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治霍多尔科夫斯基
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9]是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他曾经担任过共青团的书记。1990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创立梅纳特帕银行并使之迅速发展起来。1992年俄罗斯政府执行鼓励国有资产私有化的政策,于是他在1995年收购了苏联时期的一家小型国有石油公司,这便是尤科斯公司的前身。1998年,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就任尤科斯公司CEO,积极引入欧美企业的经营方式,在很短时间内使尤科斯公司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霍多尔科夫斯基本人也被美国经济杂志《福布斯》(俄语版2004年)列为2004年俄罗斯的首富(150亿美元),他也成为“政治商人”,成为亿万富翁群体中的一位成员。
那么,为什么普京要对霍多尔科夫斯基下手呢?理由不外乎以下两点。
第一点当然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尤科斯石油公司是俄罗斯第二大石油企业,但它的性质是私营。在尤科斯石油公司里,不仅采用了美国式“透明”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且其与美国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合作和合资的关系。另外,该公司甚至越过克里姆林宫,直接与北京当局就铺设从东西伯利亚到大庆的,即所谓的“中国线路”石油输送管道的项目进行交涉。尤科斯石油公司不但在经济活动方面是普京政权的“肉中刺”,同时在政治活动方面也是普京政权的“眼中钉”。在普京所制定的基础产业国有化政策的箭头所指之下,尤科斯石油公司——这个私营身份的、巨大而又优秀的石油企业当然就成为理想的靶心。
普京整治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第二点理由是政治原因,并且这种来自政治方面的动机十分强烈,绝对不低于经济方面的动机。霍多尔科夫斯基并不隐藏自己在政治方面的野心,甚至在政治权力面前跃跃欲试。2003年12月,俄罗斯下院选举之前,霍多尔科夫斯基向在野的“亚博卢”党和右派势力同盟提供政治资金。但据说他甚至还向俄罗斯共产党提供了资金援助。而这些行为在普京领导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看来,只能被理解为一种挑衅。而且还有传言说,霍多尔科夫斯基本人也试图在2004年或2008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正式成为总统候选人。1963年出生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和出生于1952年的普京之间有着11岁的年龄差距,假如这位财力雄厚的年轻人成为总统候选人,那么在2008年的选举中,普京的接班人将毫无疑问地面临巨大挑战。
在以上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理由中,究竟哪一点是普京决心整治霍多尔科夫斯基最主要的动机呢?也许没有必要如此执著地思考或寻找唯一答案,因为其中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因素所占比重几乎难分高下。甚至可以说,普京也意在通过这个过程来杀鸡儆猴,以此警告其他新兴的大亨和那些不愿向普京政权效忠的金融寡头。
无论何为最大动机,总之,从2003年起尤科斯石油公司便开始厄运不断了。同年4月,尤科斯石油公司宣布将与另一家民营石油巨头——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当时由别列佐夫斯基拥有,现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控股)合并。如果这次合并计划能够实现,那么一个俄罗斯最大的、世界第四大的石油巨人(霍多尔科夫斯基将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即将诞生。但是,这次的合并动向也成为克里姆林宫向尤科斯石油公司下手的导火索[10]。
同年7月,普拉顿·列别杰夫被捕。列别杰夫是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盟友,他担任尤科斯公司控股的梅迪纳普集团总裁。列别杰夫的被捕足以表明,俄罗斯政府的下一个目标便是霍多尔科夫斯基,或许,俄罗斯当局也是在“忠告”霍氏可以逃亡海外。但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却无视“忠告”,也没有采取足够的警戒和防卫措施。于是,最终结局终于到来,同年10月23日,当霍多尔科夫斯基乘坐自己的飞机降落在新西伯利亚机场加油时,他被等候在那里多时的、身穿迷彩服的俄联邦安全局(FSB)人员拘捕。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罪名包括偷税、侵占和诈骗等,(2005年)最终被判处八年监禁。现在,霍多尔科夫斯基正在西伯利亚的赤塔州监狱中服刑,如果顺利的话,他将在刑期结束的2013年出狱。换言之,他不仅不可能成为2008年的总统候选人,甚至也无望参加2012年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也许这正是普京决定向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刀的政治目的所在。据说,普京打算在现任总统一个任期(2008~2012年)之后的2012年,重新作为候选人竞选俄罗斯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