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章
首节
“道无不在”,本兼全而一无欠缺底。圣人惟欲道理遂处流行,不惟自己尽道,更要一家人人尽道,世世尽道,同归于善,方是圣心。但时运不济,则亦无如之何。文王惟丁气运之隆,父作子述,一家世德,正合圣人心事。此其所以无忧,而为尽道之大者也。如此看,理极正大,自属不易。但谓文王尽道只在空际说,一无实际,恐亦未然。《赛合注》虽太拘,而大意自合本文。《精言》讥其伤巧,殊不然也。
玩本文语势,两“以”字,紧承文王说来缩归,文王自不可易。《精言》主王季(70)、武王说,非是。两“之”字,暗指文王之道说。盖本文下“作述”字煞有意味,原从文王身上来,故不说“文王尽道”,而“文王尽道”即此已见。语意如此,非伤巧也。“文王尽道”见于诗书者已不可胜纪,何须屡陈?故此就大处言之,而寓实迹于其中。
王季对文王为父,武王对文王为子,故下遂系之以“作述”,安得谓是王季、武王相对,而反不对文王言乎?对文王言,则“尽道”在其中矣。“文王尽道”固不单主于能继能开,而“开、继”即此而在。正见世德相承,无不尽道,此所以无忧也。若《合注》(71),只以能承开为无忧,则意思说底小了,与《语类》“适当天运”之说不合矣。《蒙引》“无所作为”云云,更不可用。
《精言》载田说(72)“不忧”。“前无承,后无继”,是言王季、武王之尽道。《合注》所言“无忧”,“所以承,所以开”,是言文王之尽道,意迥不同。田说可用,《合注》不可用。
“勤王家”,见《武成》(73)。孔(74)疏言:“能缵太王之业,勤及王家也。”
按:此王家,即指周家说。
每玩《学庸》,其言道之精妙固不具论,即其用意之深隐,细密措词之浅深,错综侧出之互见,真所谓巧不可阶。但巧妙悉归于正大,非如文家之尖颖也。虽巧,又何伤?因《精言》附论之。
次节
“缵绪”,即是积功累仁,继前人之尽道也。“戎衣有天下”,正伐暴救民处。乃尽道中第一件大事,故下文侈陈之。
按:《章句》于“太王”下引书并引诗,且用“武成王”三字,可见“戎衣有天下”即是“缵绪”处。《辑语》可从。马先生则从《或问小注》之说,是从“一戎衣”“一”字看出,故以为上下融洽也。玩此文义,当回环看。惟“缵绪”,故以“戎衣而有天下”。其实“伐暴救民”正是“缵绪”事,不是打在“缵绪”外也。《注》意尤在“伐”一层。
《精言》一节,紧要在首句,若作唤起下文,“缵绪”反轻矣。圣人语气原是直下。
按:此说自是本文正意。《小注》特从“一”字,看出承“缵绪”意来,却非正意也。
“尊为天子”四句,承“有天下”来,极言其事业之盛,总以其从“缵绪”尽道来也,与前章“以福尽孝”者较不同。
末节
文王可以有此德而不能成,武王可以有此德而不暇成,故周公成之。
“追王上祀”,《注》言“推文武之意,推太王、王季之意”。此是“孝先”之意,义及乎王迹所起,及于无穷;又有因其功德之义。盖尽己之孝思,又贻先人以可安,则世数分远近,功德辨浅深,正是中庸之道也。
《章句》“制为礼法以及天下”,大概是承上“追王上祀”二段,总说通节意。故“葬祭、丧礼”一气串下,而归于“推己以及人”也。末句亦是统说。“达乎诸侯”以下,非止带父母之丧说,与本文末句不同。
“文王尽道”在“世德无忧”上说;武王则以“缵绪有天下”说;周公则以“成德垂及天下后世”说,皆由庸行而言其大者也。《详说》载《翼注》《条辨》两条,发本章大旨,极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