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本书遵循“思考现状—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这一研究脉络,对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二 主要内容

全书由九章组成。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改革开放后,传媒组织事业单位企业化制度,集团化制度,转企改制制度的安排、运作及对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绩效的评析等内容。旨在通过对特定制度环境下宏观主体与微观传媒组织在传媒企业化制度推行过程中的行为取向、关联性进行研究,来分析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政府怎样对传媒组织进行制度安排和实施,以及其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情况,从而揭示出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的特征、规律、内在机理及制度的绩效等,探索传媒组织在企业化制度变迁中的决定性因素,分析造成传媒组织转企改制困境的真正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图1-1 研究思路

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对本书选题的研究设计,旨在说明选题针对现实问题而提出,并分析了所研究问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等。

第二章对规制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等理论中涉及组织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提炼出适合本书研究的理论,以利于结合中国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对其变迁特征、规律及逻辑进行分析。同时,对此前研究者针对传媒组织不同阶段的企业化制度相关文献进行概述及评论,旨在说明学术界对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的研究路径、主要观点及不足之处。

第三章界定了传媒组织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传媒组织的特性。主要是为了厘清传媒、传媒组织与传媒制度这些容易混淆、误解的概念,同时也为对我国传媒组织不同于一般经济组织的特征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第四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传媒组织企业化经营制度进行分析。主要论述政府为了缓解统一配给制给财政带来的重负,自上而下地推出传媒企业化经营制度。制度执行初期,成效不错,不仅使一些传媒组织扭亏为盈,而且还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经营技能,为以后的企业化道路积累了经验。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建立起一个有助于传媒组织适应市场机制的制度体系,也就没有一个健全的竞争市场。而且传媒组织本身在企业化过程中并没有自主权,党政意向决定着它们的行为取向。最终,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在实施七年后就结束了。

第五章阐述传媒组织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制度。主要分析改革开放后,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利时机,传媒组织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影响决策层,针对其推出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传媒组织由单一的事业属性转变为事企双重属性,既享受到了来自政府的优惠政策,又逐渐突破制度的制约,获得了广告经营权、发行权和利润分配权等,使其在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市场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由于同传媒组织有着获取市场利益的共同诉求,对传媒组织突破成规、获取收益的行为,采取了默许和支持的态度,使新制度得以推出。另外,由于市场经济没有先验的经验,使宏观制度体系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及时的变革,也就不能满足传媒组织发展需要,使制度变迁呈现出制度供给不足、传媒组织产权不清、陷入两难选择中、传媒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尖锐等问题。

第六章分析传媒组织集团化。论述了20世纪末期传媒业结束了“跑马圈地”的时代,传媒组织发展遭遇的“瓶颈”。为了让传媒组织走出困境,提升整体实力,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出了传媒组织集团化制度,推动传媒组织实现了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媒组织再次突破制度边缘,获得了资本营运权等权力,并促使内部治理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传媒组织集团化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行政力量干预严重、政府监管乏力、产权主体不明晰等问题。

第七章阐述传媒组织转企改制。论述了21世纪初期,借助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传媒组织企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转企改制使传媒组织获得了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使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能够自主处理组织营运、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传媒组织内部的责、权、利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治理结构呈现出多种模式。同时使多年来所倡导的“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传媒产权格局最终形成。另外,政府为扫除传媒组织企业化的障碍,严令管办分离,严禁行政摊派,同时进一步开放了市场,为传媒组织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然而,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惯性,党政监管、传媒组织内外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仍未能完全解决,使传媒组织转企改制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困难。

第八章对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绩效进行评析。论证了在企业化制度变迁过程中,有效制度不仅能改变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使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中去,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减少了推行新制度的阻力,最终促成了制度的变迁。

第九章是对前几章的归纳总结,主要阐述了传媒组织在企业化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并提出了推进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首先,分析了在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中宏观制度环境变化、市场利益及政府意愿等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其次,阐述了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制度变迁呈现出路径依赖,伴随着多重利益集团的博弈,使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呈现出一般组织制度变迁的共性。最后,提出了促使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主要从规范宏观主体行为、激发微观主体创造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本书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与宏观制度环境变化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当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滞后于宏观制度环境变化时,传媒组织往往会寻找到宏观制度变化的有利时机,对原有制度进行边缘突破,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促使正式制度的推出。

第二,纵观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历程,促使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发生变迁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利益的驱动。在对市场利益的诉求下,传媒组织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形成合谋,对决策层产生影响,最终促使所期望的制度出台。

第三,在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历程中,因其在政党中所起到的特殊功能,政府意愿决定着其企业化制度变迁的方向。当政府以政治目标为主时,传媒组织作为党的“喉舌”的功能得到强化。当政府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时,传媒组织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得到凸显,且能得到政府特殊优惠的政策。而当政府政治和经济并重时,传媒组织就肩负起了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双重职责。

第四,有效制度的推出,不仅能够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激励其发挥创造力,而且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之,无效制度的实施,不仅打击了微观主体的积极性,损害它们的利益,而且还会让社会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

第五,从传媒组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企业化制度变迁中可知,意识形态影响着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历程呈现出路径依赖及多重利益集团博弈等特征,这使传媒组织企业化制度变迁显现出了组织制度变迁的共性。


[1] 宁启文:《1949—1956年大陆报业企业化经营概述》,《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2] 叶青青:《从农村办报走向城市办报:中国执政初期的党报新闻制度构建》,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第70页。

[3] 黄蓉:《由多种形式报纸并存向单一党报体系过渡》,《新闻记者》2012年第3期。

[4] 陈龙:《从“事业化”到“企业化”:中共对党报经营管理的探索》,《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5] 游梦华:《制度变迁与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第50页。

[6] 肖赞军:《传媒现代企业制度由模拟到创建》,《当代传播》2007年第2期。

[7] 李明文、陈傲兰:《中国传媒市场化转型的问题与路径》,《当代传播》2014年第5期。

[8] 李杉、阮毅:《传媒体制“两分开”的制度安排逻辑》,《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9] 张玲:《浅谈我国大众媒介产业化发展的动因与历程》,《新闻世界》2014年第8期。

[10] 覃修龙:《试论报纸经营企业化问题》,《青年记者》1990年第33期。

[11] 范以锦:《“分开”,分而不断“联动”,联而不乱》,《新闻战线》2005年第10期。

[12] 张金海、罗书俊:《集团化制度安排下的报业改革困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3] 郭全中:《传媒业转型的实践与途径》,《今传媒》2015年第8期。

[14] 李东晖:《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战略转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8年,第29页。

[15] 范志国、陆冉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6] 包东喜:《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第36—40页。

[17] 李华、马怡雯:《论电视媒体产业化运营的若干策略》,《企业经济》2007年第6期。

[18] 黄蓉芳:《试析报纸企业化下的广告强权》,《广告大观》2000年第2期。

[19] 林升梁:《〈人民日报〉广告表层内容变迁研究(1978—2011)》,《广告大观》2012年第10期。

[20] 黄玉波、张金海:《从“部分剥离”走向“整体转制”——当前中国传媒产业体制改革趋向初探》,《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21] 王声平:《传媒业产权的多元化改革》,《当代传播》2006年第3期。

[22] 常永新:《传媒管制与传媒集团公司治理模式的构建》,《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1期。

[23] 张志安:《〈惠州晚报〉:国内第一家破产的报纸》,《今传媒》2004年第6期。

[24] 张秉礼、赵晓亮、朱学文:《东南商报经营性资产剥离的探索》,《传媒》2004年第10期。

[25] 鞠宏磊:《我国广播电视产权制度的历史、现状》,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3468/63526/4376984.html,2006年5月6日。

[26] 陈晓芳:《上市与报纸产权制度改革分析》,《新闻知识》2008年第10期。

[27] 殷琦:《从“国家一元论”到多元治理框架的构建》,《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4期。

[28] 殷琦:《中国传媒治理结构变迁及其政治动因》,《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275页。

[29] 李舒:《传媒与执政党的互动关系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2期。

[30] 姚德权:《中国新闻出版业监管体制模式选择》,《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31] 张莉:《“搭便车者”:广电传媒体制改革探析——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新闻界》2012年第15期。

[32] 叶燕民:《传媒监管中的“三角制衡”》,《中国报业》2011年第1期。

[33] 胡正荣、李继东:《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新闻大学》2005年第1期。

[34] 郭海英:《传媒行业政府规制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3年,第55—56页。

[35] 童兵:《中国共产党党管报纸的制度构建及其改革》,《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36] 常永新:《传媒管制与传媒集团公司治理模式的构建》,《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1期。

[37] 李兆丰:《新闻改革:超越边缘突破——中国传媒集团化进程的制度分析》,《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2002年,第427页。

[38] 景朝阳:《新闻传媒的分类管理和市场准入》,《经济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

[39] 柏杨:《传媒监管的类型化和法治化》,《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40] 李红祥、汤伟武:《协调与合作:我国传媒监管模式的过渡选择》,《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