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江宁非遗地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丹阳

与『江宁』相似,丹阳一名在历史上的实指区域多有变迁,历为郡、县、乡镇三级政区之名。既曾作为南京全域之郡名,也是秦汉旧县、苏皖两省相毗邻的两座古镇之名,以及唐以来丹阳县(市)(六朝之曲阿)的名称。

江宁境内的小丹阳,是今宁镇地区丹阳一名最早的起源地。秦统一六国后,曾在此置丹杨县,属鄣郡。《晋书》称因『丹杨山多赤柳』得名。按丹即赤,杨与柳古人往往不分,即『丹杨』为『赤柳』之异名。又汉唐时代历史文献中亦写作『丹阳』。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绛岩山……本名赤山,丹阳之义出于此。天宝初改为绛岩山』;南宋《景定建康志》引江南《地志》云:『郡国有赭山,其山丹赤』,即『丹阳』得名于『丹为山名,山南为阳,故曰丹阳』。《景定建康志》作者周应合在《辨丹阳》中调和两说,指出:『丹山之有丹杨,则因木取义,宜也;丹杨山之南曰丹阳,因方取义,亦宜也。二字之通,毋庸深辨。』

明《金陵古今图考》汉丹阳郡图

南京出土的孙吴『丹杨郡』砖

『丹阳』一名由县而郡,始于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一二一)或元封二年(前一〇九),改鄣郡为丹阳(杨、扬)郡,郡治初设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辖宛陵、丹阳等十七县,地跨今皖南、苏南西部、浙江西北一带。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二二〇),孙权将丹阳郡治迁至建业(今南京),后于秦淮南岸修筑了丹阳郡城。西晋太康元年(二八〇)分丹阳郡置宣城郡,丹阳郡境缩小,仅辖今南京市长江以南及附近的马鞍山、芜湖、溧阳、句容一带。东晋与南朝前期,丹阳作为都城所在之郡,号曰『丹阳尹』,比拟汉之京兆尹,其地位雄居全国各郡之首,而丹阳也成为京城的代称之一。如南朝谢朓《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题中的『丹阳』,即指京城建康。又如北魏杨元慎嘲笑梁将陈庆之曰:『乍至中土,思忆本乡。急手速去,还尔丹阳。』南朝齐梁宗室投奔北朝者,也多被封为『丹阳王』、『丹阳郡开国公』等爵位。

隋开皇九年(五八九)平陈,建康城惨遭荡毁,丹阳郡亦被废。大业三年(六〇七)全国改州为郡,改蒋州(治石头城)为丹阳郡。大业末年天下大乱,隋帝杨广曾命人『治丹杨宫,将徙都之』,因其被弑而未遂。唐朝武德三年(六二〇)改丹阳郡为扬州,九年(六二六)扬州移治江都(今扬州市),于是丹阳不复为南京全境之名。但在文人雅士的怀古作品中,丹阳仍常用于指代南京,如唐代孙逖《丹阳行》、严维《丹阳送韦参军》等,皆取丹阳之故名,吟咏缅怀金陵的往事沧桑。

自汉代以来,因丹阳的郡、县治所不在一地,故俗称丹阳县为『小丹阳』。西汉武帝时丹阳县一度为『丹杨侯国』,以封江都王子刘敢。东汉末年吕范从孙策渡江,『下小丹杨』,即指丹阳县。隋开皇九年(五八九)丹阳县废入溧水县,唐武德三年(六二〇)复置,贞观元年(六二七)再废入当涂县,天宝元年(七四二)又以曲阿县(今丹阳市)为丹阳县,为示区分,民间仍称丹阳旧县为小丹阳。今日之小丹阳,为江宁区横溪街道所属丹阳社区,在江宁区人民政府西南约三十七公里处。主街道呈井字形,地跨苏、皖两省界上,以一巷之分隔为南北两片,南部为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北部即江宁区丹阳社区。

小丹阳全境地处低山、丘陵、平原结合部,镇郊农副产品、山货丰富,其中以稻米、鱼类最多,自古即以米市、鱼市著称。唐代废县之后,小丹阳仍为江南重要的传统集市,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时已称丹阳镇。元、明、清、中华民国各代沿之。繁盛的市镇,联系着小丹阳自古以来重要的交通区位。其地控扼襟要,秦代的驰道即达于境内,南京古代的南出口之一『小丹阳路』与今之宁丹公路均以此地为终点,因此小丹阳向有南京南大门之称,自古以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后期吴楚争霸,曾在这一带作战。东晋苏峻之乱时,叛军『自小丹阳南道步来』。清末太平军与清军在此反复争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二支队三团曾取得『小丹阳战斗』的胜利,进驻本镇。

江苏小丹阳牌坊

两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小丹阳的名胜与逸闻颇多,堪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诗仙李白曾赞颂『放歌丹阳湖』的隐士周惟长,盛赞其地『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在小丹阳境内,北有始建于元代的园林庵,是当时南京地区著名的道教建筑。东南的东河上旧有古青石拱桥,工艺精细,气势磅礴。境内的七仙山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中『董永和七仙女』的发源地和流传地之一。境内的小甘村还是金陵世族甘氏的祖居地,旧有甘氏宗祠,东晋镇南大将军甘卓、清代史学家兼藏书家甘熙等历史名人皆出此族。

链接:汉魏六朝丹阳郡辖县变迁

南朝丹阳郡城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