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个体音乐能力的发展意义
走向自主初步
如前所述,音乐思维最重要的意义,是让音乐学习者从自在、自为走向自主,从感性水平对音乐的感受、宣泄,提高到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综合把握。
和声学是西方音乐体系的基本大法,也是艺术音乐的思维基础。对于每个音乐院校的学生而言,就必然是继乐理之后最重要的必修科目。它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通过它可以掌握或了解和声的各种写作技法,更在于它是培养音乐思维的最初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把和声的学习称谓专业入门之始并不为过。
小杨申请暂停,大概是对“艺术音乐”的概念不太清楚吧。乐教授向她解释:音乐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文化音乐,主要直接与物质生活有关;一是艺术音乐,主要与人的终极精神追求有关。
艺术音乐是随着工业文明,随着理性主义,随着个性解放而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主要的特征是立足于个人创作,以理性综合感性的表述方式,超越社会意识形态的局限,表现超越现实意义的典型形象和情感。
“所谓超越现实,”乐仁诗看她们的脸色有些困惑,于是又作了解释,“因为任何再完美的现实秩序都是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束缚。艺术音乐主要解释的是,人为何存在,应当追求怎样的境界。因此,艺术音乐所表现的意象,具有理性意义,亦可称为理性意象。”
“是不是可以简单地说,这种表现精神层面、与物质生活并无直接关系的音乐,大概就是指各种交响乐、赋格、奏鸣曲那样的音乐?”小欣接着问。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细部)
“我们这里叫作‘高雅音乐’,”小梅说,“可是什么叫高雅呢?”
“不管它吧,”乐仁诗说,“和它相反的是文化音乐,这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活的音乐,如号子、舞曲、广播操配乐,群众歌曲,包括那些歌手们嗷嗷不休的倒腔滥调。总之,各种娱乐、宣传、礼仪,等等。这类音乐涉及的心理活动通常较为浅层、单一,主要是情感的宣泄,甚至只能说是一些情绪而已,因此是局限在主要是感性水平的心理活动。”
“那这样看来,我们这里多的是文化音乐,真的符合艺术音乐的作品并不多,”小杨说,“它们都是按照西方体制写的吧?”
“只要符合这样的概念,无论什么乐器都可以写成艺术音乐啊。只是艺术音乐的写作语法结构等等方面还有许多特征,我们以后再说吧。”
培养思维定势
西方音乐既以多声部音乐为本,那么表述多声部音乐基本规律的和声学必然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这种定势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和声学对于音响内张力与外倾力的力度发展的表述,符合情感发展的逻辑,也符合事物发展中力的轨迹逻辑。
这种思维定势之形成,成为西方体制音乐家音乐思维的内在诱导,在非自觉的层次操纵了作品的力度、色彩、声部等的运行,帮助学习者形成艺术的直觉,我们将在后文更详细地讨论直觉对音乐家的意义。
反之,西方音乐的发展,也必定与突破旧有的思维定势有关。例如对不协和的处理、对功能进行的反叛,等等。
因此,对学习者而言,首先要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才可使自己的一切音乐行为符合西方体制的要求;其次,是在思维定势上的创造、展衍;最后,更是对它的突破。这三个步骤也是必由之路。
领悟音乐真谛
如前所述,在西方音乐的语境中,和声既然是使一般时间予以个性化力度化的手段,那么有了和声思维便能够把西方音乐的进行提高到时间—空间交融艺术本质的高度加以再认识。
这样的再认识也就是不会局限在把音乐只是作为单纯的自我情感宣泄里,而是让与音乐家正处于同一现实时间的听众,带入被自己和声手段所创造的虚拟时间里,通过力度、色彩的变化,诱使他们共同感受到情感的变化。
加深音乐理解
和声思维与和声感既是音乐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它的掌握也就必然会加深对于音乐作品中各种细节的体验和理解。
透析作品个性特征
这种体验和理解,首先是建立在对作品个性的认识上。
如前所述,和声学是一种虚拟的表述,它的种种和声进行都是一般性的、原则性的概括。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也就有可能以此为滤纸,取得作品的个性结晶体。
这样的领悟,主要通过学习和声简化分析的技术得到。简单说来,去除和弦外音,归并和声音级,使音乐浓缩成最简单的基本模式——巩固调性的主属和弦——从而得到背景;理解在此基础上构成的骨架和弦进行,由此得到中景。透过两个最一般性的和声表述层次,前景中出现的一切现象,无论外音的运用,还是装饰的、附加的、变化的种种细节,也就是作曲家不同于一般个性的表现了。
在下例中可以看到,整段音乐实际上只有一个主和弦背景。推到中景时,有变格进行(2/4,bE),其间还有一个三度弱进行(3/2,Ⅲ6)。推到前景时,可以看到作曲家为了掩盖三和弦结构以及大小调的音调,刻意用了四度叠置和弦以及带有五声性骨架的旋律进行(2/4—1/3):
【2—27】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茱丽叶》“阳台告别”
把握时代风格特征
从获取和声中景的分析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和弦关系,也可以得到时代风格的一些特征。
例如聆听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总会让我们感到有一种简洁、纯净、充满青春活力的美灌注在大师乐谱的每一个音符中,但往往又很难解释清楚作品何以能有这样的境界。对中景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注意到,那几乎只用正三和弦的连接构成(见例2—8),上四下五度的进行充满力度,显示出英雄主义气魄;和声序进明晰,言简意赅,全无矫饰,因而才可能在推到前景时,在延长的和声节奏中显出优雅、活泼和天真,在密集的和声节奏中又可以感到沉思的魅力。这样的音乐完全适应了立足理性表述,以及追求结构平衡的审美观念。
浪漫主义的中景就已显示出力度变化的细致和色彩的丰富。例如肖邦《F大调夜曲》,开始四小节只是一个主和弦背景(1—4/1),这就规定了这几小节基本是平静的情绪,中景虽然出现了Ⅵ6(2/1)Ⅴ34(2/2—3/3)等经过性流动,以及推到前景的音型节奏,整体表现的仍然是一种散淡、闲适、流畅的心情。
但是第四小节向Ⅵ离调(4/2—3),表现了情绪偶有所动,犹如“风乍起”,随后一路下行,高音声部沿着G(5/1)—F(6/1)—E(7/1)—D (8/3)—C(9/3)进行,低音四度平行地跟着这些音构成连续的七和弦第二转位,在中景上,又形成了各种带有半音下行的、由线形结合构成的经过和弦,音乐进行有了动力,恰似“闲引鸳鸯芳径里”,一直到第八小节才回到原先的平静。可见,没有对和声的理解,是抓不住其中不同层次的结构,也察觉不出这里的微表情的。
【2—28】肖邦《F大调夜曲》(Op.15,No.1)
“这就是说,所谓‘抒情’,在不同时代、不同和声风格中的运用是完全不同的了?”小欣问。
“所谓抒情,就本质上而言,一是放慢,让我们心灵仔仔细细地去感受;一是迷乱,一种摆脱秩序的意向——关于这一点,以后还会提到,”乐仁诗说,“文艺复兴时代多声部音乐的抒情,还没有得到秩序的控制——也不需要秩序控制,这是相互的——完全显示着情感的迷乱本性。到了巴洛克时代,有了和声的秩序了,要求放慢的抒情则被大片大片的序进所填满,或者是通过对一个和声本身的装饰体现——这也是一种迷乱——因为这是个以夸张为抒情的时代。”
几个人在那里想了一会,好像倒也是。“那么古典时代呢?”小梅问。
“古典时代是理性控制下的热情,”乐仁诗说,“因此与秩序取得高度的平衡,有显示着力度的连续离调,但没有巴赫的频率那样密,也没有那么长篇;有对和弦的装饰,但不过分,充其量也就是一些装饰音,不过瘾的话,最后还有一个华彩段。”
“浪漫派就不是了,”小杨想到李斯特和肖邦的钢琴曲,不禁脱口而出,“那是一种怎样的抒情呢?和声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浪漫派的本质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强调是特殊性情感的发展过程,因此他们的抒情,在和声进行中有乐此不彼的对临时主和弦的装饰——但不像巴赫时代那样就是简单的副属和弦,而是有各种花样,包括阻碍、意外、副下属和弦、人为的变音,等等,”乐仁诗反问,“难道不是这样吗?”
“但是到新古典主义这些花样一下子就少了,他们就不抒情了吗?”小梅问。
老乐未曾开口自己先笑了来,又要用到那句江湖口诀了:“这个问题问得好,你们想想呢?”
“我记得你课上说过,”小欣说,“现代音乐讨厌浪漫主义的感情滥觞,他们不再是不厌其烦地演绎个人情感过程。”“难怪在他们的作品中突然换调、等音变换的手法很多,而逐渐转调的展开段都很少见了。”小梅恍然大悟。
“那爵士的和声呢?”小杨忽发奇想问道。
乐仁诗没想到她会问这样的问题,想了一想说,“爵士的和声主要是用了很多高叠和弦,发展了复合的音响;一方面又有许多游移的进行,造成音响的朦胧,”他说,“但西方世界的人们喜欢这样的感觉,对它的兴趣有增无减,从上世纪初一直在发展。大概和20世纪人们意识到对于世界认识是多解性,或者说和理性开始受到怀疑有关吧。”乐仁诗的口气虽然不怎么肯定,但看来也很少有人想过这种和声趣味与思想发展史有什么关系。“这里面的确有很多问题可以探讨,亦即,音乐的写作技法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思潮,不过,”他停了一下,“只是从和声的角度来说,有的风格,譬如后浪漫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等,未必能说得很清楚,这留到以后说吧。”乐仁诗看看大家,三个人都说好啊。
强化多声听觉
和声的学习,必定使得学习者的多声听觉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虽然视唱练耳课程也会涉及到多音听觉的分辨,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听感觉练习,可能收效有限。因此,这种听辨能力不仅是彻底了解每个和弦的原位构成、转位形态、排列位置、声部进行,等等,还应当与和声理论结合起来,能够真正地感觉到五度的纯净,三度的丰满。即便是七度,还应当分辨出小七度的柔和与大七度的尖锐。
这也包括在和弦连接上,正格进行的推动感和变格进行的宽广感,以及连续三度进行的色彩效果,反功能进行,例如Ⅴ—Ⅳ的清新,Ⅴ—Ⅵ的中断,甚至Ⅳ小和弦的伤感、增三和弦的膨胀,等等。
在写作练习的思维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能有内心听觉伴随,而不是强调做完之后的检查。这就能极大地使多声听觉得以敏锐。
在各种手段配合下,听觉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心理活动的结果。亦即做到“谱上一目了然、手上随之动作、内心同时听到”或者“手指有动作感觉,明白谱上应有怎样的记法、心中应有怎样的音响”。有这样的能力,才是一个专业音乐学习者对音响把握的基本功。
有了这样敏锐的听觉,才可能为结构的聆听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