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 理论基础

由第2章的文献综述可以发现,目前关于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对组织公民行为及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以组织支持感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主。首先,本章对支撑工作生活质量与组织公民行为及工作绩效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提出本书初步的理论研究模型。

3.1.1 组织支持感理论

组织支持感,又称感知组织支持、组织支持认知和组织支持感受。美国Eisenberger等对组织支持感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中的员工对组织在多大程度重视他们的贡献和关心他们福利的总体感受”。学者们普遍认为组织支持感是员工对通过努力工作、忠诚于组织来换取的组织的回报和重视的感知[104]。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支持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Rhoades等对组织支持感进行了补充界定,他认为“组织支持感是指员工感受到的组织在有利或不利的境况下对待他们是否会有不同,同时组织是否重视他们的贡献”[105]。凌文辁等认为组织支持感是员工对组织是否尊重他们的贡献是否关心他们利益的看法,同时提出组织支持感应包含员工察觉到的组织对他们工作上的支持、组织对员工利益的关心和价值认同三个方面的内涵[106]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离职倾向和工作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Eisenberger等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会增加员工对组织的情感依附,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107]。刘璞等认为组织支持感会使员工产生一种为组织利益和组织目标达成做出贡献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用更高的组织承诺和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回报组织[108]

国内外研究也表明组织支持感对员工的角色外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hen等的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与角色外行为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组织支持感对员工角色外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的同时,员工角色外行为也会对员工的组织支持感产生正向影响[109]。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组织支持感与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Kraimer等认为组织支持感与员工的工作绩效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10]

3.1.2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书中对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进行了区分[111]。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被社会学家用于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借用和校正[112]。社会交换指的是一种利益互惠行为,指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帮助、支持等,使得对方有了回报的义务,但不知道对方是否会回报和什么时候回报,因此这种交换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113]。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具有理性的,他们是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交易或与他人交流,总是追求物质利益或效用最大化。人在市场中也是自由的,能够得到必要的信息,他们可以考虑所有的备选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理性选择能使他们的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交换的隐含条件是双方通过交换各自特有的资源,从而达到互利的目的,其核心是自我利益和互相依赖[114]。员工—组织关系的建立,一方面员工以个体的劳动换取组织的报酬,以个体对组织的忠诚换取组织对个体的关心和支持;另一方面组织通过员工的努力工作,获得更大的发展。员工与组织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形成就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的形成[105]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是基于教师和高校社会交换基础上的一种特殊行为,是高校教师通过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高校对其付出的相应经济报酬。高校除为教师提供契约要求的经济报酬之外,还应有其他的一些报酬,如优质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由此可见,教师与学校的交换中既包括交换双方的内在报酬,也含有工作外的报酬。教师的工作绩效行为是产生于社会交换的基础之上的,且高校教师工作绩效中的教学绩效和科研绩效是双方契约要求所必须付出的行为。

3.1.3 社会互动理论

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个体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也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互动是动物存在的重要方式。任何个体间的互动都是有意义的。互动可以发生在同物种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比如说小孩子和家犬之间的互动,按常理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动不属于社会互动,但是这种互动对社会交往也是有益的,因而也算做社会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对行为的反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115]。社会互动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观点[116]

(1)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介角色。人与人之间需要通过符号进行互动,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他们的想法和意图,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117]

(2)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从社会互动的视角描述了社会个体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受其从属的或希望从属的社会群体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纽科姆、谢里夫梅顿及凯利等人。所谓参照群体,指的是社会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归属为其成员,或者希望把自己归属为其成员,愿意接受其影响的群体。社会个体通过与参照群体进行对比和评价来构建、维护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一个社会个体可能有多个参照群体。个人的价值观和他们的参照群体的规范是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准,是个人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基础。该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该理论是研究个体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工具。

(3)约定互动理论

约定互动理论承袭了西方现象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传统,并且有所创新。约定互动理论学派的学者认为社会学家应该对人们家喻户晓的信息和行动进行研究,应该重视传统社会学所忽视的、作为社会现实基础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研究。

结合第2章关于工作生活质量、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不足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很少考察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没有考察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在工作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考虑到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对高校教师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有必要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构建相关理论模型,并结合四川高校教育背景,探讨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关系和相关作用机制,以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并为四川省高校的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本书主要研究教师工作生活质量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组织公民行为在工作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具体理论框架如图3-1所示:

图3-1 研究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