘封着历史的武器,不由得升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沿袭着北理工军工文化的传统,打造出我们中国的利剑和强盾,这应该是每个北理工学子肩负的重任,当年的枪林弹雨锻造出我们坚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如今的国防需要我们北理工的科技支撑。黄文艺同学的发言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一致认为,以科技支撑国防,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是我们每个北理工人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的心得交流会一直到晚上10点才结束,每个人都显得意犹未尽、慷慨激昂。社会实践团团长杨芃同学全程进行了记录,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汇总整理。之后,我们对实践团指导老师李赫亚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李赫亚老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详尽的回答,其专业的思考角度使我们思考问题有了全新的思路,受益匪浅。通过对她的访谈,我们也意识到我们对抗战对历史对如今的社会时事了解的还是太少,思考的还不够深入。李赫亚老师对我们的社会实践做出了中肯的评价,她说:“做一件事就要有做一件事的收获,就像书不能白读一样是一个道理。”大家觉得她说得很对,这次社会实践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以后如果有类似的活动要多做一些功课,找几份以前做得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看看,学习一下人家的方法和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布局,再针对自己的题目去构思。谨记老师的教诲。

到此,我们的社会实践就告一段落了。忆往昔,烽烟起峥嵘岁月,如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八年抗战岁月,多少热血男儿血洒疆场;今夕,看我北理工学子为国防筑坚固城墙!

实践·品悟

铭记历史 居安思危

2013级本科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岑卓芪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世界都展开了各种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小组进行了“追忆抗战岁月、缅怀英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习和研究抗战历史,如何正确认识昨天、精准把握今天、努力开创明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参观了军事博物馆,并采访了几位中外游客,听取了他们对于抗日战争的一些看法。通过对于几位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对比,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随着年龄的递减,人们对那段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历史所了解的越来越少。很多小学生一问三不知,甚至告诉我们他们老师从来未教过他们这些历史知识。

这段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历史是不容许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后代所忘记的。同时我们也要严格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认清历史,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能感情意气用事,更不能想当然或先入为主。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九旬老兵称抗战剧多是乱编,日军枪法准单兵素质强》。不光是日本人,对于我们国民来说,同样也要正视这段抗日历史。一些媒体不应随意歪曲历史,传播错误历史,要体现对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的尊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居安思危!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2013级本科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徐单单

没有了期末复习时的紧张与压力,经过周密而详细的计划以及李赫亚老师的指导,在团长的带领下,我们实践团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军事博物馆参观,此次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实践团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之一。虽然只有短短一天的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

上午准时在军事博物馆与老师汇合,虽然军事博物馆没有完全开放,但还是有好多人前来参观。馆外展览了很多兵器,像飞机、大炮、坦克等,都是岁月的积淀。看着这些兵器,眼前浮现出抗日英雄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浴血奋战的场面。转而想到现在很多的抗日剧试图通过神化当年的中国军队,贬低日军的军事素质以及作战能力,让年轻一代对抗日战争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如果抗战真的像抗日剧中这么容易,想必抗战用不了14年这么久吧,更不会牺牲那么多伟大的战士们。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通过这次参观,我也深知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仅仅是之前的语文以及历史课本知识,我想我以后会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学习,不忘英雄,心怀感恩,珍惜眼前!

枪林弹雨造铁军,强我国防指北理

2013级本科生,材料化学专业 黄文艺

枪林弹雨造铁军,强我国防指北理。14年抗战岁月,多少热血男儿血洒疆场,今夕,看我北理学子为国防筑坚固城墙!

犹然记得《亮剑》里,一个团能缴获到几门迫击炮就当宝贝使,而日军飞机坦克运输车机械化部队源源不断;抗美援朝,即使几十万大军,也不能阻止敌军飞机贴头皮侦察。当我看到军事博物馆里缴获的各国坦克、大炮,凝视着粗壮的炮管,即使在7月的盛夏里也能感受到钢铁的冰冷。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那群虽有着满腔热血却从未感受过现代军事武器的中国军人,第一次冒着呼啸的炮火冲锋,第一次看见那个铁皮坦克,会有着和我一样惊讶和惧怕的心情吗?他们当中定有很多人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冲锋了。

今日和平是先辈用鲜血铸就的,而保卫今日之和平却不仅仅需要鲜血。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军,国民党军队虽有着美国的补给却也不及,共产党军队更是以缴获为重要补给源。在巨大装备落差下,我们用无数的伤亡换取了最终胜利。此时,面对着这些已经破旧的坦克和锈迹斑斑的炮管,我不禁思考,在科技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是否有着和其他国家相同级别的武器装备呢?我们的国防再也不能依靠巨大的人员牺牲来巩固,我们的国防需要的是高精尖的武器装备,一流的科技人才。

具有远见的中国共产党在1940年创办了延安自然研究院(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作为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在军工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一名北理工学子,面对这些尘封着历史的武器,不由得升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沿袭着北理工军工文化的传统,打造出我们中国的利剑和强盾,这应该是每个北理工学子应肩负的重任。

当年的枪林弹雨锻造出我们坚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如今的国防需要我们北理工的科技支撑。和平,现在由我们一起来守护。

信念腾飞 奋勇向前

2013级本科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李竹岩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与北京理工大学75周年校庆之际,为了积极响应北京理工大学暑假社会实践的号召,我们开展了寻找红色印记的社会实践。

由于军事博物馆正在装修,我们在室外的临时景点逐一进行了参观。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近代战争馆和全国解放战争馆。

走进近代战争馆,它记述着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压迫的斗争史。同学们在这里看到的是:英军进犯厦门时使用的火炮,与法军在镇南关作战的兵器,沙俄侵略军的步枪、军刀、军号,圆明园的实景复原模型……而让人无法释怀的是那张近代战争赔款的列表,它这样写着: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白银2亿两;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这些条约让大家的心情由沉重转为了倍感羞辱。

怀着这样的心情在走进抗日战争馆和全国解放战争馆后转为了激进和奋发,因为这是一段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团结御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抗日战争馆进口处是雕塑《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气概迎面扑来;八路军简陋的装备和缴获的日军武器和国旗,显示了中国人民抗日必胜的决心;抗日战争胜利岗村宁次投降呈交的佩刀,是日军侵华失败的象征。在全国解放战争馆里展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推翻国民党政权黑暗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光辉历史。

在回学校的路上,我思考着,一个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奋勇向前?我想是信念,是精神,更是民族的灵魂。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而其精髓就是贯穿始终的民族精神,它穿越过黑暗却从未中断,历尽磨难但日渐日强。时间飞逝,大浪淘沙,我们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学会珍惜,学会继承,是我们应该做到的。离开军事博物馆,心情还是沉重的,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脚下的路还很长,困难和挑战也在所难免,关键是要保持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保持自信,保持勇敢!

精神永流传

2013级本科生,材料化学专业 杨芃

2015年7月5日上午10点,我们社会实践团6名成员连同我们的指导老师李赫亚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始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去的当天天气比较闷热,温度达到36℃,但当天参观军事博物馆的人还是很多。由于军事博物馆还在进行加固改造工程,我们参观了设在外部的兵器棚,其中展示了很多抗战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兵器,包括坦克、大炮、汽车还有飞机等,这些兵器中有很多是缴获日军的,还有部分兵器在战争中功绩显著,受到嘉奖。

随后,我们对前来参观军事博物馆的人们进行随机采访。接受我们采访的一位中年人近60岁,言语间表达着自己对抗战独特的见解。他们那一代人从父辈那里耳濡目染抗战的艰辛与胜利的喜悦,保持着对革命的尊敬,保持着质朴又纯粹的心。社会不断演变发展,这一切的源头不能忘记,正如他所说,来军博增加军事知识,增强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即使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也应该关心国家大事,铭记历史,位卑岂敢忘忧国。

采访结束后,我们翻看观众的留言。有一位62岁的退休女工写道:“看了历史的见证,真为我们的前辈感到自豪,但希望国家能多向下一代传播历史,不要忘记过去,努力学习,为国家多修造更加科学的武器,使国家强大,使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使后代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光荣。”言辞质朴,但情谊殷切。这也是我们想说的和想做的,战争已经远去,但我们的民族精神应该一代代也传承下去,继往开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实践团成员:尚国珺 岑卓芪 徐单单 黄文艺 李竹岩 杨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