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销售员与客户间的信息差
有八成胜算的销售员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搬家,从报价网站上选了几家公司,最终拿到了三家公司的报价。因为有对比,用户们都会尽可能选便宜的,我也是如此。
周一早上,第一个搬家公司的人按照我们约定的时间与我见面。他拿着黑色的皮包,穿着整洁的西装,很有销售员的派头。“早上好!”在简单的问候之后,他就直接问了我一些问题,比如货物的数量有多少,什么时候搬,要搬到哪里……不到十分钟,就给了报价。
接着第二个搬家公司的人也来了,同样问了几个问题,我告诉他货物的数量、地点、日期后,他也很快给出了报价。对比金额后,我发现不同公司的价格设定不一样,第二家的价格非常便宜。我想,反正有报价汇总网站,等我拿到很多报价后,对比选一个便宜的就可以了。
午饭后,第三家的营业员A先生出现了。 A先生和前面的两个人不同,他没有穿西装,而是穿着现场工作的服装。我以为他会像其他公司员工一样问货物数量、地点、日期,然后马上给出报价。然而,我们的见面从闲聊开始,我问他什么时候进的公司,最近这样的搬家业务是否很多。待气氛缓和之后,他提出的疑问却完全推翻了我的设想。
“我想问一下,敝公司是您联系的第几家?”
A先生的疑问与其他两家的角度完全不同。
“……贵公司是第三家。”
我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使用了在家中不常用的“贵公司”来回答。
然后A先生还问:“您已经从其他公司拿到了报价吗?”
“是的,其他公司已经给了报价。”
针对我的回答, A先生进一步提出疑问。
“您看过报价后,觉得怎么样?”
A先生虽然开始深入提问了,但给人的感觉并没有压迫感,而是一种非常自然舒适的提问方式,因此我也就如实回答了。
“不同的搬家公司,价格差异很大啊,刚才的公司很便宜。”
“是的,价格的确会有不同……对了,在这之后,还会有其他公司来吗?”
“不会,贵公司是最后一家。”
听到我的回答, A先生露出了一丝微笑。
我本想如果A先生和另外两家公司一样问货物的数量、位置、日期的话,我会通过对比价格来做最后的决定。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超出了我的预想。
“能让我看一下您的屋子吗?”
另外两家公司没有这样问过,于是我回答:“没问题,请进。”
我和妻子两人带着A先生一起走进并参观了家里。
“这个房间是怎么使用的呢?”
“谁住在这里,生活怎么样呢?”
A先生问了这些问题,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交谈的内容。
“老婆因为兴趣在做这个……”
“哦,这个兴趣很棒啊。”
“谢谢。”
不经意间,我发现妻子也加入了交谈中。之前两家公司的人来时,妻子只是在旁边观望我与他们的对话。
在厨房, A先生说了这番话:
“的确,碗柜是从夫人的母亲那里传下来的贵重物品,所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会用专门的瓦楞纸箱来搬运。”
谨慎考虑,装餐具专用的瓦楞纸箱应该是任何一家搬家公司都会有的东西。但是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 A先生专门把它提出来,而且与重要的餐具要慎重搬运联系到了一起。
不知不觉,你来我往的对话让妻子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您丈夫是做什么工作的呢?”A先生还向妻子询问了我的工作。
当听说我经常出差,工作很忙时, A先生说:“如果您丈夫这么忙,搬家后的整理工作还是不要成为负担比较好。”
的确如他所说,搬家后的整理工作能减轻一些就好了。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很怕麻烦的人……
“如果您想轻松拆卸货物,我公司可以提供上门取回瓦楞纸箱的服务,在您指定的时间。”
这种取回服务任何一家搬家公司都会提供。但从之前的对话内容来看,只有这个销售员对我的家庭比较了解,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内心深处把他与另外两家进行了对比。
最开始的两家公司只是问了规范性的几个问题,就马上给了报价。确实也有便宜的公司,然而当我的脑海里输入“搬家事故”几个字后,浮现的只有委托便宜公司发出的后悔的声音。
而另一边, A先生了解了我们的情况,会慎重对待家里的重要物件。
如果因其他公司价格便宜引起事故和麻烦的话,那可真是讨厌……虽然还没有看到报价,但已经听到了自己推荐第三家A先生的心声。
果不其然,最后给出的报价比其他两家公司稍高了一些。
但是,我还是希望对方能细心地搬运我们家的贵重物品,因为工作繁忙,不想花费太多的功夫。想把搬家工作委托给了解我家情况的公司,因此很开心地把这项任务交给了A先生。
不过,毕竟此公司比另外两家价格高,我的心里涌出了对销售的兴趣,于是问道:“恕我冒昧地问一下,这不就是所谓的多家报价的比拼吗?您的营销很棒,虽然我想交给您,但您认为您的胜算有多少呢?”
A先生微笑着答道:“这个,我的胜算应该超过八成。”就像是十多家公司进行比较,在客户对价格严苛的业界中,用与其他公司相同的商品和服务(搬家工人、瓦楞纸箱和取回服务等)来竞争,而且报价比其他公司还高,胜算却是八成。
我在工作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们公司的商品没法与竞争对手差异化……”“客户最终还是用价格来做了决定啊。”可是,即便商品相同,价格还比其他公司高,也存在像A先生这样有八成胜算的销售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客户真的根据价格决定是否购买吗
“客户最终还是根据价格来决定是否购买的。”
苦于没法提高销售能力的销售员会这样告诉大家。
的确,从客户的立场考虑,尽可能用便宜的价格购买商品,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
实际上,客户是根据什么决定是否购买的呢?
公司拿出一些预算,设计了一个包括24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让309位有购买经验的人参与其中。调查结果会在本书的不同场景中介绍,我们调查的要点是:“从客户的视角是怎样看待销售的?”“在销售员看不见的地方,客户是如何在公司内部讨论的?”(见图1-1)
这里有个设问:“请选择你在确定成交公司时最重视的前三个因素。”
我们给选定的项目设定了第1位、第2位、第3位,但此表格的其他因素也需要注意。
与价格相关的有并排的两个项目,一个是“性价比的认同感”,这个分数特别高;另一个是 “便宜的价格”,这个得分并不高。
这两个虽然都提到了价格,但其含义却不尽相同。
“性价比的认同感”是说与效果相比,价格是否得到认同。 “便宜的价格”是与其他公司的报价做比较。“提案虽然被选入,但输在了价格上。”像这样的报告在销售组织中很常见,但实际上隐藏的是客户对性价比的严格把控。
然而,在客户说“价格有点贵啊”“这个价格老板很难认可”时,究竟是指性价比不高还是价格太高呢?目前并没有销售员去认真地确认这一点。
在销售培训中,我经常以“签约场景中客户对价格面露难色”为题材进行角色扮演,大多数销售员在听到客户说价格时,就会马上提出降价。
对方一说价格贵就条件反射似的马上降价,这样的销售员并不知道价格之外的战术,他们认为销售的成败是由价格来决定的。
同样是价格,但客户说的是“性价比的认同感”还是 “与其他公司的报价对比”,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价格太高背后的隐藏信息
“价格太高了”,是销售员经常听到的说辞,但是销售员很难确认客户说的是性价比还是与其他公司的价格对比。
因为客户对销售员说的也不一定是真话。
图1-2是关于已经接受提案但没有成交的原因调查结果。让人最感兴趣的是从下面两个角度提问,“客户是如何向销售员说明的?”“客户拒绝的真实理由是什么?”
结果可以看出客户的场面话理由与真心话理由之间的差别:
我们把不同的项目按从场面话到真心话的得分值,从左到右进行排列,越往左,场面话得分越高;越往右,真心话得分越高。也就是说,在左边的项目中,大部分客户虽然心里没这么想,却这么回答了;右边的项目中大部分虽然没这么说,但实际上是这么想的。
实际我们看一下,左边的是 “其他公司的价格更便宜” “提案内容不符合必要条件”。这些就是许多客户并不这么想,只是暂时用 “其他的更便宜” “这与我们想要的东西不同”这样的说辞来拒绝。
相反,表格右边是 “怎么都说不出口的真心话”。
客户心里即使对负责人不满,也很难说出口。不过,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性价比”这一项的真心话得分超过了场面话。
实际上客户很重视性价比,却经常向销售员隐藏自己对性价比的不认可。可能客户认为向销售员表达自己的疑问比较麻烦吧。
如何捕捉客户的内心?业绩不佳的销售员正愁于无法跨越这个壁垒。希望你们可以听到真心话并构建信任关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该如何去做呢?
六分之一的有效销售
客户信赖的销售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尤其是获得交往不深的客户的信赖,那些销售员大都是 “水平能力较高者”。
实际上客户会在怎样的概率下碰到那样的销售员呢?我们做了一个指标调查。
我们让作为客户的采购负责人从“与不同销售员交谈后,想再次见面的概率”中选择,结果如图1-3所示。
调查中我们设置了“2%以下”“2%~5%”“5%~10%”“10%~30%”“30%~50%”“50%以上”这几个概率选项。将这些数值粗略作为期待值计算后,客户想要再见一次销售员的概率是1/6。
从客户的立场来考虑,“这个销售好棒!还想再见一次”这一项的概率是1/6,反过来说, 5/6的销售员是被淘汰的,也就是说客户不会选择再与他们谈判。
实际上在我遇到的销售员中,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被认为“这个销售员可以信赖”的比例并没有那么高。
大多数公司都在指导大家“为了建立信赖关系,要增加访问客户的频率,要勤于联络”。但是,即使增加了接触与联络频率,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出值得信赖的行动。
那么,能够让客户想要再见一次,获得信赖的高水平能力者究竟有何不同呢?请看下图(图1-4)。
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最多的是占比32%的 “理解力强、意旨明确”。应该注意的是,比起 “提案力” “迅速” “诚实”等多个项目,客户对 “理解力”要求明显更高。
另外,我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尝试提问。“如果要更换新的合作方,请选择三件销售员必须做到的事。”(图1-5)
即使改变角度提问,大多数回答还是集中在 “理解客户、有奉献精神” “不强制推销,方案符合必要条件”这两项。虽然大多数的客户寻求 “无分歧销售”,但现实是 “大多数销售与客户的需求是错位的”,所以对客户来说 “能理解客户的需求”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调查结果是很多客户想要委托给“无分歧销售”,大家想必会说“哎呀,这个道理,我们知道”“我们平时就是在理解客户的基础上进行销售的”。其实大多数销售组织都教新人 “销售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优先考虑客户的立场”。用这些标题教授人们销售技巧的书籍琳琅满目。
因此,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大多数销售(虽然并非本愿)与客户的期待有偏差?”比如,你们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去商店买西装和外套或者男士领带时,一边看一边选,手刚碰到某件衣服,就听到店员马上靠近说:“可以试穿哦!”无奈你只能说:“不用,谢谢。”然后慌忙离场……冷静下来想,很多人应该都会觉得 “像刚才那样卖衣服,客户肯定会吓跑”,但实际上这样的待客方式并不少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把 “卖家”和 “买家”分开的那一瞬间就产生了非常大的信息差。
对商场的服务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在服务人员的新人培训中显示如果推荐试穿,客户的购买率会提升X%。这些数据,包含了主动推荐试穿。的确,不试穿客户与试穿客户的购买率是不同的,但这些数据并不包含从客户的角度分析是否愿意试穿。
对于卖家来说,公司的方针和目标等信息每天都会被反复传达。比如“本月集中销售这个商品”“无论如何本周内要达到X元销售业绩”等。比起客户的烦恼和问题,卖家更倾向于关注公司的业绩目标。
但是,买家客户并不知道与自己无关的商家的方针和目标。
客户为什么要来买西装外套或者领带呢?可能是偶然路过,也可能是下个月要参加非常重要的仪式,又或许以前就看中在犹豫是否要买,在发工资的这一天想要购买。
这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销售员对客户的背景信息不了解,只是大量接受公司的方针和目标等信息,于是就产生了极端的信息差。
要消除这个极端信息差,就有必要在与客户沟通的基础上了解需求。实际上,本章前面介绍的搬家公司的销售员A先生,在给出报价前,在家里踱步聊天正是为了消除信息差,结果就是,作为顾客的我很愉快地把任务委托给了他。
消除分歧,赢得客户
让我们从其他视角来看一下信息差,下面的图表是对200个销售经理做的调查结果(图1-6)。
处于前面的几项是 “重要信息的深挖能力” “目标达成意识” “与客户建立联系的能力”。显然,销售经理已经强烈地意识到要达成目标,还要了解客户并加强联系。处于后面的几项是“PC技能”“基本礼仪”。的确如此,只要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员工,基本都拥有以上技能。这里可以看到“得体地回复客户的能力”位于倒数第三,所以从销售经理的角度来看,比起 “得体地回复客户的能力”,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能力。
下图(图1-7)是委托客户做的调查结果,“请选出让你不满的销售员的行为”。
回答最多的是 “对你的疑问或要求回复太慢或搁置”,占比55.6%,排第二的是 “答非所问”,占比41.5%。销售经理虽然强烈地意识到 “提问能力”和 “目标达成”方面的问题,但 “给予回复”这方面还是容易轻视。
“高效回应”对于销售来说也就是“任务”,现在随着技术的改革,工作量越来越大,公司要求“尽可能不要花费过多时间在销售上”。但是,在不确定能卖出去的时候,销售员会优先把精力放在可能购买的客户身上,而忽略“高效回应”。
客户在销售员的 “回应”(对要求的回复)方面最容易感到不满,原因是他们认为销售经理们倾向于去找那些更容易成交的客户,这正是客户与销售员之间的决定性分歧。
从下章开始我将解答 “消除销售员与客户间的信息差,迅速成交需要怎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