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本书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一是选题创新。本书是国内第一次对戴震的心理学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鉴于国内学者对戴震心理学思想缺乏深入研究,而且有关著作中对戴震心理学思想的论述也不全面,本书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戴震心理学思想的理解,有助于激起国内学者对戴震心理学思想进行更全面、更深入、更丰富的研究。
二是研究内容创新。本书对戴震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观点、具体思想及其影响和启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建构。本书在戴震的全部著作和研究工作中来阐释戴震的心理学思想,并揭示其当代意义。具体来说,本书从心理对象观、心理实质观、心理发展观、心理差异观以及心理功能观五个方面论述了戴震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并阐释了戴震的认知心理、人格心理、教育心理以及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和历史影响。
三是研究观点创新。本书认为戴震的心理学思想是建构在其坚实的人本思想之上的,特别是他对“人性”的理解尤其具有启发意义。本书对戴震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全面建构,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有机融合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格理论、唯物认知论、实证方法论、教育思想、德育思想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本书不足表现在:其一,受本人学术背景和理论水平的限制,也由于戴震心理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对戴震心理学思想的分析还不够透彻。其二,由于时间限制,有些研究资料还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其三,本书将戴震心理学思想的影响与当前心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方法相结合的力度还不够。
[1].傅杰编著:《章太炎学术史论集:释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2].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安徽丛书编印处1936年版,第68页。
[3].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116页。
[4].侯外庐编著:《中国思想通史(五)》,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5页。
[5].傅杰编著:《章太炎学术史论集:说林(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页。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9页。
[7].梁启超:《梁启超全集(七):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缘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8].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9].姜义华编著:《中国哲学史(下):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40页。
[10].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4页。
[11].张岱年:《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12].周辅成:《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3].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4].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香港龙门书店有限公司1956年版。
[15].李明德:《戴震论人的心理和教育》,《福建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第1期。
[16].李红英:《近十五年戴学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02年第2期。
[17].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8].陈徽:《性与天道——戴东原哲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
[19].程嫩生:《戴震诗经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
[20].张东:《〈孟子字义疏证〉发微》,硕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1].戴继诚:《戴震程朱理学批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2].仰和芝:《戴震人学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2年。
[23].周朗生:《戴震伦理思想管窥》,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24].欧阳雪榕:《戴震重知学的传承与转变》,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4年。
[25].陈多旭:《戴震道德哲学评析》,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4年。
[26].周玲:《论戴震的自由精神及其意义》,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7].安利丽:《试论戴震的理欲观》,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5年。
[28].张彤磊:《戴震的儒家经典诠释学思想》,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5年。
[29].李灿光:《戴震的人性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6年。
[30].彭家国:《戴震人性论》,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7年。
[31].李少华:《试论戴震义理之学》,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7年。
[32].金忠明:《戴震与实学教育思潮》,《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
[33].凌云、敬元沭:《浅论戴震的治学思想》,《安徽史学》1995年第4期。
[34].杨世文:《论戴震复兴儒学的努力》,《孔子研究》1996年第3期。
[35].曾亦:《戴震对宋明新儒学的误读及其思想的时代意义——兼对心之诸能力的阐发》,《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
[36].施扣柱:《戴震人性论发微》,《史林》1998年第2期。
[37].吴根有:《分理与自由——戴震伦理学片论》,《哲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8].吴根有:《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39].胡贤鑫:《知即性——戴震人性学说的理性论特点》,《江汉论坛》2001年第11期。
[40].王杰:《戴震义理之学的历史评价及近代启蒙意义》,《文史哲》2003年第2期。
[41].娄毅:《从方法论看戴震的训诂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2].徐道彬:《戴震早期哲学思想再认识——以〈屈原赋注〉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3].徐玲英:《论戴震的治学方法》,《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4].韦茂荣:《试论戴震的心理学观点》,《心理学报》1981年第4期。
[45].赵士孝:《戴震论人、物的起源和人、物智力差别的产生》,《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46].燕国材:《戴震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心理学报》1987年第3期。
[47].燕国材:《戴震论认识与情欲》,《心理学报》1987年第4期。
[48].潘菽:《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心理学报》1984年第2期。
[49].汪凤炎:《关于中国古代的人贵论》,《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2期。
[50].燕国材:《我国古代人性论的心理学诠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1].《戴震集》,汤志红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3].杨应芹、诸伟奇编著:《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4—1995年版。
[54].《戴震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55].安正辉选注:《戴震哲学著作选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56].王茂:《戴震哲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7].戴震研究会:《戴震学术思想论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9].周兆茂:《戴震哲学新探》,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0].申笑梅、张立真:《独树一帜——戴震与乾嘉学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1].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2].蔡锦芳:《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64].徐道彬:《戴震考据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编:《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66].冯友兰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7].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8].杨鑫辉:《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9].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