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萨哈林2号”事件
普京政权的目的
“产品分配协议”(PSA)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产物,当时俄罗斯经济正在谷底挣扎。因此对于当时的俄罗斯而言,这是一种方便之举,因为当时俄罗斯没有力量对本国资源进行开发,而不得不借助外国资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叶利钦政府才接受了“产品分配协议”。当时在莫斯科街头,经常有成群结队的老人或靠退休金生活的人们,手里拿着仅有的物品寻找买家。特别是1998年夏季发生金融危机时,甚至有传言认为俄罗斯的经济再也不可能恢复了。
2000年5月普京就任总统。他是个幸运的领导人,因为恰好在那个时期,国际原油价格开始飙升。1998年经济危机席卷俄罗斯时,国际原油价格仅为每桶11.80美元,创历史最低纪录。但是,在普京就职总统后的2000年9月,原油价格已经恢复到每桶33美元,而后来又竟然达到每桶80~90美元[1]。伊拉克、伊朗等中东国家的危机局势、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等因素,导致原油价格快速攀升。
俄罗斯经济是以每桶原油27美元的价格为基准计算的。在此基础上,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其中的90美分就会成为俄罗斯国库新增加的收入,照此计算,俄罗斯的国家收入已经增加了17亿~20亿美元。可以确定,当国际原油价格升至每桶80~90美元时,俄罗斯经济便轻松地进入了财政有剩余收入的时代。俄罗斯政府提前偿还了自苏联时期以来对巴黎俱乐部和西方各国的金融机构所欠的债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目前,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已达4451亿美元,居于中国、日本之后,位列世界第三。进入普京时代的过去七年中,俄罗斯的GDP增长率连续保持在6%~7%。
俄罗斯经济发展贸易部乐观估计,如果这种情况能够继续下去,俄罗斯的GDP将在2020年之前紧随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之后,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强国[2]。且不论这种估计是否符合事实,但至少反映出俄罗斯的政治家和精英官僚们对本国经济形势充满自信。对于叶利钦时代遗留下来的“产品分配协议”,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抱有一种复仇的欲望,但现实却令他们束手无策。因此,他们才会不择手段地寻找各种机会以求达到目的。
从普京政权的能源战略角度来看,“产品分配协议”性质的“萨哈林2号”项目是现在的俄罗斯最不愿意接受的。正如普京其副博士论文中所阐述的那样,普京能源战略的根本在于必须将能源开发置于国家垄断式的管理之下进行。在俄罗斯,天然气的开发不可能交给国家控制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之外的任何企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总裁由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担任,作为普京总统的左膀右臂和普京总统既定的接班人,他同时还是俄罗斯第一副总理。由此可见,“萨哈林2号”项目对于普京政府的能源战略来说,是一种多么严重的挑衅!
根据1994年签署的“产品分配协议”,由三家外国公司共同设立萨哈林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萨哈林2号”项目,这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外资项目。该项目当初的预算为120亿美元,虽然在俄罗斯能源发展史上这是投资规模最大的开发项目,但是尽管如此,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却与萨哈林能源投资公司以及“萨哈林2号”项目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一个没有俄罗斯企业参与的项目,竟然会在俄国的领土上出现——这个事情本身已经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民众的神经。俄罗斯联邦工商会所石油开发委员会会长瓦列里·格里波夫曾经自问自答:“为什么我们要反对‘萨哈林2号’项目而不反对‘萨哈林1号’呢?原因就在于,后者有俄罗斯企业参与,而前者没有俄罗斯企业。我们有必要让俄罗斯也加入到‘萨哈林2号’项目当中去。”[3]另外,俄罗斯联邦审计院院长谢尔盖·斯捷帕申(叶利钦时代曾在普京之前任俄罗斯总理)曾公开宣称,如果“萨哈林2号”项目的开发经费不能控制在一定范围,或增至当初申请项目时的两倍时,“俄罗斯企业将加入其中”[4]。他坚信俄罗斯企业具备“以更低的成本经营该项目的能力”。根据《莫斯科新闻》的解释,他的发言第一次暴露出“俄罗斯企业”意欲参与“萨哈林2号”项目的真实心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