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生化和免疫学检查

一、胸腔积液检查
胸腔积液可分为两种:因非炎性因素导致的漏出液;因炎性因素导致的渗出液(表4-2)。
表4-2 漏出液和渗出液的区别
酸碱值,要求取标本后立即送检,值降低可见于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 急性化脓性炎症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性胸膜炎及恶性肿瘤时以淋巴细胞为主,寄生虫病和过敏性疾病时,胸腔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
二、呼吸道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
患儿初次感染呼吸道病原体后,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经过7~10天,机体开始产生以IgM为主的抗体。但是当患儿二次感染此病原体时,产生抗体潜伏期短,主要是以IgG为主,不易检测到特异性的IgM。检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患儿血清中病原体特异的IgM,用于辅助诊断是否感染相关病原体。

(一)间接免疫荧光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作为一种常规免疫诊断手段,特异性和灵敏度高,为临床检验实验室广泛采用。仅需要一份简单的血清试剂,采样方便,不易污染,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测到的病原体抗体如下:

1.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2.肺炎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主要引起人的非典型性肺炎,同时还可致支气管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等。

3.嗜肺军团菌

轻度感染者出现发热和肌肉痛症状,严重感染者引发肺炎。

4.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全球婴儿和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同时也会在大龄儿童及成人中导致轻微或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5.腺病毒

腺病毒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和眼结膜等途径传播。儿童感染腺病毒主要发生咽结膜热和腺病毒肺炎两种疾病。

6.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感染造成的儿童或成人下呼吸道疾病通常伴有三种形式的肺炎:病毒性流感肺炎,并发性病毒-细菌肺炎,流感病毒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

7.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是幼儿、儿童和成人的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人类副流感病毒的四种亚型各有不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Ⅰ型和Ⅱ型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造成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Ⅰ型是这种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而Ⅱ型次之。Ⅰ型和Ⅱ型均能造成其他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Ⅲ型经常导致肺炎和细支气管炎。Ⅳ型很难检出,可能是因为它很少导致严重的疾病。副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在1~7天。

8.Q热立克次体

30%~80%的感染者有肺部病变,病变肺部特点与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相似。Q热立克次体与嗜肺军团菌碱基序列相似度达91.3%,提示两者关系密切。Q热立克次体还是目前立克次体中唯一证明携带质粒的病原体。Q热立克次体对人的感染力特别强,在外界环境中存活长久,不用媒介(节肢动物)帮忙,可直接通过气溶胶使人及动物感染。

(二)间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将特异性的抗原以条带状或斑点状固定在膜上,胶体金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标记在结合垫上,当待检样本加到试纸条一端的样本垫上后,通过毛细作用向前运动,溶解结合垫上胶体金标记试剂后相互反应,再移动至固定的抗原或抗体的区域时,待检物和金标试剂的结合物又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检测带或检测斑点上,通过肉眼观察显色结果。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能在2分钟内完成检测,是目前世界上检测抗体较为快捷的检测方法。临床上已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的结核分枝杆菌等的抗体。

(三)乳胶凝集法

将病原体抗原致敏人工明胶颗粒,致敏颗粒与人血清中存在的病原体相应抗体发生凝集反应。操作简单、迅速,并尽可能消除红细胞载体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凝集图像清晰,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适合于早期诊断。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肺炎支原体等的辅助诊断。

(四)冷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辅助诊断,是用于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的方法。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儿血清中常含有较高的冷凝集素,可以与患儿的自身红细胞或“O”型红细胞于4℃条件下发生凝集,在37℃时又可逆性完全散开。血清冷凝集素家族为IgM型,大多数在发病的第1周末开始出现,到第3~4周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于2~3个月后消失。效价>1∶32为阳性,阳性率约为33%~76%。一次检查凝集价1∶64或动态检查升高4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该试验阳性率低,特异性不好,但是方法相对简便易行。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锥虫病等也可呈阳性反应,但是滴度不高。

(五)过敏原IgE筛查

过敏原可分为吸入性过敏原和食入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筛查结果阳性,对患有鼻炎、结膜炎、气管炎、哮喘以及一般呼吸道症状的患儿可以确定其是由于吸入性反应原而产生的变态反应。食入性过敏原筛查检测呈阳性,表示患儿对该食物可能过敏。在筛查阳性结果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对吸入性过敏原或食入性过敏原行进一步单项测定,判断患儿对哪种过敏原过敏。单项测定项目有户尘螨、狗毛发或皮屑、鸡蛋白、牛奶、鱼、小麦、花生、大豆、蟹、虾、蛋黄、鸡肉、蟑螂、梧桐、油漆、橡胶或乳胶、矮豚草、蒿等。

(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是嗜酸性粒细胞颗粒中的高细胞毒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是产生哮喘炎症的主要细胞。炎症过程中,气道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即发生脱颗粒,释放ECP,导致气道上皮损伤,进而增加气道的过敏性,引起气道慢性炎症。哮喘患儿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导致血清和其他体液如支气管肺泡液和痰液的ECP水平升高。血清ECP水平客观反映了哮喘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验证程度,高水平提示哮喘患儿的炎症状态。

(七)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

利用结核分枝杆菌中存在一段“RD1基因”,其编码产生结核分枝杆菌特异的CFP-10和ESAT-6蛋白。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中,结核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被RD1编码抗原活化后分泌γ-干扰素,后者被微孔板上γ-干扰素抗体结合,通过显色形成色素沉淀斑点,从而诊断结核感染。正常人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则不会被刺激产生γ-干扰素。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具有其他方法无法相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到95%左右,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和环境分歧杆菌感染影响。样本采集简单,创伤小,仅需简单的实验室血液检查。

(八)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是用于诊断结核菌感染所致Ⅳ型超敏反应的皮肤试验,对诊断活动性结核病和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参考意义,是目前临床最常用于结核筛查的方法。用5结核菌素单位(0.1ml)标准剂量进行皮内注射,并在48~72小时后观察结果。我国规定以72小时为观察反应时间,48~96小时内皆可测量反应,记录方法是将测得的硬结横径毫米数×纵径毫米数表示,如有水疱、硬结、坏死和淋巴结炎时,应作记录。无硬结或硬结平均直径<5mm者为阴性。硬结平均直径≥5mm者为阳性,5~9mm为一般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以上局部有水疱、出血、坏死及淋巴管炎者均为强阳性。
由于我国卡介苗接种率高,结核菌素试验假阳性率也高,且易受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在免疫功能受抑制人群中的低反应率限制了其应用。结核菌素试验对婴幼儿的诊断价值比成年人大,因为年龄越小,自然感染率越低;3岁以下强阳性反应者,应视为有新近感染的活动性结核病,须给予治疗。
(沈立松 刘宏景 陈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