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于中国书画鉴定
一、中国书画鉴定学
中国书画鉴定学,是文物学和美术学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着重于实践的应用性边缘学科。
中国书画鉴定学,包括书画鉴定方法和鉴定理论两大领域。
书画鉴定,传承久远。古称鉴定之法,法者,方式、步骤、手段是也,古人已尽其能、善其法、成其事。今人或称鉴定学,学者,别门类、建理论、成系统之谓也,或美其名曰“科学”。观今之学界,就书画鉴定之学科,不过编纂古人之法,生搬西洋之论,企望草创新学,却难免脱离实践、纸上谈兵。故欲建成“中国书画鉴定学”之系统,任重而道远。
本课程限于课时和授课对象,着重于书画鉴定的基础知识和鉴定方法的讲授。
【笔记与注释】
书画鉴定是一门久远的学问,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大致勾勒了书画鉴定方法的基本轮廓,明清时书画鉴定的理念和方法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如明人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就归纳了“观神韵、考流传、辨纸绢、识临仿”的鉴定要诀。
近代以来,鉴藏家吴湖帆的鉴定理念和方法显示出传统鉴定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相兼容的趋势,被定位为书画鉴定学的奠基者。受吴湖帆影响的鉴定家张珩在《怎样鉴定书画》中首次提出了“书画鉴定之学”的概念,标志着书画鉴定学的初步形成。他将鉴定的依据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初步建立了书画鉴定的学理和方法,表现出注重理论性和方法论的特色。虽然“书画鉴定学”的概念还不等同于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学”,但已建立了由学理和方法组成的专业知识体系,能反映出书画鉴定的本质和规律。而现代具有代表性的鉴定家如徐邦达、启功、刘九庵、谢稚柳等人的鉴定方法,构成了书画鉴定学的核心方法论。
现代书画鉴定的学科体系,在理论、方法论和研究空间上,仍在逐步建设和发展。书画鉴定的目的是解决作品的真伪问题,需要依靠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论,因此,鉴定方法是书画鉴定学的重点内容。
【拓展阅读】
张珩著:《怎样鉴定书画》,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版。
徐邦达著;故宫博物院编:《古书画鉴定概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薛永年主编:《名家鉴画探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
二、书画鉴定的起源
先有书画作伪,方需书画鉴定。
有案可稽之书法作伪事例,始见于南朝刘宋。
明帝时,虞龢受命编鉴钟、王等名家书法,著《论书表》,云有牟利者伪造二王书法:“锐意摹写,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3)
史载绘画作伪之最早案例,为唐代武后时张易之兄弟所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天后朝,张易之奏召天下画工,修内库图画。因使工人各推所长,锐意模写,仍旧装背,一毫不差,其真者多归易之。”(4)
【笔记与注释】
魏晋时书画创作大为发展,帝王、贵族收藏之风日盛,书画供不应求,于是摹拓或作伪等方式应运而生,而伪书画的产生也促使了书画品评、辨别、鉴定的出现,如南齐王僧虔的《答太祖论书启》、梁陶弘景的《论书启》、虞龢的《论书表》等,都是对书法进行品评和鉴定的著述,可视为书画鉴定的发端。而从此时开始,赏与鉴常相结合,这是书画鉴定的基本特征。
隋唐时官私收藏更加盛行,书画的供求矛盾更尖锐,为了射利牟益,伪作甚为泛滥,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宋元明清以来,书画作伪造假之风不绝,且手段多样、情况复杂,为此,历代鉴赏家著书立说,促使了书画鉴定学问的发展成熟。
可见,书画鉴定发源于六朝,隋唐时逐步形成,宋元时大为发展,明清时已趋于成熟,近现代以来则由传统经验性的鉴赏、品评和散论式的记述向着系统的学科体系建设迈进。
三、书画鉴定的任务
(一)辨别真伪
定真辨伪,是书画鉴定最基本的任务,最核心的工作。没有真伪就无所谓书画鉴定。
(二)断定年代
传世之无款书画,即使一时无法确认作者,亦需大致断定作品的创作年代。断定年代的依据,是作品内容、载体(纸绢等)、裱工包装等所反映的时代气息。有名款而无年款之书画,先辨真伪,再论年代。书画家行世数十载,其作品有创作早晚之分,亦有幼稚、成熟、巅峰、衰落的阶段之别,价值相差甚巨。
(三)确认作者
无款书画,或可确认作者。比对传世书画之有款真迹,若其笔墨造型、时代特征等各要项相符,结合文献考证,可大致判断无款书画之作者。
(四)区分优劣
同一作者,作品传世既多,必有优劣之分。不同作者,无论同时异世,艺有高低之别。优劣既分,价值自现。
(五)诠释内容
书法作品不注出处,绘画作品不题图名,古人习以为常,今人观之茫然。
甲骨钟鼎,醉句狂草,常人不知所云。人物故实,仙山华殿,奇花异禽,凡俗观之无语。如此种种,皆需诠释注解,以利文化传播。
(六)探微索隐
书道久远,意境高深,画艺品评,逸神妙能,何以认知。书画之功能,无论成教化、助人伦,抑或效《春秋》、讽时事,多借题发挥者,其意也隐,其道也玄。须有知者,索隐发微,启迪后学,教化群众。
(七)订正史籍
史籍浩瀚,难免杂芜,引证不当,必出乖谬。鉴定书画之真迹,所承载之内容,可当信史确证,用以订正史籍之谬误。
(八)启发创作
鉴定既真,罗列为史,其承传转合,流变演进,观之自明。纵观古今,横论诸派,品评列子,高下立判。然后取舍借鉴,其前途自彰。
(九)估量价值
传世书画,既有文物价值,亦有市场价格。鉴定之任务,既要评定其文物级别,又要估量其市场价格,方称完善。
(十)指导收藏
无论公私收藏,无论着重于文物价值或市场价格,真伪,永远是门槛;优劣,一直是标准。博物馆之声誉,不全在藏品多寡。收藏家之高下,并非看花钱几许。眼力,真的最重要。没有鉴定家的指导,博物馆展陈常真伪参杂,暴发户收藏多惨不忍睹,耗资亿万,却做了冤大头。
【笔记与注释】
书画的优劣是相对的,而不同人有不同的审美喜好和见解,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讨论。书画家艺术的发展是逐步成熟的过程,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有优劣之分,且会受心境、体能、工具、材料等特殊条件的影响,从而造成作品的优劣和不同。有时众人认为是“优”的未必是真迹,如董其昌、金农等人,本就追求天真生拙,并不以工能见长,他们有的代笔画或伪作往往精熟巧妙,让人反以为真。可见,书画的优劣不等同于真伪,不能简单地认为优的即真迹、劣的即伪作。因此,鉴定时须熟悉书画家的艺术理念,掌握其从早期到晚期的艺术发展脉络及各时期的笔墨特性,先判断真伪,进而才能讨论高下优劣、评判价值。
弄清书画的题材和内容是鉴定的基础工作,此外还可以探究书画所反映的历史、社会、文化等信息。如不少研究者就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讨论北宋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情况,甚至透过画面解读出北宋末年沉重的社会危机以及画家对社会的隐忧。(5)当然,这样的探讨必须建立在书画是真迹或者确定了实际创作年代的基础上,且“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解读和诠释应严谨、适度。
四、书画鉴定的对象与范围
(一)存世的附着在各类载体上的所有中国书画作品(包括拓片、著录、出版物和其他图像数据所呈现的书画作品);
(二)附着于书画作品及其装裱、展陈、贮藏物品之上的附属作品(如:品鉴题跋、收藏印迹、题签标识等);
(三)纸绢、金石、各类器物、建筑物等书画作品载体及书画装裱、展陈、贮藏物品的材料质地、加工工艺、制作年代等;
(四)创作书画作品所使用的介质材料(墨、颜料等)及各种工具;
(五)其他相关的各类事项(作者及相关人物生平、历史文化背景,作品中呈现的衣冠配饰、建筑装修、家具器用、应时物种、地理地貌、风俗习惯等名物制度)。
简而言之,即:主附作品、材料工具、人事背景、名物制度。
五、书画鉴定的作用和意义
(一)书画鉴定是书画史和美术学研究、公私收藏、市场交易、政府执法等工作和活动的基础和依据。
(二)书画鉴定的成果,也为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民俗学、社会学、哲学、文学、文字学、美术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佐证。
书画鉴定的成果,对于书画史而言,一如历史学中的文献史料。没有书画鉴定的成果,书画史就有成为伪史学的危险。或者说,先有书画鉴定,后有书画史。实际上,现有的书画史著作,多有将伪作引用为史料的现象。
书画鉴定家与美术史家的志趣和分工,有着明显的区别。美国著名美术史家欧文·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论定为:“鉴定家是言简意赅的美术史家,而美术史家则是多嘴饶舌的鉴定家。”
【笔记与注释】
美术史是研究美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而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是由各时期、各流派和各艺术家的作品排列构筑起来的,如果没有年代和作者明确的真迹,便无法梳理某一阶段的脉络,而若依据伪作来研究美术史,那么结论自然也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因此,书画鉴定是美术史研究的基础,只有去伪存真,以真迹来梳理美术史,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1)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9页。
(2)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69页。
(3) 【南朝·宋】虞龢:《论书表》,载栾保群主编:《书论汇要 上》,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42页。
(4) 【唐】张彦远撰;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0页。
(5) 参见余辉著:《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