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的箭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土司的祖先

据老人们的说法,杨司令(对杨土司的另一种称呼)是杨家将的后代,因为有人说,杨家将的杨四郎到了西夏或藏区,当了藏人的女婿,所以外面的人就觉得杨土司是杨家将的后代。但杨土司自己却有两种说法:对汉人时,他宣称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代,但面对藏人时,他又说自己是松赞干布的后代。且不论真假,这倒是显露出了杨土司的智慧,因为他哪边都讨好,总是用漂亮的说法,让自己的家族显出名门之后的味道。不过,这也是正常的,即使不是杨土司这样的当权者,就算是普通的老百姓,一有机会,也爱往千百年前的名人族谱上靠,图个脸上有光,就像血统上要是有点贵气了,自个儿也能瞬间成个人物,身板都能高大不少,这种心理就跟光宗耀祖一样。问题是,很多人是不是真能光宗耀祖,说不清。光宗耀祖得是自己争气了,成长了,能让祖先因为有了这样的子孙,而觉得自己脸上有光,而不是自己沾了祖宗的光,在人前显得更尊贵一些。借来的尊贵,毕竟不是自己的,腰板够硬,也要里面真有骨气在支撑着,要是没有骨气,祖上多么威风,也只是祖上的事,跟他有啥关系?所以,那些总把老祖宗挂在嘴边,自己不见有啥作为者,到了最后,也得不到他想要的尊严——当然,这里面不包括杨土司,土司虽是世袭的,但杨土司自己是真有本事的,而且他真有德行,不失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关于杨土司的出身问题,我翻过很多文史资料,其中包括宋史、辽史、西夏史,从中,我确实找到了有关的一些文献。

当初金朝亡国以后,金朝管辖的那些少数民族都被汉化了,只有那些住得比较偏僻、生活比较原始的人,才保留了少数民族的习俗。这些没有被汉化的少数民族,变成了后来的满族。但是,党项人后来到了哪里,这个谁都不清楚。在康巴地区,倒是找到了党项人的一些影子,因为党项在藏语里的读音是“米亚”,在康巴地区,就有这样一个部落。而且,元昊的家族是从甘孜和阿坝的交界处——白龙江的白水源头——发展过来的。河源的上部,河的源头,在古藏语中是“多巴”,经过语言的演变,“多巴”渐渐变成了“拓跋”,而元昊家族恰好就叫“拓跋”。另外,元昊的家族源自北魏王朝,最开始姓李,后弃李姓,改姓“元”。在北魏的文化中,“元”的意思是大地、土地——这一点,在南北朝的历史中也是有所记载的——这跟藏文的“康巴”也很相近。元昊的家族,要是放在康巴地区,就是藏人,我们称之为“侬江”。尼巴村里有个阿尼的学识特别好,他就说,尼巴人是“侬”的后代。

而且,卓尼有一种藏族的分支,叫觉乃藏族,俗称“三格毛”。这个“三格毛”从发饰到穿着,都跟党项人很相似。他们的妇女把头发编成三根粗大的辫子——“格毛儿”就是辫子的意思——在卓尼,“三格毛”至少有好几万人。

当年党项人力量不强,必须依托其他王朝的力量,有时候是吐蕃,有时候是唐朝。但是吐蕃靠不住,他们那时经常欺负党项人,到了后来,党项人自然就和唐朝走得比较近了。唐朝后来爆发了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唐王朝心头的病。于是,党项人便派了兵支援唐朝,党项的骑兵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中原不善骑术的汉人哪里见过这种阵仗,肯定打不过的。所以,党项人当然就为剿灭黄巢部队立下了汗马功劳。以是功劳,唐王朝给党项人划分了一些土地,包括现在的陕北、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土地上,党项人一天天壮大,党项首领的野心也一天天壮大。尤其在五代十国乱了之后,“多巴”家族的野心就更大了,他们不想再依赖其他王朝生存了,想独立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北魏鲜卑人的后代,应该建立自己的王国。既然有了土地,势力也越来越壮大了,他们就开始发展自己的政权。他们把统辖土地上的人都归为自己的庶民,为了统一,以示与别国的区别,他们让所有庶民都把头发剃了,只留后脑勺和两侧的一点点头发,还让所有的女人都把服装换成了胡服。那时的党项人,就跟“三格毛”非常相似了。

另外,卓尼的第一代杨土司名字是“江”,用卓尼方言读,刚好跟“项”一样。再加上,杨土司的姓是“噶”,所以有人就认为杨土司是党项人。但是,在这里,你如果说你是党项人的后裔,那是很不好的。在藏族人看来,党项人无论从文化方面,还是从宗教方面,比起西藏人来说,都落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